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高士-徐孺子,這是一個所有名譽、清稱俱全的農民,更是一個被廟祭千年的農民。
《滕王閣序》中有一句“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寫的正是他,在之前陳太丘的故事中也提到過這位名士、我們從幾個方面講講徐孺子的故事:
一、少時雄辯:徐稚九歲時,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中什麼東西都沒有,該當極其明亮吧?”徐稚說:“不是這樣的。譬如人的眼睛中有瞳仁,沒有這,眼睛必定不明亮。”
二、自給自足:徐孺子家境貧窮,親自耕作、種植莊稼,不是自己勞動的果實不吃。漢時使用銅鏡。徐孺子會磨鏡技術。他利用假期外出為人磨鏡,掙點錢來補足生活和辦學費用,并請教各地磨鏡名師,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如今看來,徐孺子也算是一位“赤腳教師”了。學生們也深受他的影響。讀書堂周圍都是竹子。讀書之餘,徐孺子帶着學生,砍竹子,削枝葉,破篾片,編雞籠,拿到集市上去賣,其收入代替學費。很多窮人的孩子,格外勤快,掙的錢更多,幾乎用不着從家裡拿錢了。他們還用竹子引來泉水,做飯洗衣,減少挑水之勞。而對于别人的饋贈,徐孺子也從不接受、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曾多次贈糧給徐孺子,徐認為“非自力而不食”,于是全部轉送給貧苦人家。
三、“邀官不肯出門,奔喪不遠千裡。”、徐孺子是一個虛心好學之人,他曾拜黃瓊為師。黃瓊住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徐孺子慕名前往,拜黃瓊為師,跟黃瓊學習儒家經典,師生二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兩人之間的關系在外人看來卻是相當疏遠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數年之後,黃瓊步入政壇,當了大官,徐孺子便主動斷絕了與黃瓊的交往。黃瓊是一個十分愛惜人才的學者,而且對徐孺子的感情特别深厚,就有心提攜徐孺子,三番兩次緻信邀他出仕為官,但黃瓊的這一番好意,都被徐孺子斷然拒絕了。過了數年,黃瓊去世了,徐孺子得到消息後,竟然失聲痛哭,而且背着幹糧從南昌徒步數日,趕到江夏,到黃瓊的靈前哭祭,以此來表達對老師的深切懷念。
許多人都不理解徐孺子對黃瓊前後不一的态度:當黃瓊出仕為官之後,徐孺子主動斷絕了與他的來往;可當黃瓊去世後,他卻親往吊唁,傷心不已。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徐孺子的做法一點都不矛盾,因為這正是他的真性情所在。他不是一個趨炎附勢之人,且東漢晚期,宦官勢力猖獗,許多人都選擇不仕,徐孺子堅守内心的獨立,保持清白做人的本色。但在内心深處,他對黃瓊的感情很深,始終沒有忘記黃瓊是自己的老師,對自己有知遇之恩,所以,一聽到黃瓊去世的消息,便不遠千裡前去哭祭,讓深切的懷念化成了眼淚。哭完之後也不與黃家衆人通上名姓,便自行離去。一時衆人議論紛紛,不知其何許人。
原文鍊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