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炖蛋 ,伊本來是隻菜
在上海 ,吃過的人侪講贊
蛤蜊炖蛋 ,伊的味道變脫哉
乃麼在上海 ,吃好就跟侬bye-bye
跟侬晏歇會 ,十四天之後再出來
閉環防疫辦 ,核酸上門采
開好誤工單 ,蹲(待)在屋裡向上班
廁所到竈披間 ,每天N個循環
……
這兩天,一首名為《蛤蜊炖蛋》的滬語歌曲,朋友圈廣為流傳。原來,徐彙區南模初級中學六年級學生王琦樂與老爸——上海童謠唱作人王淵超一起為上海抗疫創作并演唱的歌曲。王淵超還把自己的微信頭像,也換成了《蛤蜊炖蛋》的卡通形象。
他們用滬語童謠這種富有“上海味道”的方式,鼓勵小夥伴和家長們共克時艱、度過難關。
受到上海話諧音啟發,
萌生創作抗疫歌曲的想法
在滬語中,“蛤蜊炖蛋”與抗疫期間大家熟知的“隔離等待”讀音相同。這也是啟發王淵超進行滬語童謠創作的靈感切入點。
王淵超告訴記者,此前,網友們笑言:“青春才幾年,疫情已三年”,覺得蠻有意思的,就寫了一首很短的歌,歌詞是:“青春才幾年,疫情已三年。隔離等待,我的青春像小鳥一樣不回來。”
沒想到,歌曲剛剛錄制好,王淵超全家就接到了隔離14天的通知。朋友們鼓勵他,可以做一首隔離期間的主題歌曲。
有了自己隔離在家的親身體驗,王淵超很快地寫了這首名為《蛤蜊炖蛋》的滬語歌曲,短短一天時間,就完成了這首歌的創作和錄制,并拍攝了吉他彈唱獨唱版的視頻。
“蛤蜊炖蛋”本來是一道很美味的上海家常菜,如今變成居家隔離、配合政府疫情防控的诙諧代名詞。這兩天上海很多街鎮都在做核酸檢測,王淵超和女兒居家“蛤蜊炖蛋”時,錄制了合唱版本。
“今年已經是第三年面對疫情了,人們面對的新問題是居家隔離時如何調整心态并繼續有質量的生活。”王淵超和女兒想把這首歌獻給大家,為上海市民打打氣,共同守“滬”,等待春天到來!
“蛤蜊炖蛋”緻敬“大白”,
親身體會他們的不易
醫護工作者 ,沒日沒夜上班
社區的志願者 ,有家不能回
抗疫在上海 ,齊心協力就來三
蛤蜊炖蛋 ,味道邪氣贊
隔離等待,春天就要來
在“蛤蜊炖蛋”這首歌的歌詞裡,提及了志願者、醫護工作者辛勤工作,還有居民居家辦公,小區排隊做核酸等内容。歌詞貼近生活,親切自然。
王淵超說:“此前,自己和女兒大多是從網絡文章中,了解到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們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辛勞。此次全家隔離後,切切實實感受到‘大白’是怎樣守護者百姓和城市的安康。”
他回憶說,“大白”們首次上門來采集核酸已經是淩晨1點,他們幾乎不眠不休地完成采樣任務。此外,而社區的工作人員也非常辛苦,他們全家居家隔離後,社區志願者會來幫忙接收快遞和收家裡的垃圾。
“昨天因為小區要核酸,實在忙不過來了,還跟我們打招呼說,請我們把垃圾在家裡多留一天,因為人手不夠,沒辦法來幫忙收垃圾了。社區的工作者這幾天都忙到淩晨甚至通宵的。”說道此處,王淵超十分動容。
帶有主題的滬語童謠,
是最好的教育素材
王淵超是一名滬語童謠創作人。在他成名的年代,年輕人中間傳唱度頗高的都是中國香港甚至海外的流行金曲,如果不是後來女兒的出生,或許王淵超至今仍然是一名“流行歌王子”。
2010年,女兒小王王出生後,從第一首滬語童謠《乖囡香噴噴》開始,王淵超把女兒的成長點滴全部放進歌裡,陸續創作出《Me More Say》(棉毛衫)、《Do Re Mi So La Si》等歌曲。
随着女兒日漸長大,父女倆時常同框演唱,歌曲的素材從生活日常到四季輪轉,國際新聞專業出身的王淵超最不缺乏發現“選題”的眼睛。
“自己小辰光,滬語童謠并不是從課堂上學習的,主要還是通過日常生活當中的交流和溝通,例如有些童謠小調就是來自于賣棒冰師傅的叫賣哼唱。”成年後,他再也沒能聽到新流行起來的童謠歌曲了,這也是他業餘時間創作童謠的原因之一。
他的上海童謠越來越多地被人們發現,成為學校裡的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旋律。而像《垃圾分類再垃圾倒》以及這次的《蛤蜊炖蛋》,都是緊跟時事創作出來的。
按照王淵超的設想,這類歌曲不僅能讓00後、10後們更了解上海文化和滬語,也是最好的教育素材,讓孩子們了解社會發展和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們。
作者:張鵬
編輯:張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