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鄉土散文遊子生命深處的鄉愁

鄉土散文遊子生命深處的鄉愁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15 09:18:09

文/東陽

全文共3560字

一年一度的開學季又到了。不知是退休後腦子空閑了,還是感到現在孫輩們讀書條件優越了的原因,讓我想起了我們那個時代讀小學時的往事。

鄉土散文遊子生命深處的鄉愁(鄉土散文開學季憶往昔)1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人口較為稀少(據相關資料顯示:1960年全國人口6.67億,其中農村人口5.53億;1970年全國人口8.5億,其中農村人口6.8億),加上農村經濟困難,信息閉塞,觀念落後,老百姓對讀書學知識還沒有那麼迫切。

就家長而言,送子女上學,一是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影響,認為讀了書會高人一等;二是從身邊的事例受到啟發:有了文化,就會脫離擔糞、挑幹田泥的苦海(經常用某某讀了三年級就當上了生産隊的記分員,某某讀了四年級就當上了大隊的會計,某某讀了五年級就當上了學校的老師等實例,來教育子女)。一般對子女讀書學習沒有長遠規劃。

就小娃而言,到學校去讀書,一是父母的安排,不能不去;二是自身還懵懂,思想意識還沒有形成,分辨不出讀書與不讀書的好孬,隻覺得其他小孩都在讀書了,我是不是也該去讀書了,純屬跟風随大流,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讀書,是為誰讀書?

就學校而言,由于沒有嚴格的政策規定,就本着家長學生自願的原則,願意來讀書就來,不願意來就算了,從不強求。

所以,在當時農村适齡兒童入學率是相當低的。從而造成了讀書人數不多,學校數量也不多的情況。一般一個公社範圍内隻有兩到三所小學校(連片的幾個大隊才有一所小學校)。且較多的學校一個年級就隻有一個班,一個班又隻有三四十個學生(一個學校最多隻有兩百來個學生)。同時,還存在入學年齡參差不齊的情況,既有四五歲上學的,也有八九歲才開始上學,還有讀到中途就辍學的。

那時不存在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情況,一般是一個院子或一個生産隊的小朋友,每天邀到一起上下學,哪怕是上一年級的小朋友,也是跟着上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們去報名入學。

鄉土散文遊子生命深處的鄉愁(鄉土散文開學季憶往昔)2

那時的校園,一般是用政府沒收地主的房屋,或是大姓人家的宗族祠堂,或是佛堂廟宇等改做的。且多數房屋下面一人高的牆體是由石闆裝的,上面是分成方格,用竹篾條編制成籬笆後,再在裡外抹一層草筋泥巴做成的。由于年久失修,牆爛頂漏。夏天遇到下雨,教室裡就會灌起水,一不小心就會摔跤。雨停後老師就會爬上房頂去翻瓦補漏。冬天四面通風,十分寒冷,冷得腳杆打抖抖、冷得腳趾拇刺骨的痛、冷得手握筆都握不穩。

老師的講桌和學生的課桌,都是用兩塊石闆豎立着埋一節在地下當桌腿,再在上面平橫放一塊石闆當桌面。而多數桌面十分粗糙、凹凸不平,寫字做作業時很容易把作業本劃破,同時兩個衣袖也容易被磨爛,所以,每個同學的兩個衣袖幾乎都打有一層厚厚的補丁。

學校也沒有統一标準的課凳,每學期開學時,由同學們各自從家裡帶到學校,學期結束放假時又帶回家。由于各家的闆凳高低不一,闆凳矮的同學隻能望着頭看黑闆(從遠處看去隻能看到這個同學的黑頭蓋),闆凳高的同學會擋住後面的同學,并在寫字做作業時又會駝腰弓背。鑒于此,為了同學們的健康和更好地學習,老師在征求同學們的意見後,抽休息時間把高闆凳的腿鋸下一節,把矮闆凳的腿用木條和釘子接上一節。

學校最不好處理的是廁所,雖說距各教室有幾十米,但由于是旱廁,糞坑敞着,臭味難聞。尤其是夏天,蒼蠅滿天飛着嗡嗡叫,花蚊子多得起絞絞,上個廁所一不小心就會被蚊子咬幾個包,奇癢難忍。若遇吹風,順風方向教室裡的師生們被臭氣熏得發幹嘔,無法專心上課;若遇暴雨天,糞坑裡的糞便溢得滿操場都是,十分惡心。每次雨停後老師們就要馬上去挑水,組織同學們沖洗操場。

學校既沒有住宿也沒有食堂,一天三頓飯都是在家裡吃。距學校較遠(最遠的有十來裡地)的同學較為困難,中午放了學要小跑回家吃飯,吃了飯又要小跑回學校上課,不然趕不上吃飯和學習時間,中途根本沒有時間休息。

鄉土散文遊子生命深處的鄉愁(鄉土散文開學季憶往昔)3

尤其是冬季,一般早晨上學時天還沒有亮,晚上回家時天已漆黑,常常需要打火把。若遇大霧天,可見度隻有幾米,行走更困難,到學校時頭發已被霧水濕透了;若遇冰霜天,鼻尖耳朵都要凍紅凍痛,睫毛頭發都要結起白白的冰渣;若遇雨雪天,害怕把鞋子打濕了以後沒有穿的,就把鞋子脫了放在書包裡,打着光腳闆去上學,到學校用廢紙擦一下或找點水沖洗一下腳,再把鞋子穿上。開始赤腳下地甚感冰冷刺骨,但随後就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感覺,在穿鞋時才發現腳已完全凍烏了,半天都恢複不過來。

在夏季也不好受,尤其是三伏天的中午時間,太陽特别大,路面曬得滾燙,回家吃飯時,既沒有遮陽傘或太陽帽,腳上更沒有穿鞋子,所以,不管是遠的還是近的同學,每天中午都是跑着回家吃飯和返校讀書,以免曬痛了頭,燙傷了腳。但每次都是跑得口幹舌燥,喉嚨冒煙,心裡咚咚的跳,十分難受。

記得有年夏天特别熱,太陽直射,烤得實在難以忍受。一個高年級的同學,在回家的路邊荷塘裡折了一張荷葉,頂在頭上遮擋火辣的陽光,恰被一個社幹部發現了,社幹部告訴了村幹部,村幹部就找到了學校,學校不僅對這個同學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還要求這個同學在全校師生大會上作檢讨,并通知這個同學的家長一同參加會議。在當時,學生犯了錯誤,通知家長到學校,是一件十分丢人的事情,家長和學生都很沒有面子。所以,自那以後,哪怕天氣再熱,或遇到大雨天,再也沒有人去折荷葉來遮陽擋雨了。

距離學校較近的同學也不容易,既要好好讀書又要兼顧家裡。一般情況,男同學要挑着糞撮箕到學校,沿途撿野糞(狗糞、牛糞)賣給生産隊掙學費,女同學要背着背篼到學校,沿途打豬草或撿柴回家。盡力做到學習勞動(家務)兩不誤,以減輕家裡的負擔。

鄉土散文遊子生命深處的鄉愁(鄉土散文開學季憶往昔)4

那時公辦教師很少,我們學校隻有一個,多是民辦教師或代課教師,當時沒有教師資格證一說。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最高的是初中文化,最差的小學都沒有畢業,認識幾個字或能算加減法,就上了講台。很多漢字讀音不準(當時漢語拼音還沒有普及,我在讀書期間也沒有正兒八經學過漢語拼音),有的還用方言講課(我深有體會,由于那時學的根深蒂固,現在學說普通話深感困難,既發音不準,還去不掉方言的味道)。

但他們追求上進,不甘落後,不怕吃苦,工作負責。在業務上相互學習,虛心請教,不斷摸索,努力提高自己;在講課時常常苦口婆心,想方設法讓同學們聽懂;在批改作業時一絲不苟,從不馬虎,當天的作業當天就會批改完;在為人處世上,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處處樹立好的榜樣。(後經自身努力學習和教育部門集中培訓、嚴格考核,多數代課教師成為了民辦教師,民辦教師轉成了公辦教師)

那時小學的課程以語文、算術(數學)為主,勞動課、體育課、音樂課每周各兩節。除音樂課是由一個識音譜的老師統一教唱外,其餘各班都是由一個老師既當班主任又當全科教師,門門學科都是一人越俎代庖。

語文課主要是教我們識字、寫字、造句、讀課文、背課文等;算術課主要是教我們數數、背加減法口訣、做加減法試題等;體育課主要是做廣播體操、打闆毽兒(類似現在的羽毛球,隻是拍子是用木闆做的)、拔河、玩皮球(那時我們學校沒有籃球架和乒乓台)等;音樂課主要是教我們唱《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紅色歌曲;勞動課主要是各班級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就近的山坡上去開墾毛山地,用來種紅苕、玉米、小麥、豌豆等,收獲後賣給附近的農民,所收入的錢用于班上買粉筆、毛刷、掃帚、撮箕、獎品(每學期開總結表彰會用)等。

每次勞動都是同學們從家裡自帶鋤頭、糞桶、扁擔、背篼等工具。澆灌農作物的糞水,都是由同學們兩人一組擡上山的。打掃教室、沖洗廁所、清理操場等校内勞動,多是在早晨上學或下午放學時全校集中統一幹,從不占用勞動課的時間。

盡管我們學習目的不太明确,但在上課時間我們還是專心聽老師講解,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寫字、讀書、背課文、做作業,幾年時間也學到了一些知識。

鄉土散文遊子生命深處的鄉愁(鄉土散文開學季憶往昔)5

到四年級下學期,遇上生産隊開辦第N期“農村夜校掃盲班”,生産隊長就安排我們幾個讀書娃兒去給那些叔叔嬸嬸爺爺奶奶們上課,我們沒有辜負隊長的期望。

按照老師教我們那樣的方法,首先教他們認識和書寫自己和家人的名字,再教他們日常用語、生活用品名稱的認識和寫法,還教他們加減法口訣等。

叔叔嬸嬸爺爺奶奶們誇我們教得好,隊長舉起大拇指也說我們教得不錯,随後又傳到了學校,老師也表揚了我們。從此,激發了我們讀書的激情和學習知識的信心。

在學校除了學習、勞動外,我們的課外活動還是豐富多彩的。隻要不是上課時間,大家都很活躍,三五成群地玩各種遊戲。如男同學摔泥炮、扇煙盒、打“豆腐幹”、“鬥雞”、“騎跳馬”、打地牯牛(陀螺)等等,各顯神通。女同學抓石子、踢羽毛毽兒、跳繩、“踢闆修房”、丢手帕、“捉貓貓”、老鷹抓雞等等,大顯身手。每每這樣,大家把一切都忘得一幹二淨,玩得十分開心,玩得非常快樂。

2022年9月 憶于成都

——END——

原創不易,期待您的關注、點贊、評論、轉發和贊賞!

(聲明:圖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作者簡介

東陽,四川遂甯,花甲懷舊之人。

本文編輯

@情感學院院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