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和父母教我們“熱愛”都會用“祖傳”的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Balabala......
但很少提到興趣對于我們的影響也是不盡相同的。
我們暫且可以把興趣分為三個階段:
“我超級喜歡這個......”,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喜歡就學了這個,沒學到什麼東西,但還是很喜歡”“我喜歡這個并且收獲了很多,感覺人生到達了巅峰”
愛一件事與愛做一件事在本質上是有區别的,就比如你喜歡吃魚,但對于殺魚這種事你可能會敬而遠之。所以要引導孩子懷着興趣做某件事,實屬不易。
少兒時期是孩子各種興趣培養、形成的重要階段。首先,作為孩子的第一位啟蒙導師,家長應該避免一個誤區:“抓周”。
這類的興趣發現法對現代的孩子并不适用。
手機對小孩子也有天然的吸引力,但你總不能天天教他如何打遊戲,
這不叫培養興趣,這叫“興趣縱容”,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興趣的培養”要做的就是從長遠考慮“孩子未來需要什麼、什麼對孩子有幫助、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去做什麼”,
當然,這并不是意味着孩子是家長夢想的直升機。
培養興趣的關鍵詞應該是“孩子、未來、必須”,
比如英語的學習
被英語一路摧殘至今的過來人可以摸着良心告訴大家,英語100%關乎孩子未來。
如何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也令許多家長和老師頭疼。
少兒時期是“模仿”和“學習”的階段,父母和孩子交流時可以用些簡單的口語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告訴孩子自己表達的意思然後将句子寫下來,教孩子每一個單詞的拼寫和含義。
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永遠比刻意為之舒服、有效得多。
在現在的家長中,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會覺得: 自己的英語不好,就很難教好孩子。
其實,這兩者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即使家長自身英語水平不高,但隻要把握住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啟蒙期,也能夠教好孩子。
培養雙語寶寶是有系統方法的,get以下方法,抓住孩子英語啟蒙的重要條件。
把握學習“敏感期” 2到4歲是孩子語言啟蒙的敏感期。尤其是口語,受年齡影響最深。
很多家長都會主觀的将壓力和語言劃上等号。孩子是喜歡交流的,所以孩子越早接觸外語,越容易掌握标準的發音,等孩子大一些了,他喪失了揣測語言意思的能力,再想要讓孩子無壓力的接觸外語,挑戰更大。
把握好敏感期,孩子就更有可能學好英語。
學校、家庭雙管齊下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隻要在學校進行就足夠了,其實不然。
孩子學得快,忘得也快。大量的研究表明,要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每天都需要保證一定時間的複習。
目前在課外班、學校還沒法達到這個頻次。試想,每周隻有一兩節課,每節課幾十分鐘不等,能學的真的不多。
而在家庭中,每個孩子的家長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此創造出來的實際上就是不受外界影響的一對一的英語對話環境。
其次,家長可以将每天的英語話題融入到每天的實際生活中去,如吃飯,穿衣,購物等等。
所以最适合的學習環境,還是家庭
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好輸入 家長在讓孩子接觸英語時,通常首選的方式大多為看英語動畫片、聽英文兒歌。
但如果孩子不理解的話,過多的灌輸,并不會提高孩子的英文水平,反而還會打擊孩子的興趣。
語言的習得路徑是“先輸入後輸出”, 如果沒有一定時間和量的輸入積累,語言學習很難突破到可以輸出。英語的啟蒙與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
父母一定要有主次之分,即分為精聽與泛聽,但必須要保持孩子的興趣,即玩中學,學中樂,這樣孩子才可以發自内心的原意學習英語。
沒有人比父母更了解孩子。
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孩子什麼時候狀态好,什麼時候狀态不好,父母都是了如指掌的。所以,父母最容易做到——投其所好。也就是孩子喜歡什麼就給他什麼,給他的一定是他最感興趣的,而興趣是父母能請到的最好的老師,能挖掘孩子最深的潛力。
把握好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就可以培養優秀的雙語寶寶~
(關注了我可以說是相當優秀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