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開卷有益
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态是“自在”。
自在是什麼?那是喜歡自己、找到自己之後特有的樣子,是從迷茫到清晰,最終确信自我存在感與價值感,在自己感興趣、認為重要和有意義的事情上有所成就的樣子。
但自在并不是一種容易達到的狀态。它需要努力,也需要方法、技巧和智慧。
作家李筱懿将過往許多年裡,自己經曆過的事,那些有幫助的觀念、思考、方法,娓娓道來,整理成一套簡單明了的生活哲學和方法論。她希望,在好讀的同時,也能讓你充滿獲得感,有所啟發,走向自在與幸福。
本文經授權摘自《自在:關于生活智慧的100個基本》,讀完記得留言跟我聊聊。
01
細節帶來好感
比起大事,我更容易被細節打動。
真正遇上大事檢驗人的機會并不多,但有些細節卻很加分。
1.人群中,關心那個存在感低的人。
我曾經參加一個創業論壇,周圍都是科技界人士,我很難加入溝通,出于禮貌一邊聽一邊點頭。這時,論壇主持人問我:“筱懿,你做新媒體,新媒體用到了新科技,所以寫稿和過去有什麼不同嗎?”
這是個我能接住,而且能談出獨特觀點的話題。
看見别人難堪,你伸出了援手,能夠迅速而且真誠地拉近彼此距離,因為善良的人,才看得見别人的需求。
2.當大家調侃一個人時,主動轉移話題。
一次聚會上,有人評價某個熟人的朋友圈:“哎喲,她這個照片真是P狠了呀,她真人哪有那麼瘦。”
我旁邊的朋友順手接過手機說:“我看看,嗯,前兩天剛遇到她,她最近運動,确實又瘦又好看呢。”
我瞬間對這位朋友刮目相看。一點都不尴尬地幫助别人解圍,還是幫個不在場的人,内心大多是厚道的。
3.悄悄記住别人的喜好。
我喜歡喝星巴克的大杯燕麥拿鐵,與某家視頻公司第一次見面之後,每次去,都會有燕麥拿鐵,工作人員還很貼心地說:“記得你喜歡這個口味。”
我确實感到溫暖。
良好的關系始于确切知道對方心裡有你。悄悄記住對方的喜好,給别人驚喜,自然會收到好感和人緣。
4.路過有門的地方,替後面的人扶一下。
我觀察過商場、餐廳各種場合的陌生人,能主動為後面的人扶一下門,這種人大多很友善。我身邊那些好修養的朋友,都會替别人扶門。
這種舉手之勞不是刻意做出來,而是變成了習慣的善意。
5.别人的幫助,除了說謝謝,記得給對方一些回報。
我向一位朋友學到這個細節,她每次請人幫忙,不僅說謝謝,而且送上一份禮物,即便是很小的忙,她也準備些水果、咖啡之類表達心意。她說幫忙是情分,感謝是應該的,除了語言感謝,也要為對方做點什麼,讓他知道你領情了。
來往之間的互動,使關系更長久。
類似還有很多,例如:
借别人的東西整理好再歸還,借傘後把傘折整齊還回去,借車把車加滿油交還車主。
轉動餐桌時,看看是否有人正在夾菜;吃完以後,收拾自己面前的垃圾,向大家說:“我吃完啦,你們慢用。”
節假日不群發祝福消息,而在每個信息前加上對方的名字,讓人覺得被重視。
聽人說話時,把兩隻耳機都摘下來。
别人給你看照片,絕不私自翻看第二張。
善意存在于潤物無聲的細節,因為小處才有無法隐藏的真實。
02
别被“劣質勤奮”吓住
很多讀者對我說:“看到别人很勤奮,自己就很焦慮。”
我說:“你别焦慮,有些人的勤奮,隻是‘劣質勤奮’。”
什麼是“劣質勤奮”?就是除了給身邊人帶來“好像很努力的壓力”,卻沒有把事情做好,它有兩個最直觀的結果:收效甚微和筋疲力盡。
怎樣才能勤奮到位?我很深的體會是“加強目标針對性”。
知識的确重要,于是有人每天看書、報各類培訓班,其實多數人不是學得不夠多,而是不夠有針對性。學習困境是:邊學邊忘。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的“遺忘曲線”,指出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複習,就隻剩下原來的25%。就像學英語,如果日常用不到,即便再努力也學不好。
如果沒法完成具體目标,沒法實踐,勤奮就失去了實用價值。
圖/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所以,我們需要以具體任務為導向,目标精準地學習,通過一個時間段,集中掌握一個領域的知識,很快上手運用,形成“輸入到輸出再到結果”的良性循環。
比如,你升職了,要帶五個人的團隊,學習目标很明确,就是“怎樣管理團隊”。帶着具體任務再去讀領導力領域的書籍,理論很快用上,邊做邊糾正自己的不足。
“精準努力”這項品質,在袁隆平先生身上體現到極緻。
袁先生的秘書辛業芸跟随他二十多年,非常熟悉他的讀書習慣,她說,袁先生讀書有廣博的一面,也有極專的一面,這既成就了他豐富多彩的生活,又讓他能在雜交水稻培育方面成果卓著。他的書桌上擺着各種各樣的地圖冊,中國地圖冊、世界地圖冊,他甚至還喜歡看《諷刺與幽默》,“有時我們會覺得袁先生就像是‘段子手’,笑話一個接一個。他記性好,不管隔多久,段子的細節都能記得很清楚”。讀書廣博、愛好廣泛,讓他開闊了視野,彌補了親見親聞的不足。
但袁先生讀得最多最用心的還是專業領域的書,尤其英文文獻資料。辛業芸講到兩個細節:第一個,他每天臨睡前還看半小時書,多是業務書,《Rice Today》這份雜志是他必看的。第二個,他有回突然買了海明威的書,辛業芸奇怪他是不是逛書店時随意翻到這本書,或者看了哪句話引起關注,其實都不是。袁先生說很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導緻海明威這麼偉大的作家最後選擇自殺,他的思想轉變怎樣,作品中是否有透露蛛絲馬迹,于是回來認真讀海明威的作品。袁先生隻要關注什麼事情,他會深入下去,一定要知道原因。
這是有效勤奮,帶着具體項目、任務和問題去研究,而不是盲目學習和努力。
圖/攝圖網
保持自己的節奏,不被别人帶偏很重要。
别人的勤奮是他的節奏,你的努力是你的節奏,目标各不相同,沒有必要用同款姿态去趕路。
03
三句好答複
第一句:我不太了解。
評論那些我們不以為然的人或者事,不一定要批評,否則太消耗自己的時間和情緒,還會引起不必要的争論,可以委婉地說“不了解”,主動終止這個話題。
第二句:謝謝你發現了這一點。
被别人誇獎時,不用受寵若驚,不必手足無措,也别着急回誇别人,那樣顯得我們不夠自信,好像特别不值得被贊美似的。微笑着跟對方說一句“謝謝你發現了這一點”,感謝他具有一雙發現優點的眼睛,不卑不亢,也很真誠。
第三句:我考慮一下,謝謝你在需要的時候想到我。
對于别人的求助,不用立刻答應或者拒絕,給自己留下充足思考的時間和餘地。答應太快,顯得草率;拒絕太快,顯得無情。這都不是我們希望的結果。
不如這句“我考慮一下,謝謝你在需要的時候想到我”,既得體也謙和。
這是三句很簡單的話,我卻用了很長時間才學會。從此不僅改變了說話風格,最重要是改變了我的思考風格,讓我既能夠與對方共情,也不委屈自己。
04
正确接受善意的3個原則
我特别害怕欠人情,曾經有兩個并不得體的行為:
一是,别人送的禮物,我會記下禮物的價值,盡快回贈一個等值的;
二是,我不願意找人幫忙辦事,覺得這是打擾和麻煩。
其實,這些做法對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善意是錯誤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立刻回贈朋友等值的禮物,等于把友情看成了“一借一還”,是堅決不肯占對方便宜的意思,也暗暗表達了不想讓對方占到自己便宜。
第二,千萬不要立刻回禮,那等于是說你忙不叠地不願意承朋友的情,而且他的禮物讓你覺得像個燙手山芋似的,太急切要還給對方,這挺傷人。
有句話很形象:你送他一顆糖,他立馬回贈你一顆棗的人可以合作,但不适合做朋友。
友情比商業關系溫暖、松弛得多,“明碼标價立即償還”,這不是禮貌,反而是疏遠。
第三,如果回禮,不必回完全等值的,甚至比人家的禮物還貴重很多,這未必是尊重,反而讓人很下不來台,因為送禮不是攀比。
我8月3日生日,兩個好朋友是8月底和9月初生日,我回禮通常是她們送我禮物的7~8折左右,平時多請吃點飯,分享小物件,并不拘泥隻在生日互贈禮物,關系保持了很多年。
我以前覺得善意就是有來有往,而且把禮貌和得體看得太重,後來,經常有朋友說我高冷,我想了很久恍然大悟:人與人之間長久的親密,不是等價交換那麼刻闆,這會顯得既功利也缺少人情味。
坦然地給予和接受,力所能及地幫助,有分寸地彼此麻煩一下,才是真正随性的友情。
05
扮演一個自信的人
你是原生性格很自信的人嗎?
我不是。
很久以來,我在扮演着一個自信的人,直到演得越來越久,入戲很深,終于真正自信起來。
法國心理治療師弗雷德裡克•方熱在《醫治受傷的自信》中提到一個觀點,叫“演久成真”,一直假裝,直到你做到。我原本認為隻有内心強大後,才可以找到自信,弗雷德裡克醫生的觀點很不同:人完全可以先在行為上表現出自己擁有某種特質,進而通過獲得他人積極的反饋,影響我們内在的狀态和認知。
簡單說來就是:先模仿你想成為的狀态或者人物,模仿久了,真實的你就是那樣。
當我扮演“自信的人”時,會問自己:真正自信的人怎樣說話?
第一,語速放慢。
日常對話的語速通常是每分鐘240字左右,受過專業訓練的播音員借助字幕輔助,可以達到每分鐘320字也能讓别人聽清楚。假如平時語速太快,就會給人留下倉促、不自信的印象,所以,我從糾正語速開始訓練語感。找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是《人民日報》上的新聞稿,用手機錄制朗讀,算算自己一分鐘說了多少字,調整語速的快慢。
為什麼選新聞稿?因為新聞稿通常簡潔明确、邏輯性強,讀久了自己說話也會變得簡明扼要。讀完新聞類的稿件,如果希望繼續優化表達,可以再讀經典的散文、看訪談類節目和辯論賽等等,觀察不同場合下不同性格的人如何自信地表達,潛移默化被影響,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第二,戒掉語氣詞。
“嗯”“啊”“然後”“那個”……不說語氣詞後,不僅語言清爽,也會顯得更有信心。“今天天氣很好,我的心情也跟着愉快起來。”假如把這句話加上很多語氣詞:“今天這個天氣啊,很好,然後我的心情呢,也跟着挺愉快的。”多加的語氣詞毫無意義,還把一句話破壞得七零八落。我們平時可以用手機錄下自己和好朋友自然說話的狀态,把語氣詞和口頭禅找出來,立刻停用。
第三,短暫的停頓。
我以前總是急着把話說完,急切之下語速容易變快,造成大腦反應跟不上嘴的狀況,嘴上還在說,但是腦子裡的内容已經供應不上,造成啰唆。然而,若每句話之間停頓兩三秒,給自己留出思考時間,想好一句說一句,不僅語言幹淨,也顯得說話更有分量。
第四,熟練運用“123法則”。
用邏輯梳理方式,把複雜内容分成“1、2、3”三個點,逐條去講,語言清晰度立刻提升,别人更容易聽懂,也會更覺得言之有物,連帶着判斷講話者很自信。
當我扮演“自信的人”時,也會問自己:真正自信的人有怎樣的舉動?
他們肢體語言很穩,不會有太多小動作;眼神平靜平和,敢于直接迎上别人的目光;無論個頭高矮都保持擡頭挺胸,從不含胸縮背……這些外在可以通過運動、形體、照鏡子或者錄視頻糾正,但真正自信的人,他們的内核是:接納并且喜歡自己,與缺點和諧相處。
舒淇有段很有趣的采訪,她說:“自信也是‘裝出來的’,走紅毯的時候,你還是會特别不自信,覺得這衣服到底好不好看,拍戲也會質疑自己适不适合這角色,自信是因為很多不自信的累積,必須要把這些東西克服掉。”
怎麼會呢?她可是舒淇啊,紅毯上松弛自在盛放着的獨特花朵。但是,她也會去假裝一個自信的人,直到真正的自信撐破不自信的網,在最外面開出花來。
你看,扮演出來的自信和笃定,在得到他人的積極反應後,的确能幫助我們真正提升自信。
實際上,男人比女人更擅長“扮演自信”,他們為了被周圍人群、被社會接納,體現出男子氣概,更多地進行了自我包裝和假裝自信。2010年的一項研究佐證了這個觀點。研究人員在探索自信的性别差異時發現,自信水平在男性和女性身上并沒有顯著差異,表現得“迷之自信”,也隻是男性為了适應社會習得的僞裝而已,而信心上的差異卻成了男性薪資水平更高的原因之一。
“看上去自信的人”未必更自信,名人未必更自信,男人未必更自信。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培養和訓練出的素質,你我皆可通過調整、學習與閱曆而擁有。
06
巧妙化解尴尬
我遇到過一種人,他一直說個不停,别人完全插不上話,不能每次都生硬打斷,怎麼辦?
一個很好用的小方法:掉東西到地上,類似鑰匙、筆、紙巾之類,自己一邊彎腰撿東西,一邊開始說話,不知不覺中斷對方,而且不生硬也不尴尬,然後自己來終結話題,順利結束談話。
如果有人對你發火怎麼辦?
也吼回去嗎?千萬别。保持鎮定,對方就會逐漸被動和無措。如果發火的人特别無理,你希望拿回控場權,更進一步的方法是:完全不搭理,該做什麼做什麼,看書、整理桌子,或者拎包出門離開現場,都行。因為對方在用“發火”制造一種他在控場的氛圍,你不接招,并且打破這種氛圍,就是把主動權拿回自己手裡。
問題等平靜之後再解決,發火除了制造焦慮,無法處理好問題。
背後議論别人是非,有作用嗎?
其實對說話者有副作用。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作“無意識特征轉移”——當我們說某人很真誠很善良,聽衆會下意識把這些特質聯系在我們身上。同樣,如果有人總是背地裡說别人壞話,聽衆也會把這種負面特質聯系到他身上。
所以,克制背後非議,也盡量不要當壞消息的傳遞者。
某個重要場合,你突然很緊張,怎麼辦?
不要咬指甲或者走來走去,深呼吸也沒那麼管用,我試過有效的辦法是嚼口香糖,咀嚼的動作更能化解我的緊張感。因為在進化過程中,動物隻有處在安全狀态才會進食,所以“吃東西”這個行為就代表着安全,身體會不由自主放松,也能轉移掉一部分注意力。
所以,我在演講或者大型活動之前,都會帶塊口香糖。
你幫助了對方,他拼命感謝,怎麼回複?
我以前常說:“沒關系,小事情,别放在心上。”
這個說法其實不妥,既弱化了自己幫的這個忙,也讓對方感到他的請求無足輕重。
更好用的回答是:别客氣,假如下次我有需要的地方,還要麻煩到你呢。
給彼此關系一個伏筆,讓對方有主動回饋你的機會,而不是隻能被動地接受幫助,他的感受也會好很多。
07
有教養
易中天老師說:“我太太定的家規是,服務員上菜,一定要說謝謝;快遞員送貨,一定要說辛苦了;司機把我們送回家,一定要行注目禮,車開走了才進門。”
這些舉動看起來尊重的是别人,其實表達的是自己的教養。
和有教養的人相處,是怎樣的體驗?
我第一次參加高考沒考上理想的大學,回到高中複讀,發現有幾本參考書自己沒有,于是向已經考上大學的同學借。
同學特意把書帶到我家,問:“我可不可以把這幾本書送給你呢?”
這句話和當時的場景讓我特别感動,假如她說“給你吧,反正我要上大學了也用不上”,其實我也不會覺得很丢面子,但是她的話卻讓被贈予的我心裡更舒服。她在給我東西的時候非常照顧我的感受,沒有把“贈予”做得像高人一等,甚至是施舍一樣。
李鴻章有一次到南京處理公務,路過家鄉,準備拜訪從前的老師徐子苓。當他身穿官服,一身威嚴地到達老師門外時,門倌一見這副派頭,趕緊準備禀報,李鴻章馬上叫住,讓門倌不要着急通報,而是換了一身普通衣服,整理完畢之後才讓門倌禀報老師。
随從納悶說:“别人讀書中榜都以衣錦還鄉為榮,您這麼做是為什麼啊?”
李鴻章回答:“如果穿着這身官服去見老師,恩師恐怕要對我行官民之禮。不僅會讓他難堪,也違背了我來看望他的本意。便服相見,我們都比較舒服。”
某咖啡店曾有個面試問題:當顧客點了熱拿鐵,并且告訴店員不加糖,你若是店員,該怎麼回答?
獲贊最高的答案是——隻要回答:好的。
店員不需要向顧客解釋“拿鐵本來就不加糖”,這是為了避免顧客的尴尬。
教養是什麼呢?它可能就是一兩句體貼的話,可能是一本書,也可能是一次平等的交流,還有可能是不揭穿的善意。
我很喜歡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的表達:“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逗趣,質樸就會成為粗魯,溫厚就會成為谄媚。”
08
先完成,再完美
我曾經在電影院見過一對夫妻,丈夫居然帶着旅行箱看電影。
電影三分之二處,丈夫起身拖着箱子離開,摸摸妻子的頭發,很親昵。
我很詫異。
電影散場,燈亮起來,很巧,妻子認出我,她看過我的書,我問:“你先生有事先離開了是嗎?”
妻子說:“是啊,他在外地工作,我們家異地很多年,我特别喜歡看電影,他每次都陪我看一會兒再去機場。”
我問:“隻看半場會遺憾嗎?”
妻子說:“我會把接下來的劇情告訴他呀,我們又多了一個話題呢。他回家時間少,家事又很多,老人孩子都要照顧,就算我倆隻看了一半電影,也是彼此陪伴,總比連一半都沒看強吧。生活就是這樣,老想着完美答案,就沒有答案,老想着完美,就不會去動手完成了。”
我被她的話觸動,因為我經常用“完美主義”作為理由,不去做一些事。比如太忙了,那就不給爸媽電話,時間不夠幹脆不聯系;比如一項工作,我要等到萬事俱備,才動手去做,于是一拖再拖,不了了之。
假如别人看“半場電影”都覺得幸福,我為什麼不能“先完成,再完美”呢?
從那以後,我凡事想得少但做得多,即便沒準備好,也邊做邊調整,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轉機。
其實做事就應當先完成,再完美。在完成的過程中全情投入,一絲不苟,慢慢地,在過程中也能實現完美。
維納斯的雕像那麼美,也是先有了姿态,而後精雕細琢。海明威還說,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得慢慢修改出來。
在陰晴圓缺的生活中,在幾乎不存在完美的世界裡,活出屬于自己的圓滿,是一種本領。
摘自千萬暢銷書作者李筱懿新書《自在:關于生活智慧的100個基本》。李筱懿老師将自己多年來的思考、方法總結梳理成了一套生活哲學。這套生活哲學,涵蓋個人成長、職場、社交、溝通、表達、情緒掌控、親密關系等諸多方面,希望能幫忙更多人習得生活的一些智慧,擺脫焦慮,做到不畏、不惑、不亂、不後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