北京烤鴨、南京鹽水鴨(水西門烤鴨)、福建姜母鴨……鴨,作為常見的家禽,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全國各地的常見菜品。
中華美食烹饪技法豐富,多種風味流派讓鴨的口味也百變了起來。其實,不用去北京、南京,千年古邑的小城孕育出了屬于它自己的獨有風味!
“要半隻還是一隻?”
“再來5個鴨胗,半斤鴨腸!”
……
這裡就是小城頗有名氣的“邱家醬鴨”。
三代傳承 · 一種味道
開店至今,老闆邱小兵始終用父親傳給他的方法鹵制食材,他相信經過時間檢驗的老配方是不會出錯的。
好食材巧妙搭配,孕育出了出人意料的美味,經過不斷翻煮,鴨肉的每一寸都充分吸收了湯汁,打開鍋蓋,濃郁的香氣撲面而來。
▲除去内髒的老鴨肉質勁道,将鴨頭鴨腳擺放整齊,焯水去鴨騷味,滾燙的水珠使鴨皮膨脹緊實,借助大火反複烹煮,撈出入冷水漂洗,冷熱瞬間交替,使鴨子的外形飽滿充盈。鴨肉性寒涼,蔥姜必不可少,口味絕佳的鹵煮一定少不了香料的搭配,精選黨參、羅漢果、香葉配以八角、陳皮等食材,讓鴨子的口味更具有層次感。
談到自己的生意,邱小兵的話匣子秒速打開。
“我們家三代人一直做的這個生意,大概是從解放初期開始的,我自己也已經做了三十幾年了。”
▲鹵是醬鴨的靈魂,店裡現熬的鹵水,以鴨腔中灌的水為原料,輔之以秘制的配方,一般得守着熬制10多個小時。
“每年家裡都會自己發酵一些黃豆,制成特制的醬油,有些顧客問我要了配方,但是怎麼也煮不出我家的這個味道。”
▲邱家選用的瘦肉型鴨子,主要是兩種原料:一種是麻鴨,生長周期兩年以上,還有一種普通的用的是雁鴨(紅頭鴨),生長周期8個多月。
小攤車推出小康路
邱小兵回憶說自己還記得第一次推車出去出攤,來買鴨子的人誇他家的鴨子好吃,雖然隻是普通的閑聊,卻給了他在這小城裡繼續做好醬鴨生意的信心。
“那時候大部分人生活并不富裕,個人來買的很少,基本都是做好了直接送飯店(大衆飯店、老松林、龍鳳園……),80年以後改革開放,可以擺攤做生意了,我們家就開始推車上街賣。”
▲老主顧們都知道要是老闆沒出攤就去邱家鋪子買,40平不到的門面藏在街巷樓宇中,門口挂着一對八哥鳥,藍底紅字的老式廣告的門頭,一不經意便錯過了。
每天出攤、收攤,這一片不算大的小區域遍布着邱小兵的生活軌迹,“正常都是早上7點左右開始處理食材,十點左右食材都收拾幹淨開始煮,到下午兩點左右先出鍋的就在家門口開始先賣起來,下午三點多推車出攤,一直要到晚上十點收攤,三十幾年,天天如此。”如今說起來,邱小兵想想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那種辛苦而踏實的幸福味道,始于一開始日複日一的煎熬,再到日後的習以為常,一直到現在離不開的相依為命。
随着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邱小兵的醬鴨店裡的品種越來越多(鹵煮花生米、牛肉、豬蹄、豬頭肉……),他的店也從原來的移動四輪推車“進化”到現在獨立的門面店。
新時代 · 有心人
靠着口口相傳的好口碑,邱小兵的醬鴨店門前排隊的人越來越多。在聽完節奏感十足的“咚咚咚”的剁肉聲後,你會驚訝地發現每塊肉的大小大緻相同。
街坊鄰居有事沒事都來稱隻鴨子,算是生活的調劑。有需要帶到外地的,确定好時間,邱小兵便會早早的真空包裝好,讓客人到店即拿。
不少老客為了避開人人人的長龍,都會加他的微信提前預訂,這是這個時代公開的經營秘密。夾一塊淋上熱鹵的醬鴨,給你耐不住的味蕾緻命一擊,體驗霸道又原始的美味沖擊。
在堅持老味道不變的同時,邱小兵不僅增加了鹵味的品種,他還根據現代人的喜好,對祖傳配方做了微調,比如改良自制醬油、鹵味的鹹度控制……,更新叠代的不僅僅有配方、包裝,就連鹵煮的工具也經過了一番升級,從一開始的煤球爐到大鐵鍋再到定制的控溫鍋,所有看似不經意間的思考和改變都裹進了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
來源|如城發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