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華語電影史上十大功夫片

華語電影史上十大功夫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8 18:43:39

  十年傳奇,最後一戰。甄子丹透露,《葉問4》是他的最後一部功夫片。

  華語電影史上十大功夫片(見識葉師傅謝幕)(1)

  37年從影,78部電影,緣起武打,終于《葉問》。57歲的他,似乎打不動了。十年間,“詠春,葉問”,“我要打十個”……讓無數華人熱血沸騰。從佛山、香港到舊金山,《葉問》系列為我們奉獻了一場場詠春PK空手道、洪拳、拳擊、太極、自由搏擊的激烈打戲。

  然而不少功夫迷歎息,這可能是功夫片的最後盛宴。歲月不待人,成龍年紀已大,李連傑漸漸佛系,“葉師傅”謝幕了,吳京轉型了……

  今天,正好借《葉問4:完結篇》來觀察中國功夫片的流變和未來。

  武強、文弱

  正如功夫要比個高低,甄子丹和《葉問》,要在對比中,才能找到曆史坐标。

  上世紀下半葉,中國迎來了功夫電影的黃金期,這也是幾代人的共同記憶。李小龍在西方武打話語中诠釋中國武術,在《猛龍過江》《精武門》等影片中用“真實的打”展示東方的力量、靈巧和速度之美,震驚并且改寫了美國動作片的曆史。

  成龍在李小龍的光環背後,獨辟蹊徑,在《蛇形刁手》《醉拳》中,以“喜劇的打”的形式塑造了平民喜聞樂見的武打形式。

  李連傑則從《少林寺》到《英雄》再到《霍元甲》中,将“俠”“仁”“德”等文化内涵融入武打中,以有“文化的打”開闊了功夫片的更高境界。

  華語電影史上十大功夫片(見識葉師傅謝幕)(2)

  甄子丹的演員生涯,貫穿中國功夫電影近半個世紀的輝煌。他出道時,成龍和李連傑正如日中天,黃飛鴻、方世玉、張三豐、陳真、霍元甲等角色幾乎被李連傑一人承包。在《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中,甄子丹是給李連傑當反派配角,獲得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葉問1》開拍前,導演葉偉信對甄子丹說:“你需要一個角色,别人說起來就會想到甄子丹。”

  綜觀葉問系列,甄子丹複活了詠春這一傳統武術,将之塑造成金字招牌。

  2008年《葉問1》中,武癡林被日本三浦打死,葉問先是一個打十個,後以詠春戰勝三蒲的空手道。

  2010年《葉問2》中,洪鎮南被英國拳王“龍卷風”打死,後葉問擊倒拳王。

  2016年《葉問3》,葉問和世界拳王泰森格鬥,與張天志切磋詠春正宗。

  今年,《葉問4》中,中華商會會長萬宗華差點被美國軍官打死,葉問打到了美國海軍陸戰隊。

  華語電影史上十大功夫片(見識葉師傅謝幕)(3)

  幾場對決,是功夫的盛宴,也徹底點燃了民族情緒。

  甄子丹再造了葉問,《葉問》成就了甄子丹,影迷習慣地稱他為“葉師傅”,或“詠春,葉問”。

  《葉問》之後,甄子丹的名氣和身價大漲,緊接着在《錦衣衛》《關雲長》等片中塑造了一個個經典的武打角色,填補了成龍、李連傑老去後的空白,成為當今的武打一哥。

  然而,正如同“中國功夫”“民族氣節”“亂世兒女”構造了《葉問》的基本劇情,這些元素和情節設計,也深深地困住了“葉師傅”。武戲的精彩,難掩劇情的單一和文戲的薄弱,四部《葉問》其實是對同一題材的反複攫取,套路痕迹重,并經曆了十年的跨度,創新上的偷懶,很難不令人審美疲勞。

  盡管《葉問3》試圖講述事業和夫人之間的取舍,引發功夫和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葉問4》更是融入父子之情,以及李小龍的一段打戲,但存在割裂痕迹。

  聊以自慰的是,作為一部難得的打戲,《葉問4》自上周五首映以來,已經連續多日奪得單日票房榜冠軍。

  華語電影史上十大功夫片(見識葉師傅謝幕)(4)

  功夫,“沒落”

  成龍曾感慨“真正的動作片終将消失。”李連傑也說,《霍元甲》是他最後一部功夫片。現在,輪到“葉師傅”謝幕了。

  有人懷念成龍、李連傑、甄子丹、吳京那一代演員,依靠童子功一招一式、用真打實鬥和敬業精神來赢得觀衆;有人指出現在拍的動作、仙俠片,盡是借助外部的手法,靠剪輯、拉威亞就能有華麗的動作,流量明星靠顔值和包裝、沒有功夫也一樣把人打得人仰馬翻。

  功夫片,後繼無人?

  功夫片的沒落,與其說是一種困境,不如說是大環境變了。

  吳京,和李連傑一樣,都是武術冠軍出道,但充當了配角多年。彷徨了多年以後,吳京在戰狼中重獲新生,在《流浪地球》中尋找人類生命的意義。吳京總結道,“如果沒人能幫你打造這樣的時代,那能不能自己創造一個,把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

  其實,甄子丹如果不是葉問,吳京如果不是戰狼,都無法擺脫“很能打”的角色。正是通過葉問或戰狼形象的塑造,拯救了自己,也突破了功夫片天花闆。

  放眼世界,全球電影動作片,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中國功夫,打得漂亮不再是中國電影的唯一優勢了。

  而且,同樣具有觀賞性的他國近身格鬥的招式也流行起來。2003年,一部泰國電影《拳霸》驚豔世人,讓人知道了泰拳的剛猛淩厲,影片中幾乎沒有使用替身、威亞和特技,主演托尼賈還成為了李連傑的泰拳教師。

  功夫與高科技的結合,進一步打開了功夫電影的新視野和空間。例如美國電影《黑客帝國》、《古墓麗影》、《功夫熊貓》、《複仇者聯盟》等都不同程度融入了中國功夫元素,在懸疑、科幻、動漫中,賦予功夫新的生命。“鋼鐵俠”小羅伯特·唐尼說,他也是葉問的粉絲,他已經練習詠春拳10年了。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功夫片的困境不小。同時,國内外的探索也給予我們諸多啟示。

  創新、創新

  華語功夫片熱潮還能維持多久?

  被譽為 “功夫第一武指”的袁和平,曾這樣答道:“很久!以後的功夫片更需要靠腦子。動作個個都會,很多人會打各種各樣的武術,打得很漂亮,但是他設計動作一定要靠腦。” 

  縱觀中國功夫電影百年曆程,誕生于“武”,興盛于“俠”,沉淪于“打”。故事與動作從來不是割裂開來的兩張皮,否則,功夫電影就淪為打打鬧鬧兩個小時的鬧劇,對所謂江湖、武俠、武林的解釋,就流于淺薄。

  在功夫片的演變曆史中,我們至少關注到這兩點:第一,表演創新,或稱之為内容創新。

  例如成龍的影片,他說:“當人家全部拍動作片的時候,我就拍《警察故事》,當所有人拍警察故事的時候,我就去拍《醉拳2》。你永遠跟人家不同,那在市場上你就會變成領頭人。記住千萬不要跟風。”于是,《蛇形刁手》、《醉拳》、《A計劃》為代表功夫喜劇,讓成龍一舉成名。

  第二,技術革新,或稱之為形式創新。“武俠奇才”徐克導演或者監制的電影經常引領香港電影的發展走向。他拍《蜀山》引進了《星球大戰》的特技專家和火藥爆炸技術;在監制《倩女幽魂》時,融合魔幻、鬼怪和奇情等商業元素;在監制《黃飛鴻》時,對吊威亞、特技、剪輯娴熟使用。這些應用,都為後來的武俠片或功夫片廣泛使用。

  而《葉問》電影,何嘗不是通過“詠春”這一特殊的木樁練習方式、格鬥模式,以及對力和美的全新演繹,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華語電影史上十大功夫片(見識葉師傅謝幕)(5)

  不過,如果認為功夫僅僅是拳腳上見高低,或者是民族複仇的快感,而不去挖掘功夫内在的人文内涵,引入新的商業元素而不去滿足市場審美的變化,那麼,“純動作片”可能真的會消失。

  面對可能存在的“斷檔”危機,面對無限可能的創新餘地,今後,誰又将在華語功夫片中再次霸氣地說出“我要打十個”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