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誠意正心論語

誠意正心論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8 17:12:05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一以貫之的“吾道”,下面對話出自《論語·裡仁篇》:

誠意正心論語(論語忠與恕共赢之魂)1

大意是: 孔子說:“參啊,我所講的‘道’,以一個根本的宗旨貫通。” 曾子說:“是的。” 孔子出去之後,門人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 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誠意正心論語(論語忠與恕共赢之魂)2

01 “忠恕”是什麼意思?

《論語》中對這兩個字沒有集中解讀,但是不少句子分别解讀了“忠”和“恕”, 不難得知忠恕思想的重要性。後人對忠恕思想的解讀衆說紛纭,直到今天答案仍然開放着,涉及修齊治平的方方面面。

忠恕的意義有多種解讀:

一方面,漢語一詞多義的現象在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中都是常見現象。比方說“忠”在“忠厚、效忠、忠貞、忠言”等搭配中雖然都有忠誠之意,但在語境中内涵的延展也不同;“恕”的搭配有“恕直、饒恕、恕不招待”等,“恕”均有不計較之意,但在不同搭配中組成不同的含義。

另一方面,語言都有曆史的痕迹,是文化的載體。因不同時代和情境,不同身份和地位,不同認知和目标等因素,同一個詞可能會被進行不同解讀,忠恕這個詞,曆經千百年,朱熹、中庸、孟子等的解讀可能不完全相同。語言的意義有與時俱進的同步性。

誠意正心論語(論語忠與恕共赢之魂)2

02 《論語》中的“忠”

《論語》中,“忠”出現過多次,涉及很多方面。

一方面, 個人處世修養,忠實守信。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此處,“忠”指盡心竭力,即“為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

《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這句話是弟子子張問孔子,人行于世,如何處處行得通?孔子答道“言語忠誠守信,行為笃厚恭敬”。

《論語·學而》: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句話中的“主”在《論語》不同的譯注中有不同的翻譯,“親近”或“崇尚”,不管直譯或引申,意思都是交友要忠誠守信為本,交往志同道合的人,有錯就改。

《論語·子罕第九》也出現了上面這句話。同樣一句話,在《論語》裡出現兩次,可見孔子的忠信觀對弟子的影響。

蕅益大師對此章的批注直指心性,“忠,則直心正念真如。” “忠”就是直心直心就是真心而不是歪心,是一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是正念而不是妄念。

另一方面,向上服務(包括長輩、家庭、國家和民族),敬重盡忠。

《論語·八佾》:子曰 “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此句意思是, 君主應該依禮使用臣子,臣應該忠心侍奉君主。這兩句話應該是并列句,不是條件句。這句話中的禮不是彬彬有禮的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所以“忠”是事君的道,與君齊心協力共同完成治國平天下的目标。

《論語·為政》: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 則敬;孝慈,則忠;------。” 當季康問孔子如何讓老百姓敬重當政人、忠于當政人?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态度對待老百姓,就會得到敬重;要讓老百姓盡忠,你首先是忠孝之人。

朱熹對“孝慈,則忠”的注釋為“孝于親,慈與衆,則民忠于已”,意思是“對于自己的父母、長輩能孝順,對于民衆慈愛,則百姓就會忠于你”。作為當政人,你想要得到什麼,首先得做出榜樣;想要民衆忠于自己,就得讓自己值得敬重和盡忠

《論語·公冶長》: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

這個對話提供了一個對國家民族“忠”的實例:子張問孔子:“楚國的令尹子文幾次擔任令尹的職務,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罷免,沒有怨恨。他當令尹時的政事,一定交代給下屆接位的人。這個人怎麼樣?” 孔子說:“可算得上對國家盡忠了。” 在孔子看來,子文心無偏私,盡心盡力,不被外界事物所幹擾,行為一貫,這就是“忠”。

儒家的“忠”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原則,關乎着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家庭的幸福,國家的安定。

誠意正心論語(論語忠與恕共赢之魂)4

03 《論語》中的“恕”

在《論語·衛靈公》中: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當子貢問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時,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并且補充道 “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于别人身上。”

不少人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作為“恕”的解讀,孔子還用這句話回答弟子仲弓的提問:如何做才是“仁 ”,孔子回答: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顔淵》)

上面兩個對話中,孔子用了同樣一句話,來談恕與仁。那下面這個例子呢?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必也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篇》)

子貢問孔子,一個人如果為民衆施以好處幫助衆人生活得很好,是否算“仁”。孔子肯定地說,“何止是仁德,簡直是聖人。堯舜尚且難做到!有仁德的人,自己如果想站穩,也會幫别人站穩;自己想過得好,也會幫助别人一起過得好。凡事都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

根據這幾句語境,我們可以看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踐行“仁”的方法之一,這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反向兩種表達,也就是說“恕”是踐行“仁”的方法之一

《孟子》中的“強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這句話,也說明了努力按恕道而行,便是接近仁德之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是修行方法之一。在兩句正反表達中,我們還看到了換位思考和共赢思維的體現,這與《孔子家語》裡對“仁”的内涵相符:

誠意正心論語(論語忠與恕共赢之魂)5

孔子肯定地回答子路和子貢“可謂矣”,同時,贊許顔回“可謂士君子矣”。所以,仁,意味着了解别人同時了解自己,愛人同時又自愛,利人同時也利己的雙赢思維。

誠意正心論語(論語忠與恕共赢之魂)6

04 “忠恕”的延讀

我們先來看《說文解字》中這兩個字的解讀:

忠,一“中”一“心”,即一個中心,立心中正。“忠,敬也”,所以,“忠”指中正不偏之心,忠誠無私, 盡心竭力。相比較來說,若有兩個中心,就複雜了,兩“中”一“心” 成為“患”。

,心字上有個如字,即以己心如别人心,以别人心如己心。“恕,仁也”,恕,指以仁愛之心待人。

在朱熹與弟子的語錄彙編《朱子語類》卷二十八 中寫到:“忠恕隻是一件事,不可作兩個看。” 朱熹認為“忠恕”不分家, 并用了不同的比喻來描述忠恕間的關系。 “忠是本根,恕是枝葉”,一根之木,生為許多枝葉 ;“忠是不分破底,恕是分破出來底,仍舊隻是這一個。如一碗水,分作十盞,這十盞水依舊隻是這一碗水",如一源之水,流出為萬派。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忠恕的注解是:“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一方面,我們要真心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為家庭和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另一方面,我們要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多一份理解,多一點包容,構建和諧人際關系。

因此,忠和恕是我們做事待人的道德準則,就像天平兩端互相平衡的砝碼。如《禮記·中庸》中所說,“忠恕違道不遠” ,能夠做到忠和恕,那就離中庸之道不遠了。“仁”也是中庸之道,嚴格來說,沒有絕對的忠和恕。

誠意正心論語(論語忠與恕共赢之魂)7

不論各個時代的先輩們如何解讀忠恕之道,在為我們打開一扇窗的同時,也有時代局限性。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忠恕之道”之所以至今依然在各個方面有着重要的影響和價值,其中一定有萬變不離其宗的道,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

我們今天在這裡學習“忠恕”,受個人認知水平的影響,依然隻是淺嘗其豐富的内涵和精髓。然而,知識不再多,能用上就有用。我們可以吸取其中的點滴精華,學以緻用,去提升自己,和睦家庭,賦能社會。

如果人人都能在各自的時代和環境,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踐行忠恕之仁道,以己之心,推己及人,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那麼,我相信,我們就多了一份安靜祥和的内在空間,多了一個社會和諧的共建局面。

誠意正心論語(論語忠與恕共赢之魂)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