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梁家灣子
1952年壬辰年11月初三(公元1952年12月19日,生肖屬龍),我出生在甯夏吳忠市秦渠南岸的餘家寨子,這裡是父母結婚借宿的地方。現在吳忠市利通區秦渠秦橋南頭,利通南街以西到吳忠煙廠以北的區域,這裡已經建成了公園。
1952年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家父在吳忠梁家灣子分到2間房子和2畝地,我們家從餘家寨子搬到了梁家灣子。這個村裡的人都姓梁,外姓人家很少,我們是外來戶。經過農業生産合作社,到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我們這裡成了闆橋公社梁家灣子大隊,把梁家灣子村的人分成了梁家灣子大隊第1生産隊和第2生産隊,我家和一部分梁姓人家和劉家灣子的劉姓人家組成了梁家灣子大隊第1生産隊。餘家寨子和餘家灣子(吳忠塑料廠南這一片)成了梁家灣子大隊第3生産隊。
1969年8月,我17歲參加了工作離開吳忠,今年已經整整50年了,我在這裡出生,我的少年是在這裡渡過的。這裡有我的童年,少年生活的記憶,有美好的,有苦澀的。雖然我們家在1976年搬到了吳忠城裡了,但我家的老房子一直保留着。每次回到吳忠,總要到我的出生地梁家灣子看看,到我住過的老房子看看,到鄰居家坐坐,和兒時的玩伴們聊聊天。
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擴建的需要,在2012年底,那裡的房屋、良田、菜地都不存在了,曾經這裡是吳忠著名的糧倉和優質的蔬菜種植地。不知何時,這裡的地名也改叫梁灣了。
2012年吳忠市政府決定城區擴建,征收梁灣1、2、3、4和9隊的房屋和農田,拆遷于2012年7月到9月,我的出生地梁灣被推為平地,2013年後,這裡成了轟轟烈烈的建築工地。現在這裡修建了寬廣的馬路,秦渠拜也鋪了地磚,建成了公園,我家的位置建設了吳忠三中(南湖校區),還有金湖灣安置小區,禦湖名居和香缇半島、秦韻家苑等商品住宅小區。在秦渠南邊,富平街東邊,秦韻家苑的北邊還建了一座基督教堂,我記憶這是吳忠市區的第一座基督教堂。特别是将乃光湖建成公園,在乃光湖公園東邊建成一個消防和地震疏散廣場。記得1964年甯夏發生地震,我們都睡在外面的臨時帳篷裡有一個月左右。
現在的梁灣大概是秦渠以南,金積大道以北,京藏高速以東,利通南街以西的這一塊區域,其核心是以乃光湖公園為中心(圖1)。
我們原來的家就在吳忠三中(南湖校區)。土改時我家分到的2畝地就在金湖灣的西邊。吳忠三中(南湖校區)的東邊到乃光湖公園這一塊是過去的梁家灣子(梁灣2隊);吳忠三中(南湖校區)的西邊到同心街和金湖灣這一塊區域叫劉家灣子(這一地名已消失,梁灣1隊);過了秦橋,利通南街以西到梁家灣子的這一區域解放前叫餘家寨子和餘家灣子(這2個地名已消失),1958年人民公社成了,這裡是梁灣3隊;金積大道以北乃光湖以南的這一區域是梁灣4、5、6、7隊,梁灣5隊過去叫餘家岔子(這一地名已消失)。
圖1 梁灣區域圖
記得在秦渠南,富平街西,吳忠三中(南湖校區)的北面還有一座10多米高的土塔(我們小時候叫它墩墩子),過去的人們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這座不知建造于何時的塔,大概在1963-1964年左右的時間倒塌了,好可惜,比我小的人都不知道這裡有過一座塔。
1967年以前梁灣這一區域有很多的湖,後全國農業學大寨,把這些湖都填平改成了田。1967年前,現在的吳忠三中(南湖校區)和金湖灣中間還有魚塘和一個湖(我們都叫“小湖子”)。湖裡長着蘆葦,夏天有很多鳥(我們叫“咯咯雞”)在裡面做窩,生蛋,湖裡還有很多的野鴨子和魚。我們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和村裡的小夥伴一起去湖裡打粽葉,一部分留在家裡蒸甑(jing)糕(甑糕,就是用甯夏山區的芨芨草編織的筐子裡鋪上粽葉,再加入糯米、紅棗或蜜棗,用繩子困紮,放在鐵鍋裡蒸制而成),其餘的拿到街上去賣。到了冬天蘆葦割掉後,湖面結冰,我們會坐簡易的滑冰車,和小夥伴在冰面上滑冰玩。春天天氣暖和了,湖裡的冰融化了,秦渠還沒有放水(一般是5月1日放水,澆地和插秧),湖裡的水逐漸地幹枯,我們會把湖裡有水的地方逐個圍起來,把水潑幹,抓到好多鲫魚和鯉魚,多的能抓到10多斤,一部分留在家裡吃,剩下的拿到街上賣。沒有水的湖底還有很多的小螺獅和泥鳅,這些我們都是不吃的,拿來玩。
北方的冬天都下雪,到了下雪天我們和小夥伴會用篩子抓麻雀在煤爐上烤着吃,還結伴到田裡套鴿子。我們小的時候,男孩子都在自家的屋檐下做幾個鴿窩,養幾隻鴿子玩。由于不經常喂食,他們餓了就會自己飛到田裡覓食,我們就看準了它們經常去覓食的地方,把多個用馬尾巴的毛做成的扣套拴在一根繩子上,埋在土裡,在周圍散上糧食,還把一隻紮着翅膀不能飛的鴿子放在哪裡做誘鴿,我們就在遠處玩,看着哪裡的動向。一旦有鴿子被套住,我們會飛快地跑過去抓住它們,有時它們也會逃跑。它們還是很聰明的,有時它們也不會上當去吃我們散的糧食,不容易套住它們。記得每年總會套住幾隻,有的留着自己養,有的拿到集市(逢3、6、9日是集市)去賣,有時鴿子的主人看到也會把自己的鴿子贖回去。1969年我參加工作離開家時,家裡的屋檐下還有10多隻鴿子,隻是沒有人喂就逐步地被人抓走或飛到别人家裡了。
兒時的記憶是美好,青澀的。時光如梭,50年的發展、變遷,當年的平房,稻田、菜地、魚塘、湖泊都已成了城市的一部分。這裡的年輕人們有的讀書去往了全國各地,或在當地經商、工作,都做着适合自己的工作,年紀大的都成了失地農民,國家給了一定的補助,辦理了養老基金,住進了有自來水、天然氣和冬天集中供熱的樓房裡,每月領取養老金安度晚年。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變遷沒有人能夠阻擋,不管我們走到哪裡,不管我們做什麼,但我們從小在這裡生活,在這裡長大,我們所經曆的生活環境将印在腦海裡,永不會磨滅。
2019年9月2日記于杭州禮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