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尋找着自我天性中帶有傾向性的呼聲,也許還包含着一種處在原始狀态中天才的閃光,我們一直在說找自己,就是要找回本真的自我。
作者:茵茵細語(富書專欄作者)
新學期開始,群裡老母親們的話題,從每天與娃的鬥智鬥勇,切換到該不該報興趣班,報個什麼樣的興趣班。
這時,有位媽媽丢進群裡一個新聞鍊接。
老母親們像打了雞血一樣,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了。
A媽媽說:我覺得要先以學習為主,興趣班不用報那麼多吧?
B媽媽說:體制教育下,興趣是加分項,要保證文化課成績不落後的情況下,适當培養專項興趣才行。
C媽媽說:這個男孩的媽媽是老師,從給孩子報的興趣班看,她并不過分在乎成績,關心的是孩子的興趣和未來,屬于大格局媽媽。
D媽媽說:我兒子高三了,小時候基本沒上過興趣班,各方面學習還不錯,但馬上面臨高考選專業,有點無從下手。我覺得家長還是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帶他找到真正喜歡的興趣班。
E媽媽說:我以前也聽說過,有的父母喜歡從小幫孩子規劃以後的職業方向,他們認為從小培養會更好。
媽媽們讨論的熱火朝天,各有各的理論,但無一例外,考慮的都是孩子的未來。
那麼興趣和未來有多大關系呢?
愛因斯坦說:“我認為對于一切情況,隻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
01
現實中很多中外名人的成功都源于小時候的興趣。
最近頻頻上熱搜的王一博,可謂是年少有為,才22歲,不僅是《陳情令》中雅正端方的“藍忘機”。
《天天向上》的主持人;
更是去年熱門綜藝《創造101》中的導師。
他的底氣在于:自己小時候看到電視上的街舞比賽覺得帥氣,就主動要求學舞蹈,發現自己手腳協調能力特别強。
在初二時參加了全國IBD頂尖街舞大賽,由此被發掘,走上了練習生的道路。
當然,很多人他這麼小就不上學了,認為流量明星走不遠。
那麼我們來看看從正規象牙塔裡走出來的,被稱為“音樂詩人”的李健。
他本來是被父親當成繼承衣缽的“京劇武生”培養的,但在初一時,因為一部電影愛上了吉他,母親便用兩個月工資為他買了一把紅棉吉他。
高三時他參加清華大學的文藝冬令營,憑《說句心裡話》拿下第一名,獲得高考加50分的優待。
後來,清華大學怕他被别的學校搶走,還讓他免高考,直接錄取到了最好的電子系。
在做了兩年網絡工程師後,他回到了音樂的懷抱,堅持自己的興趣之路,活成了我們眼裡的“詩與遠方”。
現行的高考制度下,很多高校都有各種“自主招生”優惠政策,有文化課類,有藝術類,有體育特長類,獲得資格的考生,有的甚至最高能加30分,有的隻要考到本科線上就能被錄取。
現如今,高考分數已經不再是唯一的升學途徑,父母們要早發現孩子的興趣,早為孩子提前規劃。
說到因興趣而有所成就的名人,就不得不提起莫紮特。他的父親更是把孩子的興趣當成了自己的奮鬥使命。
父親作為一名宮廷樂師,在莫紮特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他對音樂的特殊興趣,于是開始對他進行啟蒙教育。
後來為了更好地培養他,父親甚至放棄了工作,将全部精力都用在莫紮特身上。
由此,世界上多了一個音樂神童,一個傑出的古典主義音樂大師。
楊振甯說,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
02
可以說,這些早早就知道自己興趣所在,并能被支持的名人們是幸運的,這些父母的眼光和格局是長遠寬大的。
但興趣通往成功的道路哪有那麼簡單。
很多父母會說,孩子一會喜歡這個一會喜歡那個,哪個才是他的興趣呢?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興趣也是有層級的。
比如我們喜歡唱歌,自己哼哼的開心,那是感官興趣,它位于興趣的底部。
當我們深刻地理解了歌詞的含義,及歌者的經曆,我們願意唱給别人聽,分享歌聲中的心得,那就上升成了自覺興趣,它位于興趣的中間層。
當我們在歌唱的道路上投入了更多精力,學習了更多專業技能,并以此為終生職業,這就到達了興趣的頂峰,變成了志趣。
所以,從興趣到職業其實是一個不斷練習、精進和攀登的過程。
就像王一博,13歲就離家赴韓國訓練,忍受着異國的孤獨,忍受着沒日沒夜的堅苦訓練,把青春的大多數時間都給了跳舞和練習,這完全是因為熱愛和堅持。
再看莫紮特從6歲起,就在父親的帶領下開始漫遊歐洲的旅行演出,父親要求他,無論旅途多麼勞累,要随時都可以當衆演出。
還要滿足聽衆突如其來、異想天開的種種刁難性提議,如:根據指定的調性當即演奏,用多條手帕将鍵盤全部蒙住而不影響彈琴等等,這樣的演出幾乎每每長達四五個小時之久。
所以,從興趣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如果沒有“若愛請深愛”的執着,興趣就真的隻能是個業餘的消遣。
北宋哲學家張載說: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03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興趣,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幸運,在小時候就把興趣發揮到極緻。
我們大多數人還是走在了正規求學、深造、求職的道路上。
但是我們高考後的志願填報,也是需要根據喜好來選擇的。
除了傳統的專業外,我們越來越多的聽到,每年有大量的新專業,新職業産生。
喜歡《王者榮耀》的同學,可以選“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未來可以成為參賽者、裁判、活動管理者等。
喜歡小動物的同學,可以選“經濟動物學”“馬業科學”;喜歡音樂的同學還有“音樂治療“等供選擇。
即使目前已成為職場人,大家也停止不了自己對興趣的持續探索和追求。
近日,清研智庫聯合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度小滿金融共同發布了《2019年兩栖青年金融需求調查研究》。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在職青年群體中,約有17.34%的人選擇兩栖生活,兩栖青年規模達到8031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約9.7%。
何為兩栖青年?
兩栖青年是指那些已經在傳統行業工作的青年人,下班後又為自己發展了一份職業。
比如,鄰居“王哥”的主業是軟件開發工程師,副業是樂器音響店主。
因為喜歡吉他,3年前他與朋友投資經營了一家樂器音響店,主要售賣吉他和其他樂器,開啟了“上班寫代碼,下班玩音樂”的兩栖生活。
經過3年的用心經營,樂器店的口碑和客源都很穩定,收入越來越好,目前正擴大經營範圍,開設樂器培訓課程服務周邊。
他說:“搞副業很累,但将愛好變成收入,樂在其中。”
網友“最嗨的人”說:自己一直喜歡健身,也一直想發展一項副業。
空餘時間報名參加了專業培訓,去年考了健身教練資格證。現在就利用周末在健身房做兼職私教,收入不比本職工作低。
他表示,以後的事,還沒想好,說不定也會開個健身房試試。
你看甚至連外國女歌手也不甘落後,福布斯10大最會賺錢女歌手放榜,冠軍是蕾哈娜。
她的資産比去年翻了3倍,卻和主業沒有太大關系,大部分來自于她的微商事業,賣彩妝、時裝、内衣、房産等。
南大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紫金傳媒研究院副院長趙曙光表示:
兩栖青年把握了主動權,他們發展第二職業是因為“我喜歡、我想做”,真正熱愛的工作不是一種生活的負擔,也不是能力的檢驗,是對個人理想的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央視近日也發在新聞中提到:超過半數的青年,準備把副業升級成主業!
職場中“兩栖青年”的逐漸崛起,希望能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一些啟發。
父母們不要隻把興趣培養、素質教育當成升學考試的敲門磚,而要讓它成為孩子們自我實現的助跑器,讓孩子以多種方式抵達夢想,這樣的人生才更精彩。
歌德說,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
已到中年的我們不願意再被生計牽着走,我們更願意向着熱愛奔跑。
而我們的孩子,也希望他們能:
因為有興趣,所以上班不會像上墳一樣。
因為有興趣,所以投入再多的熱情都不會累。
因為有興趣,所以會爆發出更多的創造力。
我們一直在尋找着自我天性中帶有傾向性的呼聲,也許還包含着一種處在原始狀态中天才的閃光,我們一直在說找自己,就是要找回本真的自我。
但願人人都能與興趣為伴,同熱愛前行。
作者簡介:茵茵細語,富書專欄作者,初中生寶媽一枚,富書專欄作者,青少年生涯規劃、高考志願填報導師,願和孩子們一起成長,一起見證奇迹。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