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漸進,何來頓悟?
文/孫海雲
采風中原,不知不覺就上了嵩山,也就自然而然談起了禅宗的南派北派之争。
相傳禅宗五祖弘忍大師暮年,欲選法嗣,乃令門徒各作一偈以試之。大弟子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寺中舂米的行者慧能,也來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一見,大為贊賞其頓悟觀點,認為這小僧深得禅宗真谛,即指定慧能做自己的法嗣,傳袈裟與衣缽于他,并秘授《金剛經》。後來,慧能帶袈裟衣缽輾轉回廣東韶關老家傳法,以“頓悟說”廣收門徒。神秀則仍在北方傳授“漸悟說”。從此,禅宗便有了南派北派之争。
南北禅宗的分歧在于:北派主張“漸悟”,主張從外在境界去慢慢進入内心世界,認為隻有通過長期而艱苦的修煉,才能悟得佛性;而南派則主張“頓悟”,主張直接進入内心世界,直入“一切唯心造”的佛法深理,認為隻要心中有佛,立時即可悟得佛性,甚至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北派與講究自身修煉的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時時勤拂拭”的意思。而佛教的核心在于一個“空”字,萬物皆空,唯心為上,慧能的主張更切近。南宗以簡約的修行之道,深受底層民衆的歡迎,後來皇帝下诏,确認南宗為禅宗的正宗。至此,南宗奠定了在中國佛教界的主導地位,沿續至今,而慧能大師,也戴上了禅宗六祖的桂冠。
兩派境界迥然不同,一“漸”一“頓”,高下立現。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那兩篇名偈的高低早有了定論,這個定論使得“頓悟說”的影響如此深遠。
應當承認,沒有頓悟便沒有佛的覺悟,漸悟不足以達到成佛覺悟的境界。僅有漸悟是不能引起覺悟上的突破的,學佛和修行隻是成佛的預備,僅靠這樣的漸悟積累遠不足以成佛。成佛還需要有一個突變的心靈經驗,使人跳過深淵,由此岸到達彼岸,在一瞬間完全成佛。
然而,“頓悟”真的是排斥“漸悟”的嗎?對于一個人而言,在求學問道的過程中,沒有漸悟,何來頓悟?
“一悟成佛”,是一種身心的直觀體驗,是通過去除塵世的迷惑,達到對整個宇宙人生的大徹大悟。但是,漸悟是頓悟的基礎,沒有漸悟的存在與積累,便不可能會有頓悟機會的産生和出現。“一悟成佛”,應該是知性的長期積累,意志的長期磨練,素質修養的不斷提高,最終在境界上的突破,是修行過程進展到最後自然而然的結果。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禅宗為中國文化土地上的人們大開方便法門,然而,明心見性入得前庭的人們,卻未必個個都能穿越堂奧。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不重事修而唯求“頓悟”,不是成佛的正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