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夫為不争,故無尤”,意思就是說: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
這個世界的客觀規則不以我們的主觀意識作為轉移,對于世俗之人來說,總是企圖以自己的主觀意識衡量事物的好壞,并且企圖以主觀妄為得到自己所期望的福報,但是由主觀妄為産生的結果剛好與客觀規則相背離。
在我們帶着偏見和狹隘的思想去作為的同時,必然會出現偏頗的妄為之行,最後不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事與願違。
就像處處與人争奪一樣,我們總以為争來的是福氣,其實争來的隻是看不見的禍患,而真正的客觀規則,則是凡事以上善若水處之,隻有“夫為不争”,所以才能沒有怨恨與災禍。
就像孫叔敖面對人生的态度一樣,有一天狐丘老人找到孫叔敖,對他說:“一個人容易招來怨怒的三大原因,你知道嗎?”
孫叔敖回答說:“你說說看,是哪三大原因呢?”
老人說:“三個原因就是:爵位高的會使人嫉妒,官位大的會使君主怨恨,爵祿豐厚的會讓人不願意接近他。”
而孫叔敖這個時候就說:“我的爵位越高,對人越是謙下,我的官位越大,心智越是微小,我的爵祿越是優厚,越願意樂于助人,用這樣的方式除去三個怨恨可以嗎?”
老人聽了之後滿意的點點頭便離開了。
後來孫叔敖要死了,就把自己的兒子拉到床前對他說:“我死了之後,大王一定會把一把極好的土地封賞給你,你一定不要接受,你隻能接受那塊叫寝丘的貧瘠之地。”
他的兒子聽了便答應了,後來孫叔敖死了之後,楚王果然要把最好的地分給他的兒子,但是他的兒子辭而不受,隻接受了寝丘的地方,因為那塊地過于貧瘠,無人争搶,而他的子孫後代幾輩人都得以保有那塊地方。
這正是《道德經》之中所說“無争故無尤”的道理,盛大美滿的事情不會長久,處處争來的利益隻能停留片刻,唯有不與人争的才能長久保持。
有人善居人前,以為得到的就一定是屬于自己的,但是卻不知在人生這個起起落落的過程中,所有的外物都是根據自身以及外界的各種因素交織成不同的狀态,用能力和德行奉守,尚且能守住一些福報,而失去德行的同時處處與人争奪,福報也難以在生命中停留。
外物到來的時候是福氣,外物失去的時候也會承載着自己所接受不了的災難,所以善居人下,是保持人生福報的根本,看似以謙卑的姿态身處世間是一種吃虧的狀态,但是這種吃虧一定是福。
二、
正所謂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居人後,反而能赢得愛戴,行事的時候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性命。就是因為他不自私,反而能成就自己。
有一天,列子向壺丘子林學道,壺丘子林說:“你隻有懂得保持謙退後讓,才可以談修身的道理。”
列子就問他:“那什麼是保持謙退的道理呢?”
壺丘子林對他說:“你回頭看看自己的影子就知道了。”
列子回頭去觀察自己的影子:發現身體彎曲影子就跟着彎曲,身體筆直影子就跟着筆直,然而影子的端正曲直取決于形體動作,而不取決于它本身,就像人的處境,處事境遇窘迫順利取決于外物,而不是取決于自我,這叫做保持謙退才能獲得領先的道理。
影子是跟随外形而存在的,影有形所以可亡,但是影卻不可傷,所以聖人不居人前,凡事退居人後,最後反而讓自己占得先位,因為不處處争先,所以沒有怨尤和災禍。
提到影子“善居人後”的智慧,有一個與此智慧相似的典故,那就是蘇轼的弟弟蘇轍名字的事情。
父親為蘇轍取名字的時候取了“轍”,這個轍字就是車輪印記的意思,天下的車子沒有不順着車轍走的,但凡是車子走過的地方,一定會有車轍存在,但是談到車的功勞,車轍印記卻從來不參與其中,哪怕是車毀馬亡,都不會牽扯到車輪印的頭上。
所以蘇轼的父親就用轍這個字取名,所寄托的寓意就是讓蘇轍能夠處在福禍之間,既發揮了自身的功效,又能夠推讓功勞,以此避開自身的災禍。
而蘇轍也沒有辜負其父的寄托,一生性格沉穩内斂,官位也做到父子三人之中做的最高的,他一生的際遇也相對順遂。
對于人生來說,能以善居人後的姿态處事,恰當避開禍患保全自身的同時,就已經是人生最大的捷徑了。
因為人生不僅要有處理問題的能力,更要有避開問題的智慧,不是所有的智慧都需要自己親身嘗試才需要明白,能夠通過事物之間的規律以及對人性的把握,來避開将要出現的問題,就是高于世俗的覺知了。
所以明白善居人後,凡事不為人先的道理,是為自己的人生避開禍患的重要前提。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