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導入談感受:上帝讓人帶蝸牛去散步,并規定人與蝸牛要并肩行走,人覺得這不難就一口答應了。人帶着蝸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沒走幾步就犯難了,蝸牛與人的步伐總是不一緻,人總是昂首闊步地走,蝸牛被遠遠甩在了後面。人覺得不耐煩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說:“蝸牛實在太慢了,我無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說:“你試着以蝸牛的速度行走,看看這樣與人的行走有什麼不樣。”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議,與蝸牛一起慢條斯理地走着,他發現平時走得太快,沒怎麼留意沿途的風景,原來路邊的小樹長高了,小花燦爛地綻放着,還有小鳥輕快地歌唱……平常都神經緊繃,松弛下來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發現:其實不是我在牽着蝸牛散步,而是蝸牛帶着我散步。
文學常識補充:《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共49篇。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他的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本文節選自《禮記·學記》,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學記》系統而全面地聞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教學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關系。主張課内與課外相結合,重視啟發式教學,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讀一讀
一讀正音。
聽音頻播放強調字音:
自強( qiang三聲)教學相長( zhang三聲,增長提高之意,不讀 chang)
《兌命》(yue四聲,通“說”,指殷商時的賢相傅說)學學半(第一個學是xiao四聲,教)
二讀節奏。
再次播放音頻,學生劃分停頓節奏。
三讀句意。
指名學生示範讀,要求其他學生聽時把自認為是重點的文言字詞圈出來,嘗試翻譯文句。如“其此之謂乎。”(“之謂”是一衆固定用法,是将賓語提前的倒裝句,譯為“說的是”。作用:賓語用代詞“之”複指一下強調賓語。)
四讀譯文。
在強調重點詞語和重點語句的基礎上,全體學生面對黑闆整體翻譯,教師做重點句子的再次強調,課下讓學生整理文言筆記。
品一品
1、本文論述了哪兩者之間的關系?中心論點?
(教和學的關系;“教學相長”。)
2、文章的中心論點是“教學相長”,為什麼開頭卻從“嘉肴”開始寫起?
由“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和“至道--弗學--不知其善”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教與學的關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論證的方法叫做“類比論證”。
3、談談你對“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實踐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确。
4、作者是如何論述“教學相長”這一觀點的?
逐層論證“學知不足,教後知困”到“不足自反,知因自強”。人學習之後就會知道不足,才能反省提高自己;教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5、“教學相長”的結論在前面已經道明,課文最後《兌命》中的一段話是否多餘?
不多餘,“學學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是對本文觀點的補充說明。《兌命》的話進一步補充論證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談一談
1、學習本文後,你學到了什麼道理?
①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②深入學習,能更好地發現不足。越是不學習,越容易自滿自足,止步不前。
③教學相長。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雙邊活動,是互相促進的,獨角戲是唱不長久的。
2、說說自己身邊“教”和“學”的故事。
教師分享: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老師平時教你們知識,不過有時同學們的精妙回答也會讓老師拓寬思路,老師在教你們的同時也學到了方法。
學生分享:
“教學相長”意味着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可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學聽,如果他能明白,可能你的理解就掌握到了80%~90%;如果他仍有疑惑,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可能僅掌握到60%~70%,這時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本篇課文短小精悍,内容很好理解,雖是古文學生很感興趣,可以照此模式繼續教學與調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