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0-01 13:30:13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吃肉多和吃肉少的人)(1)

  如果要用一個具體的詞來說明對幸福的定義,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給出同樣的答案,那就是——“吃肉”!

  對“吃肉”的渴望與熱愛,已經成為了每一個中國人基因裡的基礎本能。

  而作為美食大國,中國人吃肉不僅種類豐富,而且花樣繁多,可謂是“蝦蟹煮兮豬回鍋,雞鴨牛兮列如麻”。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吃肉多和吃肉少的人)(2)

  但是,很多人也擔心肉吃多了不健康,畢竟其脂肪含量太高,對心血管健康都不太友好。實際上,吃肉也不全是有害的,找到吃肉的正确方法,不僅能防止長胖,還對血管健康大有益處。

  一、

  中國人的吃肉簡史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而在我們中國人心中,食則當以肉為先。

  據《新京報》報道,2019年中國的肉類消費總數為9420.3萬噸,消費總數比歐盟和美國加起來還多。專家預測,到2030年,僅牛肉的需求量,我國将産生830萬噸以上的缺口。

  甚至美國著名雜志《時代周刊》曾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抹黑我們中國人吃肉,大概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少吃肉,這樣就可以減少飼養豬牛羊等畜牧業的碳排放,以保護全球環境。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吃肉多和吃肉少的人)(3)

  事實上,雖然我們現在都喜歡吃肉,但過去的曆史當中,肉一直都是我們菜單裡的稀缺品。

  我國吃肉習慣可從周代說起,當時肉食主要有“馬、牛、羊、犬、豕、雞”六畜,其中牛羊豬産量最多。

  可是,那個時候隻有統治階層能吃肉,其中以牛肉最為珍貴,百姓隻能以菜為主。

  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我國處于農耕文明,牛不僅是重要的生産資料,還是重要的軍事物資,要上交國家。

  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沒有成熟的畜牧業,養活一頭牛的成本極高,所以牛食成為了珍貴的貴族飲食,并根據身份不同劃定了吃肉的種類。

  例如在祭祀時,隻有最高統治者天子才能享有由“牛羊豬”組成的太牢套餐,諸侯和卿大夫隻能享用“羊豬”組成的少牢。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吃肉多和吃肉少的人)(4)

  由于牛肉的珍貴以及嚴格管控,再加上中國人對味道的至高評價是“鮮”,早期烹饪以炙烤和炖煮為主,羊肉無論是烤還是炖,都很适合。

  在缺鹽的時代,自帶谷氨酸鈉的羊肉和魚肉,一起燒非常鮮美,稱為“魚羊鮮”,而且古代多傷寒,羊肉“性溫味甘,益氣補虛”,有食療作用。

  基于此,羊肉逐漸成了最珍貴的貴族飲食,到在宋代吃羊肉已經成為主流。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吃肉多和吃肉少的人)(5)

  宋神宗時期,禦廚每年消耗羊肉約434463斤,差不多每天要殺十多隻羊。

  到了宋真宗,每天要殺350隻,“禦廚止用羊肉”,羊肉成為皇室的禦用肉,而一年的豬肉消耗隻有4131斤,還不到羊肉的零頭。

  皇室盛行,民間自然上行下效,再加上古人崇尚孝,羊的“跪乳之恩”,被讀書人稱為“君子肉”,從此羊肉成了宋代餐桌的頭等肉食,當時民間婚喪嫁娶,要是沒有羊肉,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

  宋代不僅吃羊肉,還吃豬肉,但因為豬乃低賤之物,仍被劃分為低檔肉食。

  豬肉的逆襲是在明清時,那個時候棉花、玉米開始大面積種植,人口迎來大爆發,因為氣候的原因溫病開始盛行。

  豬肉陰寒,在缺衣少食多傷寒的年代,容易令人生病,而明清人口、經濟、氣候的轉變,為豬肉逆襲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豬,天下畜之”,皇家過年的食譜裡也有燒豬肉、豬肉包子、灌豬肉腸等,豬肉不再是粗鄙之肉。

  到了清朝,慈禧太後屬羊,下令皇家不準見羊肉,連“羊入虎口”都不能說,于是豬肉成了主要肉食。

  清朝滅亡之後,中華大地動蕩了幾十年,中國人民又開始了饑餓少肉的日子,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的肉食種類和數量才逐年攀升起來。

  二、

  吃肉太多真的不好嗎?

  最近幾年來,“吃肉更容易變胖”、“吃肉更容易罹患各種病症”、“少吃肉才能健康長壽”等言論愈加流行,仿佛吃肉成為了罪惡之源。

  牛津大學牽頭的一項研究發現,肉類的總攝入量增加,會誘發25種除癌症外的慢性疾病,如結腸息肉、缺血性心髒病、肺炎、糖尿病、腦卒中等。

  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将加工肉列為1類緻癌物,即确定會對人體緻癌;将紅肉列為2A類緻癌物,即可能會對人體緻癌。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吃肉多和吃肉少的人)(6)

  如此之多的證據支撐,那吃肉太多真的不好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肉的分類,我們餐桌上的肉類食物,基本能以“紅肉”和“白肉”兩類來概括。

  紅肉,指的是豬、牛、羊等哺乳動物的肉,也可以簡單理解為以四條腿動物為主的肉類。它烹饪前一般呈現紅色,其顔色來自于哺乳動物肉中含有的肌紅蛋白。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吃肉多和吃肉少的人)(7)

  這其中,紅肉的脂肪含量較白肉高,且飽和脂肪酸含量多,過量食用不僅容易導緻肥胖,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

  可是,紅肉中富含鐵、鋅等礦物質,是人體重要營養元素攝取的來源,所以該吃還是得吃,隻不過要少吃。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吃肉多和吃肉少的人)(8)

  白肉,是指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的肉類。

  這其中包括禽類(如雞、鴨、鵝)、魚類、甲殼類(如蝦、蟹)或雙殼類動物(如牡蛎、蛤蜊)等,這些動物一般為兩條腿、無腿或多腿。

  它因為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不僅可以降低血清中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還可以預防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有益人體心血管健康,盡量多吃。

  由此可見,并不是吃肉過多影響健康,而是吃的不合理才影響了我們身體健康。

  三、

  這樣吃肉才合理!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營養素,這些營養素之間相互配合,使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行。

  所以想要吃得健康,科學飲食才是王道。

  1

  學會合理吃肉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1)》建議,每日禽畜肉(紅肉和白肉)的攝入量為40~75g,其中紅肉最多不超過50g。在此基礎上,還建議盡量每日食用40~75g的水産品(白肉)。

  如果吃紅肉的話,優選瘦肉,盡量不吃皮以及加工後的高鈉肉制品,可以将肉盡量切成小塊,并與其他蔬菜進行搭配,既能滿足吃肉的需求,還能保持營養均衡。

  如果吃白肉的話,首選魚肉特别是深海魚,它不僅滿足了許多營養元素,其中富含的ω-3脂肪酸對于血脂、血壓控制有極大益處。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吃肉多和吃肉少的人)(9)

  2

  科學烹饪,多樣搭配

  有時候,肉的烹饪方式也很重要,比如采用蒸、煮、炖、焖等方式,既能保留肉類原有的營養與鮮美,也能避免高溫高油烹饪帶來的健康風險。

  烹饪時盡量少放鹽和糖,而豆瓣醬、醬油等調味品本身也有鹽,需要盡量避免高鈉、高糖帶來的危害。

  肉類能給我們提供優質蛋白質、豐富的脂肪酸和礦物質鐵等;素菜能提供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還有植物化學物質,所以二者皆不可少,一餐的理想比例應該是葷素1:3。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吃肉多和吃肉少的人)(10)

  圖源:央視新聞

  3

  管住嘴,邁開腿

  長期堅持運動,能更好地消耗體内多餘的熱量,增加脂肪消耗,利于血糖、血壓、血脂控制。

  年輕人的話,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簡單說就是中低強度,持續較長的運動,比如跑步、騎車、遊泳、爬山等運動。

  中老年人的話,視個人體能狀況,可以進行慢長跑、廣場舞等運動。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吃肉多和吃肉少的人)(11)

  吃肉,不是危害健康的原罪,關鍵在于是否合理,會不會吃!看完這篇文章,大家覺得有用就轉發 收藏一下吧!

  吃肉很少身體有什麼變化(吃肉多和吃肉少的人)(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