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最美公路紀錄片工作人員

最美公路紀錄片工作人員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2 16:33:23

  最美公路紀錄片工作人員(最美公路總導演李佳夢)(1)

  1号按:紀錄片從來都不是絕對客觀的。相反地,紀錄片從一開始就注定背負着制作團隊強烈的個人意志和風格展現。而在這個非虛構的題材之下,主觀度的把控一直是紀錄片制作和觀衆反饋繞不開的千古命題。近日,一部被稱作是“記錄中國公路之壯美的扛鼎之作”的紀錄片《最美公路》上線,以挂壁、跨海、飛天、遁地、越野、通途六個不同主題分集,旨在于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傳遞出“中國的故事是由中國的道路來書寫的”的制作理念。有趣的是,在與導演最初相約時,第一集《挂壁》剛剛上線,通過對鬼斧神工的河南郭亮村挂壁公路和滇緬公路的展示,赢得了廣泛好評;由于時間原因,真正與導演對話時第二集《跨海》也已上線完畢,而片中因為主人公個人故事和情感抒發所覆蓋的篇幅過多,導緻出現了諸多如“最美公路”主題跑題的觀衆輿情、觀點。因此這次最初定位于了解該紀錄片細節的導演對話,更像是一次針對紀錄片個人色彩風格平衡的答疑和回應。

  最美公路紀錄片工作人員(最美公路總導演李佳夢)(2)

  李佳夢工作照

  “路,對于我們這群從小在大城市長大的孩子來說,熟悉又陌生。因為它仿佛從來都在那裡,隻是我們從起點A到目的地B的媒介,習以為常便是忽視。就仿佛我們每天呼吸空氣,卻不會思考空氣為何會存在于那裡一般。《最美公路》是一個契機,它向我們提出這些問題:為何會有路?怎樣造出一條路?路給我們帶來了什麼?這也是最終我們在整個作品裡,試圖去解答的問題。”

  這是分集導演戴依戈寫在首集導演手記中的一段話。這很好得回答了一切與作品有關的問題伊始——《最美公路》究竟想講一個什麼故事?的确,很少有過客把路當作旅途過程中的核心重點,因此《最美公路》的制作初衷便是以公路為切入點,希望把與路有關的一系列小故事無限放大,見微知著,使其借中國故事之名重新進入觀衆視野。

  最美公路紀錄片工作人員(最美公路總導演李佳夢)(3)

  雙重故事線同步展開 那麼,如何來講這個以路為名的中國故事呢?或者說,如何講出中國公路故事的新意呢?

  《最美公路》所采取的是自然地理與人文情感雙重故事線同步進行的策略。在自然地理線中,公路的誕生、所連通的壯美風光,以及修路造橋的故事中所發生的故事将被逐一呈現,這一設置與以往的自然題材下公路片的拍攝手法不盡相同。而《最美公路》從一開始所賦予的标簽定義就是人文片,它所考慮的問題從一開始便不是如何平衡自然故事中的人文色彩,而是“公路”的故事本身就逃不開對人的描繪。因此,《最美公路》突破了原有同類題材單純針對于公路建造本身來進行切入的拍攝手法,而在人文情感線方面每期設置了兩位嘉賓作為“領路人”,并增添了“自駕者”這一主觀視角。李佳夢制作團隊所設想的是将傳統的“采訪”變為沿途的“聊天”,既無喧嚣,也無刻意,讓一切發生在公路旅途上的事情自然而然得呈現。不論是“領路人”,還是“自駕者”,他們類似于觀衆的代表,将自己初次來到目标公路上的故事和感受直觀得呈現出來,從而達到加強觀衆帶入感的效果。“這種叙事方法的改變會讓我們自身感覺有較強的創新意識。這一整個旅程的經曆其實是會讓領路人和體驗者他們兩個人自身因為這一路的旅程而發生情感上或者是關于路上的故事所發生的碰撞。”李佳夢解釋道。

  最美公路紀錄片工作人員(最美公路總導演李佳夢)(4)

  最美公路紀錄片工作人員(最美公路總導演李佳夢)(5)

  于是,在第一集《挂壁》中,前半段,借助複旦教授蔣昌建和職業賽車手高華陽的視角,片子帶領觀衆穿越了世界上最險峻的郭亮挂壁公路,深入一度與世隔絕的郭亮村。時光倒轉,曆史穿越,感受13名村民、在懸崖絕壁上鑿開26000立方米的山石、鑿壞3000個錘頭建出連通崖上村落與崖下世界的生命之路,那是老一輩開路人的精神與勇氣;後半段,滇緬抗戰史專家戈叔亞與自駕遊愛好者夏星,則以重走滇緬公路的方式帶領觀衆重回抗戰烽火歲月,那是一段20萬中國人民僅用9個月時間就在崇山峻嶺間以血肉之軀鑄成了要用3年時間才能開通的長達1140公裡的滇緬公路、奮力救國于危難間的故事。片尾的一句“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将曆史叙述與現實回顧推向情感高潮。首集《挂壁》在可眼見之美與可耳聞之壯行的結合下全面告捷。

  最美公路紀錄片工作人員(最美公路總導演李佳夢)(6)

  最美公路紀錄片工作人員(最美公路總導演李佳夢)(7)

  最美公路紀錄片工作人員(最美公路總導演李佳夢)(8)

  前後兩段故事的銜接是蔣昌建主持人式的串場,面對“劇本痕迹過重”的質疑,李佳夢重提“領路人”的角色設定,“嘉賓作為觀衆的視角,與觀衆一樣呈現自己主觀的感受,他會把自己主觀的感受和體驗說出來;而他們其實就是像觀衆的眼睛一樣,他們隻是代表觀衆去親身經曆了這樣一條非常厚重的路”。

  跨海大橋藝術式呈現 “我覺得(公路)這一個題材對于所有導演來說最大的難點,就是如何做的和其他的公路片不同,能夠将每一條路的不同風格包含在裡面。當然我們每一集的叙述重點都不一樣。這是我們之前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李佳夢坦言道。

  “創新”這一點在跨海大橋(最美海上公路)這一題材上顯得尤為重要。“跨海這一集最大的壁壘是它對大家來說并不具有神秘感,因為跨海大橋大部分城市中的人都是見到過的”,李佳夢說。藝術質感的融入是李佳夢的制作團隊對于跨海大橋故事講述創新的問題給出的答案。于是便有了領路人舞蹈演員朱潔淨的加入,盡管演員本身逃離都市追求遠方的故事并沒能夠像第一集郭亮村村民那樣獲得觀衆的廣泛認可。但對話提供了一個機會了解創作團隊的初心——“跨海大橋更多是跟海洋、跟自然相生相合的過程,所以我們導演一開始的構思就是怎麼去平衡自然與藝術、與人類之間的關系。希望(朱潔淨)能夠用一個更柔軟的視角去展現跨海大橋建造本身的美感以及藝術感。在她眼裡看到的大橋并不是冷冰冰的建築,而是充滿着人性和哲思的藝術傑作。”

  最美公路紀錄片工作人員(最美公路總導演李佳夢)(9)

  最美公路紀錄片工作人員(最美公路總導演李佳夢)(10)

  最美公路紀錄片工作人員(最美公路總導演李佳夢)(11)

  坦言道,導演設想與觀衆反饋的這一落差并不在意料之外。現在紀錄片的主要觀衆群體集中于生活在現代化都市下的人們,大家對于紀錄片這一介紹性題材的觀看心态更多是獵奇、學習,而非如同電視劇、電影一樣尋找情感共鳴和身份認同。加之《最美公路》這一标題框架的設定,許多公路之下的人文外延故事是否能獲得認可還在不斷探索嘗試。這并不意味着人文色彩的加入有違紀錄片初心,隻是在跨海大橋這一題材上主觀在與客觀的平衡之間并未得到有效實現。

  不過采訪最後,李佳夢笑着補充道:“其實我們自己本身對這一集還是非常滿意的。”

  1号結語 盡管在觀衆喜好把控、個人風格平衡方面出現了與策劃設想的實際落差,但是《最美公路》至今兩集的呈現能夠讓觀衆感受到祖國的現代化發展成就和縱橫幾經的中國故事,我們有理由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詩與遠方”。而對于紀錄片本身,觀衆或許也應該對于身邊題材的關注和描繪實現喜好調整與品位升級。路在腳下,故事在身邊。

  “最後,我們走過的每一條路,都由這樣的記憶構築而成,每一次看到這條路,便想起沿途聽到的故事,和沿途親身經曆的種種,這便是人賦予路的意義、賦予它的‘美’之所在了。在出發前,‘最美公路’于我,還是一個空洞的命題作文,而在歸來後,我想我已能夠發自肺腑地說,我走過的這些路,都有着它們無與倫比的美麗。” 這是首集分集導演戴依戈的個人總結,也是李佳夢整個制作團隊最想從觀衆處獲得的情感共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