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讓人“笑到頭掉”的熱搜,不能獨享,必須分享給大家。
#媽媽罵人真的很有一套#點進去一看,好家夥~全是媽媽們平時罵娃時的段子~
@微博熱搜,侵删
全篇不帶髒字兒,可罵得是相當精辟,果然天下段子手歸來還得是媽媽!
“我媽說我走路像老鼈伸着頭!”
“我喜歡穿新買的衣服,我媽說狗窩藏不住新馍!”
“我夾菜總夾得少,我媽說我大口夾菜能把菜吓死!”
還有這些聽起來就好紮心:
“我媽一生氣,就說生塊叉燒都好過生你!”
“我媽說要不是不能亂丢垃圾,早把我丢了!”
忍不住翻看了這看都看不完的無數條【媽媽罵人語錄】,真心好奇,媽媽們都是怎麼想到這些罵娃狠話的?
下面評論區有位網友一語道出真相:
“有沒有可能是,媽媽會罵你是因為你姥姥也是這樣罵你媽媽的?這大概就是媽媽的傳承吧!”
仔細想想還真是這樣,尤其是咱們這輩兒,好像大部分小時候都被媽怒怼過吧?再回想小時候,姥姥也會這樣罵媽媽......
01
媽媽的話,黑洞VS發光體
綜藝《少年說》裡有個片段,13歲的女孩當衆吐槽媽媽:“媽媽嘴那麼毒,生活一定過得很苦。”
綜藝《少年說》,侵删
一個剛上初中的小女孩,已經學會怼人于無形,随着女孩的展開訴說,原來這都是從媽媽身上學來的。
有一次女孩打電話告訴媽媽自己考試沒考好,媽媽馬上就開啟了挖苦模式:
“哦吼,你真是一個人才,怎麼考成這個鬼東西的呢?”
“看看我的智商,再看看你的,到底是不是我親生的?”
綜藝《少年說》,侵删
女孩哭着說,媽媽的“毒舌”,讓自己特别受傷。
但是在無形中,孩子在父母的毒舌教育下,也學會了用犀利的話語去保護自己易碎的内心,而心中的傷痕,一點也沒少。
《增廣賢文》裡有句很經典的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記得有位心理專家說過:“可能我們沒有在意過,但惡語确實是一種暴力,會引發精神系統的痛苦。”
語言的力量,往往就在無形不知處地影響着孩子的成長軌迹與心理世界。
在心理學理論裡有兩個詞彙,名為「黑洞」與「發光體」。
● “良言”就像是一個「發光體」,照亮孩子的心靈;
● “惡語”則就是那個「黑洞」,吸走人身上的精氣神兒。
有這樣2組媽媽與孩子,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不同。
A組:孩子興沖沖地給媽媽展示自己用彩泥捏成的小兔子,媽媽忍不住吐槽:“哎喲,你這捏的是啥啊?歪七扭八的,醜死啦!”
B組:同樣是孩子給媽媽看自己畫的“大作”,盡管看起來“四不像”,但媽媽的第一反應是:“哇,寶貝你畫得太有想象力了,真好!”
兩組媽媽與孩子的互動,可以看出:
A組媽媽說得話,語言焦點是偏向負面,看見的先是缺點;
B組媽媽則偏向正面,話語也很溫暖激勵。
給人的直觀感受也很明顯,A組媽媽的話讓人難以接受,B組媽媽的話聽着就讓人感到高興。
所以,不要小看父母的一句話,對孩子的影響是難以置信的深遠,你對孩子說什麼樣的話,決定孩子走向光芒,還是墜入黑洞。
02
媽媽說我笨,我就是笨
你們有沒有聽過一句話:當父母罵孩子時,孩子不會停止愛你,卻會停止愛自己。
在某平台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曆,從小生活在父母“毒舌”陰影下,小時候最常被父母罵的一句話就是:“你怎麼這麼笨?你是不是傻啊?”
盡管他知道,這可能就是父母的口頭禅,但每次聽到心裡,會一次次潛意識裡告訴自己:“我就是笨、就是傻、我一文不值!”
如今,這位網友已經結婚生子,也依舊延續着父母罵自己的方式,去罵自己的孩子,他說:
“小時候的烙印讓我無法認同自己,我的孩子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有人會說,咱們小時候都是被父母罵大的,怎麼現在的孩子心理這麼脆弱了?
我隻想說,時代不同了,如今的教育觀念在進步,更注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雖然我們以及父母那輩兒大多都是這樣過來的,但不意味着,我們也要像父母那樣的教育方式去對待現在的孩子,這其中的痛,既然都懂,為何還要讓自己的孩子再承受一遍?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一位媽媽的教育觀念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有個片段,嘉賓傅首爾誇獎了小男孩徐進凱,小進凱第一反應竟是:“我沒你說得那麼好!”
因為他的媽媽在采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教育理念是,孩子沒有快樂童年,他需要一個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态度。”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侵删
具體是如何嚴格的呢?小進凱在節目中吐露了心聲:
“媽媽總說我這不好,那不好,别的男孩子女孩子都比我好。”
“所以你别誇我,我不配!”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侵删
瞧,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生活在父母否定下的孩子。
父母正在用帶着“刺”的愛一針一針地将原本天生自信閃亮的孩子,“紮”得體無完膚,黯然無光,讓孩子越來越無法認同自己,愛自己。
心理學有一個防禦機制的說法,叫做【投射性認同】。
無論父母開玩笑也好,言辭俱厲也罷,隻要是負面評價的話,那麼孩子就會照單全收,當成對自己的“審判”。
在《原生家庭》書中也能找到對應的解釋:
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如果你無所不知的父母認定你是個壞孩子,那你一定是。
如果母親常說“你真蠢”,那你就是蠢。如果父親常說“你真沒用”,那你就一定沒用。
所以請相信,别人的十句好話,都比不上父母的一句輕蔑與否定,你的所有言行都可能成為孩子行為反應的指南針。
03
父母會說話,孩子才幸福
好好說話,是打開對孩子良好教育的第一扇大門。
但養育孩子,怎麼可能不帶情緒地和孩子說話呢?
當孩子真的表現糟糕的時候,怎麼和孩子說話才能溫和有效,還不傷孩子心?
語言焦點,放在正面
普通的“彩虹屁”大家都會說,但是浮于表面的誇贊并不能說到孩子心坎兒上,達成相互認同,更主要的是,咱看着孩子表現不好時,也誇不出口啊~
這裡提到一個「語言焦點轉移法」。
當我們看到孩子表現不好時,我們的目光、思想和語言都會整齊劃一地傳導給大腦:“熊孩子表現太差勁了,必須罵他!”
這就相當于給了我們一個信号,此時更要做的是保持冷靜,試着扭轉焦點,去找尋孩子的正向表現(當下的優點所在),然後再用語言強化孩子的行為。
舉幾個例子~
做作業磨蹭→“今天作業這麼多,媽媽看你一直在寫,特别努力,如果能在吃飯前寫完就更厲害了。”
在牆上亂塗亂畫→“你這個想法挺有創意,說說你是怎麼想出來的,真希望你能畫在紙上,媽媽就能收藏起來了!”
挑食不吃蔬菜→“我看你每次吃肉肉吃得都特别香,真好,如果蔬菜也能吃光光,那就是吃飯小能手!”
總而言之,養孩子就是要講究說話的藝術,如果将指出孩子缺點的話這樣去說,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真的很優秀。
自然也會想要回應父母的期待,變得更好,為之努力。越努力,越自信,越幸福。
難免責備,音量要小
一個家庭,不出現責備的聲音也不太正常,畢竟大家都不是機器人,況且有時孩子不說,真不聽話。
但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了、不聽話,那麼也請在責備孩子的時候,放低音調。
李玫瑾老師提到:“當孩子一件事做得不對時,家長不要大喊大叫地去糾正,否則他就會強化這個事情的印象。”
有一個關于聲調對教育影響的研究發現:當對孩子的責備聲音越小時,孩子越能認真地聽進去,教育的效果越強。
高貝聲調的責罵,會讓孩子的腦激素水平升高,變得無法冷靜思考,情緒低落郁悶;
降低聲調的話語,能讓孩子保持大腦理智,情緒穩定,善于思考。
口出傷娃,及時補救
最後一點,做父母的,都不是“神仙”。
外界壓力因素和内部情緒影響,往往很容易因為孩子一個調皮搗蛋和犯錯,就刺激到一觸即發的怒氣,這很正常。
如果吼罵了孩子,也不用一度陷入自責情緒裡,及時補救,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有一個詞叫作【南風效應】。指的是南風吹來時,就像是溫柔地輕拂,讓行人感到很溫暖,于是解開禦寒的大衣,接受南風的擁抱。
忍不住罵了孩子後,一定要主動抱抱孩子,蹲下來誠懇地告訴孩子:“對不起,媽媽剛才情緒不好,說的那句氣話讓你傷心了。”
這會讓孩子理解,媽媽剛才兇我隻是因為我的行為做錯了,但是她還是愛我的媽媽。
“災後重建”對孩子的内心就是一場溫暖的愈合,讓孩子感受自己的一切感受都被父母看見,自己值得被愛。
喚醒孩子的内在力量,有時就在于父母的一句話,好好對你的孩子說話,TA才會擁有幸福的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