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續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有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經營水平,為農民增産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市農業農村局供資料圖
□保定日報記者 楊 虎
通 訊 員 王 芳
“好土壤才能種出好小麥。”6月10日,走進滿城區滿城鎮宋賈村基本農田示範區,放眼望去,一壟壟即将豐收的麥子穗大莖壯……“像這樣團面狀的土就是好土,蓄水保墒能力強,養分也充足,長出的麥子自然營養價值高,而且味道很香。”麥農宋明達蹲下身子從田裡抓起一把土,輕輕一掰,隻見團面狀的土粒像松軟的養花土一樣随即松散開。
宋明達對記者說,耕地土壤的改變,得益于近年來我市突出依法治土,持續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加強農用地環境整治的結果。
“土壤是作物之母。”望着即将豐收的麥田,市生态環境局四級調研員陳振輝介紹,土壤污染防治也是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内容,是保護和改善生态環境、保障公衆健康的重要措施。為加強農用地分類管理,保障農産品安全,我市在2019年便完成了全市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工作,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進行類别劃分。
據介紹,當前全市耕地面積9418467畝,優先保護類(未污染)耕地9353217畝,占比99.3%,安全利用類(輕中度污染)耕地63794畝,占比0.68%,嚴格管控類(重污染)耕地1456畝,占比0.01%。污染耕地涉及清苑區、涞源縣、高陽縣、滿城區、易縣等9個縣(市、區)。2020年以來,9個縣(市、區)每年制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和嚴格管控方案,落實安全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耕地風險防範措施,對于安全利用類耕地,優先采取農藝調控、輪作間作、低積累品種替代等措施,對于嚴格管控類耕地,采取種植結構調整、休耕、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
“同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規定,我市嚴格依法實行農用地分類管理,針對優先保護類、安全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分類施策,完善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保障措施。一是加快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調、社會參與的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格局;二是加快建立完善農用地土壤污染管控标準、土壤污染防治與修複技術規範,系統構建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标準體系;三是加大專項财政投入,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及修複治理工作。”陳振輝說。
與此同時,我市近年來堅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國家戰略,積極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持續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有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經營水平。截至目前,我市建成高标準農田447.7萬畝,畝均糧食産量增産100-110公斤,達到1000公斤以上的噸良田,畝均節本增效350-400元,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确保糧食産量連年穩定發揮了重要支撐。
“我市高标準農田建設項目和資金2021、2022年連續兩年全省第一,整縣推進示範縣數量和2021年‘先建後補’項目個數全省第一,建成的高标準農田,在節水、節電、節肥、節藥、節人工方面均有明顯效果。”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梁國華介紹說,高标準農田的建設,為農民增産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為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源頭治理,我市不斷推進農業産業轉型升級,持續有力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完善農資包裝廢棄物回收及利用機制,加大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切實改善農業用地土壤質量。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全市共舉辦科學施肥技術培訓班65場次,培訓技術骨幹3260餘名,培訓農民9200餘人次,發放施肥建議卡195440份,發放配方數量155個,發放科學施肥技術手冊2萬餘份。
“過去,為提高産量,農業生産過分依賴化肥、農藥,土壤酸化闆結,導緻出現農産品質量安全問題。而如今農戶一改常态,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市農業農村局土肥站負責人馬記良說,為促進提産豐收,我市持續實施化肥減量增效等措施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今年以來,全市冬小麥面積403.8萬畝,比上年略有增加,畝穗數、穗粒數好于常年,夏糧豐收在望。
“如今,耕地的環境越來越好了,我們也更有底氣把糧食種好、把飯碗端牢!”采訪中,農民朋友們對我市持續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水平,有力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高标準農田建設等作法紛紛表示贊賞。
“我市近年來還大力推動農業生産經營模式變革,集成推廣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的綜合技術模式,促進全市糧食作物增産增效。”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崔文宇對我市農業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