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閱讀教學的現狀和解決方案

閱讀教學的現狀和解決方案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7 03:16:43

閱讀教學的現狀和解決方案?閱讀教學模式及問題解決:,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閱讀教學的現狀和解決方案?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閱讀教學的現狀和解決方案(閱讀教學模式及問題解決)1

閱讀教學的現狀和解決方案

閱讀教學模式及問題解決:

目标、問題與知識結構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翠鳥》的教學設計為例

朱建軍

摘 要:我國閱讀教學的現狀是:“假閱讀”及“去問題化”。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們不清楚思維目标不同層次的思維技能,實際就是問題指引;而不同層次的問題,實際就是培養相關的思維技能;其次,我們閱讀教學隻是單一的形式,即基于文本模式的教學,而這主要涉及教師的文本素養,同時,我們還應該關注另一種閱讀教學形式,即基于情景模式的閱讀教學,而這則涉及教師的閱讀視野。實際上,語文教師的專業化,這兩個要素不可缺少,即教師在閱讀量基礎之上的對文本的獨立解讀能力與科學有效的施教能力,以及教師在文本素養基礎之上的對文本的宏觀把握能力。而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實際就是一種研究性學習,而非簡單的閱讀。本文就以《翠鳥》為例,詳細說明了目标、問題及教學模式的選擇的重要性。

關鍵詞:目标;問題;研究;教學模式

基于文本模式的教學,内容理解當然很重要,但知識的建構更重要,而後者才是我們學習的真正的動力。

同時,我們也要探究本文的言語方式,即關注語言知識,或者關注有關語言的知識系統。本課的文字結構樣式與文字表述,有什麼特别之處呢?或者有沒有問題呢?

《翠鳥》中有一段外形描寫的關鍵文字,明顯有問題:

“它的顔色非常鮮豔。頭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

本段文字的第一句是總句,後面的三個句子是支撐句。而總句與後面的支撐句之間,一是結構不對稱,二是中心不匹配。

總句的主語是“顔色”,謂語是“鮮豔”,且是主謂結構。

三個支撐句,主語均是“羽毛”,而謂語都是“像”,而賓語是“頭巾”,是“外衣”,是“襯衫”,其句式都是主謂賓結構。

總句是主謂結構,三個支撐句均是主謂賓結構,此謂“結構不對稱”。而總句的中心是“顔色”,是說“顔色非常鮮豔”,而後面三個支撐句都在說“羽毛”“像”什麼“頭巾”“外衣”和“襯衫”之類,而說“顔色”的恰恰是“定語”,是限制性成分,此所謂“中心不匹配”。

因此,本段文字修改的原則就是:一是總句與後面的支撐句之間,結構對稱,二是中心匹配。于是,本段文字修改就為:

“它有着非常鮮豔的服飾。頭上的羽毛像戴着橄榄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穿着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露着赤褐色的襯衫。”

總句與支撐句的結構都是主謂賓式的句子,其中心都變為“服飾”了。

《翠鳥》的課後練習,有三道題,其中兩道題,其實都是針對這一段有關翠鳥外形的描寫文字,我們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把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歡翠鳥?我們來讨論一下。

所謂“最喜歡的部分”與“從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特别喜歡翠鳥”,一般就指翠鳥的外形與動作。也就是說,我們要去賞析與背誦的文字,卻出現了問題而不覺,那才是最危險的學習行為。

關于這段文字的讨論,曆時一年,期間,與兩期“國培”語文教師學員讨論過,與“校長助力工程”的來自全國的校長們讨論過(大多是語文教師),與繼續教育的語文教師們讨論過,也與職前語文教師讨論過,其人數應該接近千人。但是,他們的初期反應一般是:抗拒,以為教材怎麼可能出錯。然後,抛出問題,“這段文字有什麼問題嗎?”教師基本無處下手,發現不了問題所在。經過句式分析,共同讨論,教師最終才會發現症結所在。

針對這段文字的讨論,至少引起如下思考: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應該是語文教師關注的重點,而語文教師為何意識不到結構的重要性呢?

語文閱讀教學,難道就沒有問題嗎?難道隻能說“好”嗎?

語文教師究竟在教材料,還是要建構知識?

我們再看《翠鳥》的最後一道課後練習題,即“我們交流交流,下面每組中的兩個句子,哪個寫得更好,好在哪兒”:

翠鳥鳴聲清脆,愛貼着水面疾飛。

翠鳥叫聲清脆,愛在水面上飛。

翠鳥離開葦杆,很快的飛過去。

翠鳥蹬開葦杆,像箭一樣飛過去。

這,顯然是一道落實語言教學的練習題,第一組句子,是強調“鳴聲”與“貼着水面疾飛”的句子描寫更客觀、更準确;第二組句子,是強調用“蹬開”與“像箭一樣”的句子更形象、更準确。

其實,這樣的對照練習,不需要“交流交流”,甚至可以不加思考就可以做出。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還是在做練習,還是在那個文本語境中,而不是在真實的生活中進行的觀察與交流。

2《翠鳥》課例:基于情景模式的教學

我們僅僅從文本出發,很難從宏觀上發現文本與自我、文本與文本,文本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因此,基于情景模式的教學,就會實現更為廣泛的目标。

我們首先需要關注《翠鳥》的單元提示:

讓天空碧藍,讓河水清澈,讓草木茂盛,讓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閱讀這組課文,讓我們看看人們對待動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有什麼不同、結果怎樣。在學習本組課文的過程中,請你留心周圍的環境,再想想,為了保護周圍的環境,我們能做些什麼。

本段文字,實際上是從宏觀上揭示了這樣的事實:文本與文本之間,共同構築了我們與世界的關系;而這個主題應該就是:美好世界。而該主題實際上給我們人類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如何才能擁有一個賴以生存的美好世界?

本單元的課文,除《翠鳥》之外,還有:《燕子專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路旁的橡樹》。顯然,每一篇課文,都是從不同側面對基本問題的回答,而《翠鳥》的問題應該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究竟如何相處?

我們一般的做法是:視課文為自足文本,逐一講授,逐一分析,而缺乏從單元的角度,研究文本間性。也就是說,當教材編輯将這些本來具有自足品性的文本放置在一起的時候,這些文本就不具有自足性了,其文本意義就是在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産生了一個系統的、整體的意義。因此,研究文本間的言語形式、思維方式、結構樣式,以及相互如何構築意義,等等,就顯得尤為重要。

3《翠鳥》的單元功能:交流與結構

本單元的綜合性實踐活動為“語文園地二”。

我們能做點什麼

【口語交際】

通過調查、訪問和查找資料,我們對家鄉的環境有了更多的了解。這次口語交際,先在活動小組裡交流了解到的情況。商量怎樣在班上彙報,然後推薦代表彙報。可以彙報環境受到哪些污染、為了改善環境、人們做了哪些工作。再讨論一下:我們能為保護家鄉的環境做點什麼。

【習作】

通過本組的學習,你一定對保護環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次習作,就請你寫一寫這方面的内容。可以把調查了解到的情況寫成一篇短文;可以展開想象,寫一寫幾年後家鄉的環境;也可以寫發生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有趣的事情。寫完以後,多讀幾遍,修改自己不滿意的地方。

本單元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實際解決的是:如何交流的問題,即如何說,如何寫的問題。如果與整個單元系統結合起來考慮,則解決的是:文本與我之間的關系問題,而這個文本,顯然與本單元的文本有文本間性。

而這,就涉及讀與寫的關系問題,即本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實際是針對閱讀文本而設置的寫作形式,目的是如何更深地理解單元内容,或者是如何使用閱讀文本,來更好地從事新的寫作形式。

但是,究竟如何寫呢?本單元綜合性實踐活動,沒有挖掘閱讀文本的文本間性,即沒有指出一個清晰的寫作樣式,基本是泛泛而談。為了能夠說明這一點,本文以人教版與蘇教版教材的“動物”單元為例來說明。

人教版寫作教材的假設:要想寫好,先要說好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動物”單元的寫作教學内容的設置為:

高傲的白鵝,性格古怪的貓,慈愛、盡職的母雞……在作家筆下,一個個小動物栩栩如生。你一定也想說說自己喜歡的動物吧?那就來試試。先說說自己最想說什麼動物;想說同一種動物的同學組成一組,分别說說這種動物的特點。可以講它的外形、脾氣,也可以講它怎樣進食、怎樣嬉戲、怎樣休息等。然後各組推出代表在班上彙報。

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要具體地寫出動物的特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完成初稿後,寫同一種動物的同學一起交流,學習彼此的長處,互相提出修改意見,然後修改自己的習作。

本單元為“動物”單元,本寫作教材設置的策略是:一是個人說自己喜歡的動物(獨白式);二是就寫同一種動物的同學分一個小組,大家彼此說(分享式);三是選出典型代表,向全班同學說(範例式);最後,同學們展示自己的寫作成果,評一評,議一議,修改習作(反饋式)。

就此而言,人教版寫作教材處 理的假設是:要想寫好,先說好。

蘇教版寫作教材的假設:要想寫好,結構最重要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設置的“動物”單元寫作,内容如下:

有位同學家裡喂養了幾隻鴿子。由于觀察看得多,看得仔細,所以他筆下的鴿子很有情趣。他是這樣寫鴿子的外形的:

我最喜歡我家的那隻“帥鴿”。乳白色的尖嘴,墨綠色的脖子,深紫色的胸脯,黑色的身子,白色的翅膀和尾巴,搭配得多麼協調哇!

接着,他用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它不但有一身亮麗的衣服,而且飛行起來姿态優美——引起下文。

請看他寫鴿子動作的一段話(三句話略)。

如果不是仔細觀察,作者筆下的鴿子會這樣栩栩如生嗎?請你認真觀察一種動物。先觀察它的外形,看每個部分有什麼特點,再觀察它的動作。觀察動作要仔細,要有耐心,有時要反複觀察。比如小雞吃食,公雞打鳴,鵝鴨凫水,猴子嬉戲,鳥兒飛翔,等等。然後把動物的外形和動作寫下來。為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可以适當地打比方。當然,也要注意段與段之間的銜接。

蘇教版寫作教材設置的寫作策略是:一是先寫“鴿子的外形”(第一段),二是後寫“鴿子的動作”(第三段),三是注意“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結構段,即第二段)。顯然,這裡的“怎麼寫”的内容,其實就是“寫什麼”,即展示的就是文章結構,或者文章樣式。

因此,蘇教版寫作教材的假設是:要想寫好,先要搞清文章的結構樣子。

綜合兩套教材的策略,各有優點,也有不足,最好是兩者結合起來,才夠完整,即先要有文章結構,然後再說好。換言之,隻有在這兩者的基礎上,最後才能為寫作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新疆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本文選自《語文教學通訊·C》2014年10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