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王瑞文 俞金旻 戴軒 實習生 郭懿萌)近日,浙江省金華市孝順鎮中心小學引進的一款頭環引發争議。據介紹,此款名為“賦思頭環”的産品佩戴在頭上後,能監測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情況。對此,該頭環的生産商回應新京報記者,已注意到網上對此的争議看法,并稱小學所用的産品并非監控大腦,主要是用于訓練和提升學生注意力。“學校不是每天上課都用頭環,一個星期隻戴一兩次。”
10月31日,金東區教育局告訴新京報記者,已獲悉并介入此事,責令學校暫停使用,并讓全區學校進行自查,“監控頭環”收集的數據不會外流,不會洩露孩子個人隐私。
學生們在課堂上使用“頭環”。金華市孝順鎮中心小學官網
小學引進頭環監測注意力引争議
近日,微信公衆号量子位公開發文質疑浙江省金華市孝順鎮中心小學引進的賦思頭環。文中介紹,這種頭環可以檢測腦電波,評判學生上課、寫作業時是否集中了注意力,并給學生的注意力情況打分。分數會實時傳輸到老師的電腦上,也會像成績排名一樣被發到家長群裡。
新京報記者在孝順鎮中心小學官網查詢到一篇關于賦思頭環的文章,文章中稱,該頭環不僅是學生之愛,也是教師之喜。無論是剛開始使用頭環的老師,還是已有體驗經曆的老師都提到賦思頭環能有效地提高他們對課堂的把控程度,實時了解學生的上課動态,并通過分析課堂報告,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
對此,不少網友提出質疑,認為該頭環有監測學生,洩露隐私之嫌,亦有網友認為,這樣檢測學生,到底是智能頭環還是家長老師們的“緊箍咒”?
金東區教育局:已責令學校停用并自查
孝順鎮中心小學張老師告訴新京報記者,該頭環僅在學校的一個實驗班使用,目前已使用近一年,尚無學生和家長向學校反饋過有副作用。“我們這裡所産生的數據都是在技術公司那邊,我們就是在使用過程當中稍微輔助一下,監測學生上課專注的情況。因為可以把(數據)反饋給老師,所以學生在戴頭環的時候會比平時認真一點,(效果)還是有的。”
10月31日,金東區教育局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已獲悉并介入此事,責令學校暫停使用,并讓全區學校進行自查,“監控頭環”收集的數據不會外流,不會洩露孩子個人隐私。
金華市金東區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該局已經了解并介入這次事件,對學校進行了調查。頭環收集到的數據,隻在學校内部使用,沒有隐私外洩,也不會提供給家長。事件發生後,教育局已經責令學校暫停使用,并要求全區所有學校進行自查。
學生佩戴的“頭環”被放在櫃子上。金華市孝順鎮中心小學官網
■ 追訪
生産商:并非監測,而是訓練大腦
“賦思頭環”生産商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公共關系部張經理介紹,該産品為訓練專注力的一款産品,而不是用于監控學生的産品。賦思教育訓練系統,由腦機接口頭環,以及訓練軟件組成,利用神經反饋技術在課堂上提供專注力訓練的解決方案,讓學生通過冥想訓練,神經反饋訓練來進行專注力訓練,并非外界所猜測的用于監控。
“學生無須每天佩戴,而是一星期訓練一兩次、每次最多半小時。使用頭環前,學生要上專門的訓練課程,如神經反饋訓練,通過觀看飛馳的車輛來提高專注力等。進入課堂後,老師無法看到單個學生的數據,隻能看到平均注意力,以此作為授課内容接受度的反饋。”張經理表示,産品不是用于監控大腦,而是主要用于訓練和提升大腦專注力的,通過腦神經反饋訓練的方法,人可以看到大腦是否專注的狀态。
張經理表示,在傳統課堂中,老師沒有辦法得到學生注意力的反饋,容易讓學生失去聽課興趣,借助賦思教育系統,老師們可以根據班級平均專注力報告,實時調整教學方案,研發出令學生更感興趣的課程。
張經理還表示,産品的輻射是手機的二十分之一,沒有其他的副作用。“我們的産品會幫助孩子自行調節大腦,不會從外部刺激大腦。”
據介紹,該産品可通過頭環上燈的顔色來判斷孩子的注意力,至于這是否涉及學生隐私,張經理表示,這個燈可以自行調節,老師和學生都可以關掉。
焦點 1
“賦思頭環”從何而來?
校友“回饋”母校贈送,沒有任何收費行為
新京報記者搜索發現,在網購平台上,該頭環售價為3499元-3979元。
10月31日,新京報記者從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BrainCo中國總公司)證實,2018年,杭州嘉銀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孔小仙和BrainCo創始人兼CEO韓璧丞,曾向浙江省金華市小學孝順鎮中心小學捐贈50個賦思頭環。
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公共關系部張經理告訴新京報記者,50個頭環系董事長孔小仙希望回報母校,無償捐贈的,“想要母校的學生都可以用得上這款高科技産品。 ”
據金東區教育局工作人員介紹,孝順鎮中心小學一名校友向學校贈送了這款頭環,屬于“回饋母校,沒有任何收費行為”。
焦點 2
頭環是否能促進教學?
引入技術産品用于課堂應有明确規範
外界對于頭環數據的質疑,張經理解釋稱,學生的注意力報告并不會發給家長。賦思教育訓練系統并沒有将報告發給家長的功能,老師可以看到全班級的數據,根據班級學生的專注力來調整教學方式。
對此教育專家熊丙奇表示,把一些技術産品賦予創新教育的名義,實際卻是反教育的。教育是有靈魂有情感的,對此,熊丙奇建議,引進這些技術産品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時,應有明确的規範。
熊丙奇解釋,“有了外部的監督,機器輔助監控,學生會形成壓力,自然會提高注意力。但是這種情況下,可能會使學生養成表演性人格,因為人在監控之下的行為與未監控的是不同的,這樣得來的數據也是不可信不真實的。”
熊丙奇認為,長此以往,學生提高自己專注度是靠機器,而不是靠老師的引導,這樣會弱化老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此外,數據如果使用不當,會侵犯學生隐私。對于這樣的創新手段,有關教育部門應該提高警惕,加快為“AI 教育”設計應有的操作底線。
新京報記者 王瑞文 俞金旻 戴軒 實習生 郭懿萌
編輯 程磊 校對 範錦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