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事情都要有交代有安排,明确職責責任到人,每件事都要落到實處,每件事情都要有結果,并且能及時将結果進行反饋和回複。這同樣也是一個人“靠譜”的标準。其實,這句話說的是工作上的“閉環思維”,如果你接到一項任務,無論最後辦到什麼程度,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要在時間節點有個交代。個人理解這是一種高标準要求,能真正做到如此的其實寥寥無幾。
反饋有兩個極端:
無論大事小事都反饋;無論大事小事都不反饋。這裡所說的“大事小事”是一個非可衡量型概念,需要人為地去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當事人認為待彙報事項“重要緊急”,可能領導覺得“不重要不緊急”或“重要不緊急”,隻是交代下去等待結果而已;當事人認為的“不重要不緊急”,在領導看來可能是“重要緊急”,需要第一時間處理的任務。這些,其實需要在不同場景、時空、心境等多變量因素下去綜合評判,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任務屬性把握精準;同時做好與領導的思維同頻和節奏同頻,否則領導直接交辦的任務都理解有誤,執行再出現偏差,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通俗理解就是領導交代了A,理解成了B,結果成了C。其實,也正因如此,反饋才最為難做,也最為考驗技巧和情商。
出現前者與後者極端情況的根源在于缺少“判斷”。那如何避免呢?
反饋的原則:盡可能客觀、盡可能及時、盡可能詳細、盡可能經過思考加工。為什麼都加上“盡可能”。因為人不是機器,機器可以通過錄音、攝像如實記錄交流内容,進行對于所有“人”做出的各類反饋,或多或少都會夾雜着反饋者個人的主觀意識,一個原本不必要增加的語氣、一個添油加醋的發揮性描述、一個按個人理解的揣摩性判斷等等,都會影響領導的決策。客觀、及時、詳盡的融合,是思考加工,發揮大腦的能動性,将反饋工作以闡述結果和解決問題的角度去呈現,效果一般不會太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