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22:44:56

  本文介紹的是中國的黃牛,一共整理了41個品種,為地方牛種或培育品種,不包含引進品種。

  原本的标題《中國的家牛-黃牛》,随着編輯發現祖國各地都很牛!

  閩南牛、晉南牛、延邊牛、蒙古牛、魯西牛......

  那就借此機會

  祝願全國

  牛氣沖天,牛年牛勢!

  秦川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1)

  秦川牛為中國地方牛種,是中國體格高大的役用牛種之一。高120-160厘米,360-700公斤。骨骼粗壯,肌肉豐滿,體質豐滿,體質強健,頭部方正。角短而鈍,多向外下方或向後稍彎。毛色為紫紅、紅、黃色三種。角呈肉色,蹄殼分紅、黑和紅黑相間三種顔色。

  産于陝西省關中地區,因“八百裡秦川”得名,被譽為“國之瑰寶”。其中渭南、臨潼、蒲城、富平、大荔、鹹陽、興平、乾縣、禮泉、泾陽、三原、高陵、武功、扶風、岐山等15個縣、市為主産區。

  秦川牛飼養曆史悠久。遠古時代,關中地區氣候溫潤、水草豐茂,适宜農牧。從西安半坡村遺址的發掘考證,遠在距今6000年前,半坡人即定居于此,從事農耕。殷商時,牛被稱作“一元大武”的“大牢”,為“宗廟之牲”,成為身價高于豬、馬、羊的祭品。公元前8世紀就有“擇良牛獻主”的記述,當時養牛主要供食用。春秋時,推廣牛耕,“擇壯者作耕,餘供食用”。鹹陽市狼家溝出土的西漢陶牛,體态結構前後勻稱,軀體渾圓,肩峰較明顯,四肢壯實,頭較短小,頗似現代秦川牛。說明現代秦川牛役用體型的形成是在漢唐以後、為農耕之需選種所緻。

  南陽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2)

  南陽牛是中國地方牛種,在中國黃牛中體格最高大。成年公牛高145厘米,體長160厘米,重約640公斤;成年母牛高126厘米,體長130厘米,體約400公斤。肌肉發達結構緊湊,體質結實,皮薄毛細,行動迅速。鼻鏡寬,口大方正,角形較多,公牛角基較粗,以蘿蔔角為主,母牛角較細。毛色分黃、紅、草白三種,以深淺不等的黃色為最多。一般牛的面部、腹下和四肢下部毛色較淺,蹄殼以黃蠟色,琥珀色帶血筋者較多。

  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白河流域的廣大平原地區,以南陽市郊區、唐河、鄧州、新野、鎮平、社旗、方城等八個縣、市為主要産區。除南陽盆地幾個平原縣、市外,周口、許昌、駐馬店、漯河等地區分布也較多。南陽盆地特定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是南陽牛這一特有品種形成的基本因素。

  南陽盆地位于河南、湖北交界處,土質堅硬、位置偏僻,曆史上交通不便,牛是從事耕作和運輸的重要役畜。該地養牛曆史悠久,出土的西漢石刻壁畫——黃牛閹割圖說明,2000多年前該地的養牛業已很發達,達到了相當高的技術水平。當地群衆對牛的飼養比較精細,注重多種飼草飼料的搭配。在選種上,要求牛的體格高大、結構勻稱、毛色純正,對種公牛的選擇比較嚴格,同時注意公母牛的選配。經過産地群衆長期選育形成了著名的南陽牛。

  魯西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3)

  魯西牛是中國地方牛種,體軀結構勻稱,成年公牛高140-150厘米,高大,身稍短,骨骼細,肌肉發達,背腰寬平,側望為長方形。多數牛在眼圈、口輪、腹下和四肢内側毛色淺淡,俗稱“三粉特征”。尾細而長,尾毛常扭成紡錘狀。被毛從淺黃到棕紅色,以黃色為最多。角多為“龍門角”或“八字角”。

  主要産于山東省西南部的菏澤、濟甯内,即北至黃河,南至黃河故道,東至運河兩岸的三角地帶。

  産區地處中原,文化發展較早,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表明,牛在當地很早即成為家畜。産區素有賽牛、賽羊、鬥雞等民間活動,群衆習慣将好牛牽至集市供人觀賞,稱為“亮牛”,促進了牛的育種。長期選育過程中,魯西牛形成了“抓地虎”和“高轅型”兩種類型,前者适于耕作,後者适于駕轅。近30年來,随着魯西牛役用減少,體型外貌趨向一緻,“高轅型”和“抓地虎”牛均已少見。

  晉南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4)

  晉南牛體型高大,高120-138厘米,資料400-600公斤。公牛頭中等長,額寬,順風角,頸短而粗,背腰平直,臀端較窄,蹄大而圓,質地緻密。被毛以紅色和棗紅色為主,鼻鏡和蹄殼為粉紅色。

  主要産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遊的晉南盆地,包括運城地區的萬榮、!河津、臨猗、永濟、運城、夏縣、聞喜、芮城、新绛,以及臨汾地區的候馬、坤遠、襄汾等縣、市。

  延邊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5)

  延邊牛是我國東北地區優良地方牛種之一,原産于東北三省東部的狹長地帶(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區的延吉、和龍、汪清、珲春及毗鄰各縣;黑龍江省的甯安、海林、東甯、林口 、湯元、桦南、桦川、依蘭、勃利、五常、尚志、延壽、通河,遼甯省寬甸縣及沿鴨江一帶)。耐寒。性情溫馴,持久力強,能拉車、耕地、馱運等,并善走山路和在傾斜地帶工作,連續作業不易疲勞。

  延邊牛高125-135厘米,重350-500公斤。胸部深寬,骨骼堅實,被毛長而密,皮厚而有彈力。公牛額寬,頭方正,角基粗大,多向後方伸展,呈一字形或倒八字形角,頸厚而隆起,肌肉發達。母牛頭大小适中,角細而長,多為龍門角。毛色多呈濃淡不同的黃色。鼻鏡一般呈淡褐色,帶有黑點。

  延邊牛是延邊各族人民曆經150多年精心選擇培育的品種。據史料記載,早在清道光年間(1821—1850),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就有往來,随着朝鮮移民遷入,将朝鮮牛輸入我國東北地區,經與本地黃牛雜交、改良培育出适合延邊地區自然條件的延邊牛。同時,在形成過程中,也導入了一些蒙古牛和乳用品種的血液。

  蒙古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6)

  蒙古牛,高110-125厘米,重300-350公斤。體質結實、粗糙。公牛頭短寬而粗重,額頂低凹、角長,向前上方彎曲,呈蠟黃或青紫色,角的間距短。公牛角長40厘米 ,母牛20厘米。毛色大多為黑色或黃(紅)色,次為狸色或煙熏色(暈色),也常見有花毛等各種毛色。

  蒙古牛原産于蒙古高原地區,現廣泛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黑龍江、吉林、遼甯、甯夏、甘肅、青海、河北、陝西等地。

  據考古材料,在内蒙古自治區的烏審旗發現的人類化石,證實了早在6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同時發現有牛、馬、野豬及鹿等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自古以來,生活在這裡的匈奴、鮮卑、突厥、回纥、契丹,直到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都從事畜牧業和狩獵業。長期以來蒙古牛既是種植業和運輸的重要動力,又是蒙、漢等民族乳食與肉食的重要來源。在長期不斷進行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的情況下,蒙古牛又被培育或分化成幾個優良類群,如烏珠穆沁牛、安西牛、錫泥河牛(現已絕種)、崗根希勒牛(現已絕種)等。

  閩南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7)

  閩南牛,高110-130厘米,重290-350公斤。公牛肩峰高聳,角為圓錐狀,公牛角多呈倒八字形;母牛角短,略向前彎曲。頸側皮膚略有皺褶,頸垂和胸垂發達,無臍垂。尾長,尾帚中等偏大,四肢纖細,關節明顯。毛以深淺不同的黃色及黃褐色為主,少數個體為深褐色、黑色和棗紅色。

  閩南牛中心産區在福建省漳州、泉州等地,廣泛分布于福廈公路沿線的福州、莆田等地區。閩南牛飼養曆史悠久,其起源已無從查考。産區耕地複種指數高,對黃牛犁耕、榨糖、挽運等役力要求高,當地群衆對牛種的選育極為重視,在良好的自然條件下,經當地群衆長期選育形成了耐勞、役力強的閩南牛。

  皖南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8)

  皖南牛,高107-125厘米,重240-370公斤。個子偏小,垂皮發達,公牛肩峰較高,背腰平直,後臀肌肉豐滿。尾細長。四肢較短,蹄多黑色,質地堅實。毛色為褐色、灰褐、黃褐、深褐、黑色等,且具背線。

  皖南牛主産于安徽省長江以南的泾縣、黟縣、歙縣、績溪、旌德,在皖浙、皖贛交界山區亦有分布。皖南牛系華南黃牛類型,其确切來源還不清楚。

  大别山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9)

  大别山牛,高110-120厘米,重270-320公斤。體格較矮小,骨骼粗壯,發育勻稱。被毛為深淺不等的黃褐色,以棕黃、棗紅居多,腹下、四肢、尾部毛色稍淺。鼻鏡肉紅色、黑色或紅黑相間。垂皮發達,角形多為迎風角、叉角和筍角。肩峰明顯,胸深寬,肋骨明顯拱起,後軀較寬而稍斜。

  原産地為大别山區,主産于大别山南麓,包括湖北省的黃陂、大悟、英山、羅田、紅安、麻城和安徽省的金寨、嶽西、六安、舒城、桐城、潛山、太湖、宿松等。

  大别山區素有養牛習慣,南北朝的北齊年間(550—577)已有用牛耕地的記載。水田多系坡田和小塊梯田,旱地面積更小,俗稱“牛眼睛地”。由于田塊小,多以黃牛耕地,逐步成為著名的耕牛繁殖區,曆史上每年有大量牛隻輸往淮北、江淮和長江中下遊等地,曾有“趕不盡的南山牛”之說。

  棗北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10)

  棗北牛,高115-127厘米,重300-430公斤。體型中等偏大,結構勻稱,角形以迎風角為多。胸較寬深,腹圓大,背腰平。

  棗北牛原産于湖北省襄陽市,中心産區包括棗陽市、老河口市和襄州區。以棗陽市的新市、鹿頭、劉升等7個鄉鎮,襄州區的程河、朱集、雙溝等8個鄉鎮,老河口市的洪山嘴、袁沖、孟樓等6個鄉鎮分布較集中。

  産區與河南省南陽相連,曆史上兩地牛隻互有交往,當地牛群受南陽牛的影響較大。棗陽北部主要是旱地,長期以來,牛是當地農業生産的主要動力,擔負着耕作、運輸等勞役。當地群衆素有喂養黃牛的習慣,喜歡體大力強的役牛以适應農業生産的需要。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當地群衆積累了豐富的飼養管理和選種經驗,曆來重視耕牛的選種選配。

  巴山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11)

  巴山牛,高98-130厘米,260-460公斤(因類型的不同,體型存在差異)。角有“龍門”、“芋頭”、“羊叉”等角形。頸側褶皺明顯,垂皮發達,多從腭下一直延伸到前胸,公牛肩峰隆起、高大而圓。峰型分高聳型和饅頭型。以高聳型為多,此種峰型從前端底部到峰頂漸向後上方傾斜。被毛細密,毛色以紅黃色為主。巴山牛具有南方山地瘤牛特點。

  巴山牛主産于川、鄂、陝三省交界的大巴山區。為原産于四川境内的宣漢牛,湖北境内的廟垭牛和陝西境内的秦巴牛,因都在巴山山脈,因此統稱為巴山牛。

  産區出土的宋代(公元960~1279年)卧姿陶牛,外形粗壯結實,肩峰高,肌肉豐滿,與現在的巴山牛相似,可見當地飼養黃牛已有悠久曆史,在宋代,巴山牛已具雛形。

  雷瓊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12)

  雷瓊牛,高105-115厘米,重270-350公斤。公牛角長,略彎曲或直立稍向外彎,母牛角短或無角。公牛肩峰隆起,高達13-17厘米 ,故也稱海南高峰牛。尾根高,尾長且叢生黑毛。垂皮發達。毛色以黃色居多,其次為黑色或不同深淺的褐色。

  雷瓊牛是中國最南端的瘤牛品種,為廣東省雷州半島所産的徐聞黃牛(也稱雷州黃牛),與海南省所産的海南黃牛的合稱。主産于雷州半島的徐聞、雷州、遂溪及海南省海口市的瓊山區,廣泛分布于湛江市的廉江、吳川、坡頭、麻章、東海島等縣(市、區)及海南島各縣(市)。

  産區農民有悠久的養牛曆史,據海南島《瓊州府志》卷五物産篇記載:“牛有二種,日水牛、黃牛,山牛與家牛無異,白眼紅耳,山中作隊而行,見人不避,海南山中最多。”可見雷瓊牛已有2000多年的飼養曆史。依據張勃《吳錄地理志》認為雷瓊牛自漢代初期由北方輸入,經勞動人民長期精心飼養和嚴格選育形成。雷瓊牛是當地耕作、運輸等的主要動力。

  溫嶺高峰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13)

  溫嶺高峰牛,高125-138厘米,重400-600公斤。肩峰高聳,前驅發達,骨骼粗壯,後軀欠發達。公牛頸粗大,肉垂發達,頸側皮膚略有皺褶。肩峰有兩類,一是高峰型,形狀像雞冠,稱“雞冠峰”,高達12-18厘米 ,二是肥峰型,形狀像畚鬥,稱作“畚鬥峰”,峰高10-14厘米 。毛色多黃色或棕黃色,有的牛背中線黑色。

  溫嶺高峰牛是華東山地瘤牛品種,以産地溫嶺縣而得名,為水稻地區重要耕畜。中心産區為浙江省溫嶺市,主要分布于該市的城南、石橋頭、溫峤、塢根、箬橫、濱海等地,鄰縣黃岩、玉環、椒江、樂清等也有分布。

  溫嶺地區養牛曆史悠久,群衆曆來有養牛習慣。據明洪武四年(1371)當地縣志記載:“牛有黃牛水牛”。又據明嘉靖十九年(1540)當地縣志記載:“牛有黃牛水牛,其首角、其蹄枝、其耳有竅,其齒有下無上,尾肉而未毛,食龆龆,謂既食複出而嚼之也,而謂耕農之畜。禮謂太牢而充賓祭”。可見600餘年前,該地就有對此牛的描述記載。

  雲南高峰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14)

  雲南高峰牛,又名雲南瘤牛,高105-125厘米,重210-300公斤。雲南高峰牛的瘤峰聳起,尖峰可向後或兩側傾斜,有的中間呈一凹槽,一般高12-15厘米 ,高的可達18-20厘米。角多粗短、公牛多有角,母牛多數無角,有者也僅 3-4 厘米。頸粗短,頸部肌肉厚實,垂皮十分發達。毛色複雜,有黑、褐、紅、黃、青和灰白等六種常見色。

  雲南高峰牛,又名雲南瘤牛,原産于雲南南部、西南部和中部熱帶及南亞熱帶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以滇池為中心的“滇族”和南部的“百越”等少數民族先民,已飼養高峰牛。現在,本品種的主要産區為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縣、潞西縣、畹町鎮,臨滄地區的滄源縣、耿馬縣、鎮康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臘縣、景洪縣,思茅地區的瀾滄、西盟和盂連等縣。

  藏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15)

  藏牛,又稱西藏牛,頭平直而顯狹小,角小,伸向外前方而向内彎曲。頸長短适中而單薄。公牛略有肩峰。四肢細長,蹄堅實,呈黑青色。皮薄毛短,頭部及腹部靜脈明顯。毛色以黑色和黑白色為主,黃色和黃白花其次,其他為褐色及雜色。

  藏牛是海拔達 4500 千米 的高海拔地區唯一的家牛品種。主産區一般在雅魯藏布江中遊、上遊及其支流,以及毗鄰的草甸草場。

  峨邊花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16)

  峨邊花牛,高105-125厘米,重210-360公斤。被毛為貼身短毛,基礎毛色為黃白花、黑白花,白斑圖案類别有白帶、白頭、白背、白腹、全色、白花和白胸月,部分牛隻有暈毛。體軀較長,背腰平直,腹圓大而不下垂。四肢短而結實,蹄小而圓,蹄質堅實。角的形狀有多種,以角尖斜向兩側分開并略向前傾的倒八字角居多。無肩峰,頸垂大,胸垂小,無臍垂。

  峨邊花牛中心産區在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東北部小涼山北坡的峨邊縣中山地帶的彜族聚居區,其鄰近的大、小涼山亞高山地帶,以及漢源縣等均有少量分布。

  峨邊花牛原産于大、小涼山海拔800~2000m的中山地帶的彜族居住區,是由當地黃牛群中分離出的花牛個體,經彜族人民選育而成。新中國成立以前,大、小涼山腹地彜族聚居區交通阻塞,沒有外地牛種引入。彜族群衆一貫認為花牛是祭祀和肉食的上品,專選花牛放牧于草山草坡,不作役用,供屠宰祭祀後食用。

  渤海黑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17)

  渤海黑牛,又稱“抓地虎牛”,為中國罕見的黑毛黃牛品種。高120-135厘米,重360-460公斤。,以被毛、口、蹄、角、鼻鏡等全黑聞名。

  渤海黑牛主産區在山東省濱州市渤海沿岸的無棣、沾化一帶,此外,東營、德州和河北省滄州地區渤海沿岸的幾縣市亦有分布。無棣縣境内河流衆多,地勢平坦,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于各種農作物生長和畜禽繁殖。當地經過長期自然、人工選擇培育出了渤海黑牛這一優良地方品種。

  涠洲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18)

  涠洲牛,高100-120厘米,重210-320公斤。背腰平直,四肢較短、健壯,體軀短圓、緊湊,體質結實,頭長短适中,額平,頸粗短,肉垂較發達。全身被毛短而細密,基礎毛色多黑色和黃褐色,腹下及四肢下部顔色較淺,略呈白色,有局部淡化。尾帚黑色或黑褐色居多。

  涠洲牛的中心産區在廣西北海市的涠洲和斜陽兩島,合浦縣、銀海區、鐵山區也有少量分布。

  據《涠洲大事記》記載:“1662年,清代初年,厲行海禁。1806—1807年,清朝統治者以盜匪出外搶劫多居于涠洲島為借口,再次厲行海禁、強遷島上居民至雷廉各郡(即今雷州半島和合浦等縣)。1810年清政府常派兵船來往搜查,涠洲遂為荒島。1821—1850年遂溪、合浦等地貧苦百姓百餘人,因生活困難,偷渡涠洲,從事漁業和農業生産”。史料記載,涠洲島開發于100多年前,島上居民多從雷州半島和合浦縣遷入,耕牛也随着移民帶往該島,可見涠洲牛是來源于雷州半島及合浦縣一帶。現在的涠洲牛雖與雷州半島及合浦縣一帶的黃牛有親緣關系,但在涠洲島獨特的氣候條件、自然環境和優良牧草等條件的影響下,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黃牛品種。

  南丹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19)

  南丹牛,高100-115厘米,重190-300公斤。公、母牛頸垂都較發達,胸垂較小。中後軀特征表現為背腰平直、略短,腰角突出。基礎毛色以黃褐色或棗紅色為主,多數牛全身毛色一緻。四肢下部為淺黃色或黑褐色,少量牛有背線,特别是年長的公牛較多見。尾帚毛多為黑色,間有蠟黃色,毛細短而直。

  南丹牛中心産區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境内,以中堡、月裡、裡湖、八圩4個鄉、鎮為主。在該縣的其他13個鄉、鎮及相鄰的環江縣、天峨縣、東蘭縣、金城江區等地也有分布。

  南丹牛原産于廣西西北部石山區的南丹縣境内,是廣西優良的地方黃牛品種之一。南丹、天峨、環江等縣的壯、瑤、苗、彜、仫佬等民族,曆代都有飼養牛的習慣,并有殺牛辦紅白喜事的民族風俗。因此,南丹牛的形成與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生态條件密切相關,形成了爬坡能力強、适應性好、易于飼養、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獨特地方品種。

  平陸山地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20)

  平陸山地牛,高125-135厘米,重420-560公斤。公牛頭部稍短而粗,頸短而豐滿,并有較多皺褶和垂皮。母牛較清秀,鼻鏡多為粉色或灰色。公牛角短而粗,母牛角稍細長。毛色有黃色、紅色兩種,其中以黃色為主。

  平陸山地牛主産于山西省平陸縣,在夏縣及運城市鹽湖區也有少量分布。

  平陸為夏、周時期古虞國所在地,曆史悠久,是“按圖索骥”、“伯樂相馬”、“唇亡齒寒”、“中流砥柱”等典故的誕生地,農業文明發展較早。産區氣候溫和,雨量較充沛,牧草茂盛,群衆有打曬青幹草和種植苜蓿的習慣,冬季補飼棉子及黑豆等精飼料,為牛的生長發育提供了較好的飼料條件。當地山高坡陡,耕地塊小分散,道路狹窄坎坷,需要腿短有力、蹄堅耐磨、行動靈活的牛隻擔任耕作和運輸任務。以山地放牧為主的飼養方式要求牛隻體格較小,易上膘、保膘。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群衆形成了适合當地條件的選種标準,要求“短腿、大身子、頭如桶、眼如蛋、肩如傘、背如案(闆)”,即所謂“爬山虎”類型的牛。由于交通不便,平原地區的牛隻很難适應當地條件,牛群基本處于閉鎖繁育狀态。經當地群衆長期選育,牛群體形毛色趨向一緻,形成本品種。

  盤江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21)

  盤江牛為南方中型黃牛,高108-125厘米,重220-400公斤。公牛肩峰明顯,峰高于背線約8-15厘米不等;母肩峰一般僅略高出于背線2-3厘米,垂皮較長,自下颌延至前胸部。毛色黃色居多,其次為褐色和黑色,也有極少數是花斑的。鼻鏡多數呈黑色,少數肉色。

  盤江牛産于南北盤江流域滇、黔、桂接壤的廣大山區,這一地區是多民族聚居地,養牛曆史悠久。

  産于貴州境内的,當地原稱關嶺牛,分布于該省安順專區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十九個縣,而以關嶺縣所産最為聞名。

  産于雲南境内的,當地原稱文山牛,分布于廣南、富甯、硯山、邱北等八個縣。

  産于廣西境内的,當地稱桂西黃牛,原稱隆林黃牛,分布于百色地區的隆林、田林、西林等縣。

  據1982年考察,上述三省接壤地區的黃牛,均屬同一品種,應予歸并,因盤江水系流經主要産區,故取名盤江牛。據1982年統計,共有盤江牛96萬餘頭。

  巫陵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22)

  巫陵牛,平均高105厘米,重230公斤。公牛肩峰肥厚,高出背線6-8厘米,母牛肩峰不明顯。身體略長,中軀結構緊湊。肢長中等,四肢強健。全身毛色以黃色最多,栗色、黑色次之,一般體軀上部色深,腹及四肢内側毛色較淺。

  巫陵牛分布于湖南、湖北、貴州三省交界地區,産區的婁山山系、武陵山系和大婁山系以北地帶,由于牛隻來往頻繁,産于湖南的湘西牛、湖北的恩施牛和貴州的思南牛來源相同,生态條件基本一緻,體型外貌亦極相似,屬同種異名,進行歸并,取名為巫陵牛。

  蒙山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23)

  蒙山牛,高110-125厘米,重310-470公斤。公牛角較粗長,母牛角較細短,少數無角。公牛髫甲較高且寬厚,母牛髫甲較低。腹部充實而不下垂,肌肉發達,頸肩結合良好,背腰平直。毛色有黃、黑、栗、紅等色。

  蒙山牛原産于山東省臨沂市,中心産區包括平邑、費縣、蒙陰、沂南等縣,在沂蒙山區其他縣(市)也有分布。

  沂蒙山區有大量的山坡草地資源,适合放牧草食家畜。曆史上,當地交通不便,種植業不發達,不少群衆以繁殖母牛向外地出售為生,飼養種公牛的農戶給公牛披紅戴花遊鄉串集,任群衆挑選配種,形成了群選群育的局面。在當地經過長期的風土馴化和選育形成的。新中國成立後,蒙山牛以本品種選育為主,1956年後開始引入魯西黃牛進行雜交改良。

  錦江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24)

  錦江牛,體型偏小,頭長而窄,耳平伸,公牛肩峰明顯,母牛無肩峰,兩者均有較小的胸垂。被毛以深黃色為主,其次為黑色。

  錦江牛主産區在江西省高安、上高,主要分布于錦江流域兩岸的宜春和新餘兩市。以及南昌市的新建縣、九江市的永修和德安縣。

  錦江牛産區曆來黃牛交易市場興旺,而且浙江、福建、廣東、湖北等地的客商也常駐點高安選購黃牛。為了獲取較高的養牛效益,産區養牛戶長期堅持選育,高安的汪家、伍橋、石腦、村前等鄉鎮每年定期舉辦“鬥牛會”,來自四面八方的畜主牽着身強力壯的公牛進行鬥牛,促進了牛的選育和飼養管理的改善,對于錦江牛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

  隆林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25)

  隆林牛,高102-120厘米,重200-300公斤。公牛頸垂、胸垂較大,母牛稍小。成年公牛肌肉發育豐滿,全身結構勻稱,體型中等,背腰平直,四肢健壯。基礎毛色以黃褐色為主,全身被毛貼身短細而有光澤,尾梢顔色以黑褐色和蠟黃色為主。

  隆林牛中心産區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境内,繁殖中心以該縣的德峨、豬場、蛇場、克長、龍灘、者保等鄉、鎮為主,分布于隆林各鄉、鎮和西林縣、田林縣,并逐步擴展到毗鄰的雲南省廣南縣、師宗縣及貴州省的興義市等地。

  隆林牛形成曆史悠久,該品種是在喀斯特地貌環境和植物群落條件下,經過長期風土馴化、選育形成的廣西優良地方黃牛品種。隆林、西林、田林等地的壯、苗、彜、仡佬等民族,曆代都有飼養隆林牛的習慣。

  冀南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26)

  冀南牛,頸垂及胸垂小,無臍垂。公牛前胸發達,肩峰突起。母牛體形較清秀,後軀稍高于前軀。角稍扁,長約十餘厘米,公牛多為橫角和向上内曲角,母牛多為前向角、下向内曲角及橫角。毛短而稀疏,少數牛隻有額部和局部卷毛。毛色多呈黃褐色。

  冀南牛主産于河北省南部黑龍港流域,以漳河兩岸的大名、魏縣、臨漳等縣較集中。

  該品種産地與同屬華北平原的魯西和豫北地區相毗連,三地生态條件類似,商業聯系緊密,曆史上相互之間常有牛隻交流和種牛調運,因而冀南牛與魯西牛和南陽牛具有密切的血緣關系,具有相似的生态習性和生産性能。新中國成立後,河北省中南部曾大量引入南陽牛,對冀南牛産生了較大影響。

  吉安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27)

  吉安牛,體型較小,但結構勻稱。公牛肩峰較高,母牛肩峰不明顯,胸垂均不發達。被毛以黑色和深黃色為主。

  吉安牛主産區在江西省吉安市的青原、吉安、泰和、吉水、安福等縣(區),在贛州市的石城、瑞金、全南和撫州市的黎川、資溪、宜黃等縣及湖南省茶陵、衡山等地亦有分布。

  吉安牛的選育曆史悠久,南宋詩人楊萬裡著詩曰:“黃牛黃蹄白雙角,牧童絲蓑笠青箬”,表明至少在12世紀就已經有了吉安牛。吉安牛主要用于耕田,其次是拉車和拉磨等。當地農民對牛的要求是:不求行走速度快,但求力大而持久;選種時不求過于體大體高,但求四肢粗壯、“明筋露骨”和持久力強。因此,逐步形成了該牛個體小、筋腱顯露、皮薄毛短的緊湊體型。

  獨龍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28)

  獨龍牛,高115-120厘米,重310-350公斤。公、母牛在站立時頭部常常昂起,立姿彪悍。肌肉發達、豐滿厚實,沿着肩部隆起傾斜到背的中央,在末尾急降。整個體軀短圓勻稱,頸粗短。全身被毛呈黑色和深褐色,四肢下部全為白色,有的頭部或唇部具有白色斑塊。公牛脖頸肌肉發達,頸下具有明顯垂皮。角基粗大,向上漸呈圓錐狀,兩角向頭部兩側平伸出,微向上彎。

  獨龍牛原産于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一帶,為一種半野生、半家養珍貴畜類。

  對獨龍牛的起源和形成曆史,目前尚無統一定論。由于新中國成立前獨龍族尚處于原始公社末期,沒有文字記載,對雲南貢山縣獨龍江一帶的獨龍牛的起源也就無從查考。但據當地民間流傳,獨龍牛是獨龍江流域獨龍族人民拘捕野生狀态下的牛後長期馴養和自然選擇形成的、适宜高山峽谷陡坡環境生存和發展的一個珍稀牛種資源,其馴化時間據傳已在百年以上。光緒三十四年(1908)當地志書記載貢山獨龍江一帶有“曲牛”分布。另有人認為獨龍牛是印度野牛與普通黃牛雜交形成的一個品種。據近年對獨龍牛細胞遺傳學的研究認為,獨龍牛不大可能是印度野牛與普通黃牛雜交形成的。因此,對獨龍牛的起源和形成曆史,尚待進一步研究。

  廣豐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29)

  廣豐牛,高105-140厘米,重220-400公斤。公牛肩峰隆起,胸垂比較發達;母牛肩峰不明顯。被毛短而柔軟,毛色以深黃和黑色為主。

  廣豐牛主産區位于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的丘陵地帶,主産區在贛東北的廣豐縣沙田、五都、七都、塘池、桐闆、壺橋等鄉鎮,分布于玉山、上饒、橫峰、弋陽、鉛山等縣,浙江省金華、江山和福建省浦城、崇安等地亦有分布。

  廣豐牛中心産區過去由于交通不便,牛群長期自群繁育,無引進雜交的記載。該區環山梯田較多,旱地面積大,山間及農村道路多系風化後的細沙粒構成,牛長期在這種環境下耕作行走,促使其四肢粗壯、蹄堅耐磨,故有“鐵蹄牛”之稱。廣豐農民為增加收入,素有出賣“漂牛”(即培育牛)的曆史和習慣。為了培育質優價高的“漂牛”,一般都選擇體型高大、骨骼粗壯、體形緊湊、耕作力強的公、母牛留種,經過長期的選擇,逐步形成現在的廣豐牛。

  甘孜藏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30)

  甘孜藏牛,高105-125厘米,重220-410公斤。肩峰小,公牛頸垂較大,母牛頸垂小,公、母牛胸垂均較小,臍垂小。尾長至後管下部,尾帚較小。被毛為貼身短毛,基礎毛色主要為黑色和黃褐色,鼻鏡顔色為黑褐色和粉色。

  甘孜藏牛主産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半農半牧區縣,包括康定、九龍、雅江、爐霍、甘孜、新龍、巴塘、稻城、泸定、丹巴、鄉城、得榮等,遍布全州18個縣。

  甘孜州交通封閉,甘孜藏牛處于封閉式自群繁衍狀态。早在殷周時代就有了黃牛和牦牛雜交生産犏牛的記載,說明甘孜藏牛飼養曆史悠久。

  複州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31)

  複州牛,高130-152厘米,重410-960公斤。軀幹廣深,背腰平直,胸部深寬,前軀發達。體質健壯,結構勻稱。成年公牛頭短額寬,角粗短、向上方彎曲。全身被毛呈淡黃色或淺紅色。

  複州牛中心産區在遼東半島中部西側的瓦房店市,主要分布于莊河、普蘭店市、金州區等周邊地區。

  複州牛的形成已有200餘年的曆史。據記載,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生活在複州河和崗崮河流域的廣大農民,為了适應耕作黏沉土質的需要,用山東移民帶人的華北牛與本地牛進行雜交,加以精心飼養培育,形成了一定數量體型較大的牛群。後來,又用朝鮮牛進行雜交,經不斷選種選育形成。1959年遼甯省人民政府把這一地方良種牛定名為複州牛。

  川南山地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32)

  川南山地牛,高108-125厘米,重250-420公斤。背腰平直,長短适中,胸較寬。頭略長,額寬平,鼻梁較長而直。公牛肩峰大,母牛肩峰較小或無。公、母牛胸垂大而有皺折。被毛為貼身短毛,額部無長毛,頸側、胸側無卷毛。基礎毛色為黃色或黑色。

  川南山地牛産于四川盆地東南部邊緣山區,主産于筠連、珙縣、古蔺、叙永等縣,分布于興文、天全、荥經、寶興、漢源等縣。

  川南山地牛的形成時間無史料可查。川南地區是漢苗民族雜居的地方,養牛曆史悠久。據《叙府縣志》記載:“苗族風俗……為愛牛,耕牧兼用。苗人生産恃畜,苗俗以牛多為富,婚姻交際多以牛酒……唯農家喜喂托牛,曆來暢銷泸、貢和黔邊。”1948年6月續修的《筠連縣志》原稱“筠連山牛”,并日:“山牛黃色,種山”,即為耕地。川南山地牛正是為适應丘陵和山區耕作,經勤勞的山區人民長期選育形成的适合山地類型的地方品種。

  三江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33)

  三江牛,頭大額寬,頸較粗,頸肩結合良好,背腰平直,胸深寬,前軀發育良好,中軀及後軀發育中等。四肢粗壯、端正。公牛肩峰大,母牛肩峰較小或無。公、母牛均無胸垂,頸垂小。

  三江牛中心産區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的三江、白石、水磨等鄉(鎮)。茂縣、理縣等也有少量分布。

  據調查,三江牛的形成已有200多年的曆史,由于農耕需要,在當地群衆長期選育和飼養下,形成了現在的三江牛,長期以來從未引進過其他品種牛進行改良。

  台灣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34)

  台灣牛,高115-127厘米,重230-280公斤.頭部輕而細緻,耳較大,角小而外向,肩峰小而明顯,中軀發育較好,後軀發育不良。毛色有淡褐、赤褐和黑褐、甚至黑色。

  台灣牛據稱在公元六世紀由大陸第一批移入,主要來自閩、粵兩省,分布在台灣北部的肩蜂較小,南部的肩峰較大。有人認為是兩種不同血緣的後裔。在南部的可能受菲律賓牛的影響,但長期以來互相交換血液,南北兩地牛的差異逐漸縮小。據1981年《台灣農業經濟》第4期報道,純種台灣牛所剩無幾。

  舟山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35)

  舟山牛,高115-140厘米,重300-510公斤。公牛頸部粗短,肩峰高聳,前軀發達且深而寬,胸圍較大,母牛頸部略細長,肩峰稍突起。背平直,腰平寬,背線上有個“上馬旋”。全身被毛呈黑色,毛短而富光澤。初生犢牛被毛為棕色,斷奶後漸漸變為黑色。

  舟山牛主産于浙江省舟山市,分布于該市的定海區及普陀區。

  舟山牛系數百年前從江蘇北沙(今上海川沙、南彙一帶)等地引進牛隻,而據清光緒年間縣志記載系從天台山引入牛隻,由于産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農業發達,牧草生長茂盛,草質好,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含量豐富,耕牛的飼養管理好,經長期的選種選配,逐漸形成了耕作能力強、體軀高大的舟山牛。

  由于沒有專門的保種場,加之無序雜交,純種舟山牛數量急劇減少,由1980年的4900頭下降到2006年的104頭,其中成年公牛35頭、成年母牛56頭,已處于瀕臨滅絕狀态。

  早勝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36)

  早勝牛,高122-143厘米,高420-700公斤。體型外貌與秦川牛相似,被毛以紅色和紫色為主,其次為紅黃和黃色。

  早勝牛集中分布于甘肅省慶陽市甯縣早勝塬,以及相鄰的和盛塬、正甯縣的宮河塬、西峰區的董志塬和鎮原縣的屯字塬等。以早勝塬的早勝、中村、良平和平子4個鄉鎮為中心産區。

  早勝牛屬秦川牛的一個類群,是早勝一帶群衆陸續從陝西關中地區引入的秦川牛經長期選育,形成的一個地方群體。據有關史料記載,從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四年(490)開始,當地群衆選育形成了體格較大的早勝牛。從清同治年間起,當地群衆習稱所養的牛為“東牛”。1959年西北農業展覽會活畜館首次将兩頭産于早勝塬的東牛作為“早勝牛”進行介紹。1986年版《中國牛品種 志》中将該牛定為秦川牛中的一個類群。

  徐州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37)

  徐州牛,高110-135厘米,重300-440公斤。公牛角大,以龍門角、扁擔角,母牛角型以龍門角常見,呈琥珀色、扁圓形。肩峰不明顯,頸垂、胸垂不發達,臍垂不明顯。被毛短密,主要為淺褐色尾梢顔色較深,為褐色。蹄角呈黑色和琥珀色。

  徐州牛分布于江蘇省徐州市東部地區。

  徐州地區有2000多年的養牛曆史,該市睢甯縣出土的漢墓石刻耕牛圖就是佐證。徐州牛原系魯西牛的一個類群,引入徐州後,經過當地農民長期細心飼養和選育,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徐州牛。近40餘年,該牛經曆了數次引進雜交過程,20世紀60年代引進荷斯坦奶牛雜交,70年代與秦川牛雜交,80年代又用引進的肉牛品種(西門塔爾牛、夏洛來牛)雜交,造成了純種牛數量越來越少,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

  平武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38)

  平武牛,高108-126厘米,重260-500公斤。公牛肩峰較大,母牛無肩峰。頸垂、胸垂較大,無臍垂,尾帚較小,尾長至後管下部,尾梢顔色為黃色或黑色。全身被毛為貼身短毛,額部無長毛,基礎毛色為黃色或黑色。

  平武牛主産于四川省平武縣的南壩、平通、大橋、土城、舊堡、鎖江、大印、豆叩八個鄉鎮,分布于全縣25個鄉鎮。

  平武牛因産于平武縣大山地區而得名,經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形成了遺傳性能比較穩定的平武牛。

  三河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39)

  三河牛,為近代培育品種。高130-156厘米,重550-1000公斤。毛色為紅(黃)白花,花片分明,頭白色或額部有白斑,四肢膝關節下、腹部下方及尾尖呈白色。有角、稍向上向前方彎曲,有少數牛角向上。

  三河牛是我國優良的乳肉兼用品種,因産于内蒙古呼倫貝爾盟大興安嶺西麓的額爾古納右旗三河(根河、得勒布爾河、哈布爾河)地區而得名。90%以上分布在呼倫貝爾盟,其次分布在興安盟、哲裡木盟、錫林郭勒盟。近年來,三河牛巴被引至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

  早在1898年修築中東鐵路時期,俄國員工帶進_批奶牛,其後在1912~1917年間,俄國人又運進大批奶牛。1917~1923年,逃亡到中國的白俄又帶進各種奶牛。這些奶牛中大部分為西伯利亞改良種,種公牛大多為西門塔爾牛;其次還有少量雅羅斯拉夫、霍爾莫哥爾和瑞典牛等。

  1954年以後,國家設立了以培育三河牛為主要任務的種牛場,開始進行系統的選育工作,至1976年在保持三河牛耐高寒、耐粗飼、易放牧、适應性強的情況下,使其生産性能已有顯著提高,體質結構明顯改進,毛色體型也逐漸趨予一緻,優秀的遺傳品質更為穩定,并于1982年制定了三河牛品種标準。

  草原紅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40)

  草原紅牛,為近代培育品種。高124-137厘米,重300-750公斤。大部分牛有角,角多伸向前外方、呈倒八字形、略向内彎曲。全身被毛為紫紅色或紅色,部分牛的腹下有小片白斑,角呈蠟黃褐色。

  主要産區包括:内蒙古的昭烏達盟、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和巴彥淖爾盥,吉林省白城地區的通榆、鎮赉、大安、洮安、乾安、長嶺等縣,以及河北省的張家口和張北縣等地。

  早在1936年,在内蒙古鳥蘭浩特即用乳肉兼用型短角牛雜交改良當地的蒙古牛。1947年又從美國、加拿大等國引進純種乳肉短角公牛,于1952年在國營農場和少數社隊,用以雜交改良漿古牛。1973年以後,由于冷凍精液配種技術的推廣,擴大了優良種公牛的利用率,促進了育種工作的開展,對增加草原紅牛的數量和提高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疆褐牛

  國内最牛逼的地方(看看你的家鄉有多牛)(41)

  新疆褐牛,為近代培育品種。高120-145厘米,重430-950公斤。角尖稍直、呈深褐色,角大小适中、向側前上方彎曲呈半橢圓形。毛色呈褐色,深淺不一,頂部、角基部、口輪的周圍和背線為灰白色或黃白色,眼睑、鼻鏡、尾尖、蹄呈深褐色。

  主要産于新疆天山北麓的西端伊犁地區和準噶爾界山塔城地區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分布于金疆的天山南北,主要有伊犁、塔城、阿勒泰、石河子、昌吉、烏魯木齊、阿克蘇等地區。

  新疆褐牛是引用純種瑞士褐公牛和有該種牛血液的阿拉塔烏公牛,對本地黃牛進行長期的雜交改良,級進至三代以上,經長期選育而形成的。早在1935-1936年間,在伊犁、塔城地區曾引用瑞士褐牛與當地牛進行雜交。1951-1956年間,又先後從蘇聯引進幾批阿拉塔烏牛和少量的科斯特羅姆牛,有計劃地在全疆重點地區對本地黃牛進行雜交改良和選育工作,有力地推動了本品種的形成和品質的提高。1977和1980年,又從西德和奧地利引入三批純種瑞士褐牛。這對進一步提高和鞏固新疆褐牛的優良遺傳品質起了很大的作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