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民國時期的讀書人都讀什麼書

民國時期的讀書人都讀什麼書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6 08:54:32

  民國時期的讀書人都讀什麼書(優秀的窮孩子怎麼讀書)(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鄭春

  晚清民國時期,西風東漸。廢科舉、興學堂、公費留學,新式教育逐步成為主流。

  但是,不管是大衆教育還是精英教育,有一個問題繞不開:優秀的窮孩子怎麼讀書。

  一,到哪兒去讀? 1901年清政府頒布“興學诏”,各省書院改設大學堂,府州設中學堂,縣設小學堂。公立學校省州縣隻辦一所,顯然不能滿足需要。

  1905年正式廢除科舉,民營學校興起,填補了公辦學校不足。

  這一年,錢穆十歲,進無錫縣果育學校讀書。

  據錢穆回憶,當時的鄉賢平生三大願望:創辦學校、診所和報館。

  

  無錫榮氏家族斥巨資在無錫建有一所中學和大學。

  錢穆近距離觀察榮德生個人,“餘私窺其個人生活,如飲膳,如衣著,如居住,皆節儉有如寒素。”

  果育學校由本地富人華子才創辦,校舍借用華氏祠堂,大廳上課,右側房為教師辦公室,大廳後有假山、小池,左側房為外請教師宿舍。

  這種因陋就簡的學堂是當時鄉村學校的标配,借用祠堂在私塾的舊址上辦新學堂,教師、教材、管理都是新的。

  新式學堂的誕生标志精英教育向普惠教育轉型。

  私塾時代每家私塾學生人數少則一二人,多則十餘人。新式學堂學生則以班為單位,滿足了更多的學生求學。

  民國時期的讀書人都讀什麼書(優秀的窮孩子怎麼讀書)(3)

  錢穆在無錫三兼小學任教時,初小班學生有五十人。

  二,學費怎麼辦? 胡适在家鄉讀私塾,學費為每年兩塊銀圓,胡适母親為了老師能為胡适“講書”,每年給六到八塊銀圓,最多給到十二塊銀圓。

  公辦學校讀書,待遇優厚,不僅免學費,每月還有幾塊銀圓的津貼。

  張之洞創辦武昌方言學堂,“新學堂管吃管住,每月還發幾兩銀子,作為零用。據說将來出路也很好,一定可以在外交界大小混個事。”

  嚴複就讀的福建船政學堂食宿免費,每人每月四兩銀子津貼。

  民辦學校對困難學生也有資助機制。

  杭州的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每月學費二元(銀圓),膳食費二元四角。

  民國時期的讀書人都讀什麼書(優秀的窮孩子怎麼讀書)(4)

  魯迅覺得“學費貴”,沒敢去報考。

  錢穆父親病逝後,家道中落,錢穆面臨辍學困境。學校老師為錢穆申請到縣裡恤孤會的獎學金,使得錢穆繼續求學。

  據馮友蘭回憶,晚清民辦學校,一般稱為“公學”,比官辦的好。

  民國以後,更為重視教育。上海公學本來是留日學生回國創辦,民國建立後,學校要求各省選派學生入讀。

  河南省政府确定二十個名額,每人每年官費二百兩銀子。

  二百兩銀子,相當于發達地區中學教師的年收入。讀個中學,也太奢侈了吧。至于國外留學,有官費也有社會資助。

  1909年,美國退還庚子賠款,庚款留學生正式啟動,補助标準為每人每月60美元。1919年,馮友蘭留學美國時,官費增加到每人每月90美元。

  當時河南省設有一個“教育款産經理處”,開辦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畢業後官費留學。1918年本校和外校各招考二十名學生送出留學。

  社會名流眼光遠大,個人資助優秀學子留學。

  民國時期的讀書人都讀什麼書(優秀的窮孩子怎麼讀書)(5)

  1900年代的杭州知府林迪臣,大力興辦各類學堂。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成績優異的學生,都由他個人出資留學日本。

  上海工商巨富穆藕初,資助五位學生留美,每人每月120美元。

  對于窮學生來說,出門的錢都隻能靠親友幫襯。

  胡适考庚款留學,顧慮有三個:母親生活費、個人欠款、北京應考的旅費生活費。

  考取後,路費是胡适二哥的好友借的,同宗的叔祖答應年節給胡适母親墊寄生活費,好友許怡荪幫助了一部分。

  二十年後,功成名就的胡适仍然滿心感激,“沒有這些好心人的幫忙,我是不能放心北去,也不能放心出國的。”

  這幾種助學方式覆蓋面都很小,更多的窮學生,需要勤工助學、借貸等各種方式籌錢,才能繼續學業

  民國時期的讀書人都讀什麼書(優秀的窮孩子怎麼讀書)(6)

  因此,棄學、辍學的比例仍然很高。在很多名人回憶中,能看到這些痛苦的記錄,包括瞿秋白、劉半農、錢穆等人。

  三,蹭學很流行 幼有所學,天賦人權。否則人生至苦。

  鑿壁偷光的另一面是公共服務的缺位。

  窮孩子求學精神可歌可泣。

  蔣百裡家貧讀不起書,由母親指導識字。八歲時,家鄉人張冷生請先生教自己孩子,蔣百裡“伴之讀”

  這一伴,就是三年,期間,讀完了《四書》,開始讀《五經》。

  說起蹭課,蔡元培領導的北京大學厚待求學青年,任何人都可以免費旁聽,免費獲取講義,向先生請教問題。

  民國時期的讀書人都讀什麼書(優秀的窮孩子怎麼讀書)(7)

  北大學風自由。一九三一年,錢穆在北大任教。“在當時北大上課,幾如登辯論場”。聽課的人除了學生外,還有教師,一些教師夫人,蹭課青年。

  學生選課自由,可以跨專業選。選定後也可以随意缺席。教師上課前将講義印好,學生上課前自取,先到先得。

  自由的北大,吸引了全國學子前往。

  “當時有一種說法,說北大有三種學生,一種是正式學生,是經過考試進來的;一種是旁聽生,雖然沒有經過考試,可是辦了旁聽手續,得到許可的;還有一種是偷聽生,既沒有經過入學考試,也不辦旁聽手續,不要許可,自由來校聽講的。”

  很多青年就在北大附近租房旁聽,以至于在北大沙灘附近形成了一個北漂區。

  “先後有過幾萬人不遠千裡來到北京,住到這19世紀的公寓裡,戀戀的住了一年、兩年、甚至三年、四年”,在這裡埋頭苦學、蹭課、求師。

  四,蹭課也出人才 一九三一年夏,錢穆來到北大講授《中國通史》,每堂課聽課學生近三百人,其中很多人都是蹭課的北漂青年。

  錢穆在《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中回憶,五十年代錢穆到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楊聯升告訴錢穆,自己曾在北大蹭錢穆的課。

  民國時期的讀書人都讀什麼書(優秀的窮孩子怎麼讀書)(8)

  還有一位張姓學生,從高三開始來蹭錢穆的課,一蹭四年。抗戰後錢穆轉到西南聯大,這個學生繼續蹭了兩年課,還和錢穆交流這門課的心得,指出錢穆前後講課的不同之處。

  錢穆稱贊“如張生亦可謂善用其心矣。”名校教授如此贊揚蹭課學生,應當是民國時期北大的一道亮麗風景。

  蹭課的學生中,有一位不得不說,就是作家柔石。

  一九二五年二月,柔石來到北大,當了一名蹭課者。旁聽課程中有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從此與魯迅結緣。

  柔石蹭課,因為家中經濟困難和疾病,在當年底離開北京。柔石被殺後,魯迅親筆寫了《柔石小傳》、《悼柔石詩》等詩文緬懷這位蹭課的學生。

  蹭課的學生中,最有名的要算沈從文了。

  一九二三年夏,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沈從文來到北京,就住在沙灘附近的一個公寓裡。

  民國時期的讀書人都讀什麼書(優秀的窮孩子怎麼讀書)(9)

  沈從文回憶: “來京窮學生日多,” 掌櫃的把貯煤間也改造成公寓出租,沈從文風趣地取名“窄而黴小齋”。跟沈從文相同情形的學生,“比住東西二齋的正規學生大緻還多數倍。”

  沈從文像正式學生一樣,在沙灘呆了四年。

  親耳聆聽大師的講課,努力為理想拼搏,使自己迅速得到升華。沈從文滿懷感恩地回憶:“其實當時最重要的,還是北大學校大門為一切人物敞開。這是一種真正偉大的創舉。”

  史料來源:《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四十自述》,《胡适傳記作品全編》,《我的學術之路•馮友蘭自傳》,《蔣百裡先生傳》陶菊隐著,文海出版社,《文化人的經濟生活》,《沈從文自述》

  古代吉祥字那麼多,為何中國人選“福”字貼在門上?

  清代的風俗與現在有哪些不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