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金風乍起秋雨涼

金風乍起秋雨涼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0 16:19: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金風乍起秋雨涼(金風玉露時乞巧望秋月)1

圖①

金風乍起秋雨涼(金風玉露時乞巧望秋月)2

圖②

金風乍起秋雨涼(金風玉露時乞巧望秋月)3

圖③

今年8月4日是七夕,與立秋正是前後腳。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也是古代女子乞求智巧的節日。2006年,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從古至今,七夕承載着中國人的美好願望和精神氣質,在與七夕有關的古代器物中,我們更能感受到這個傳統節日的浪漫與溫馨。

桐蔭乞巧

清代《月曼清遊圖》冊為陳枚所繪,絹本,設色,共12開,每開縱37厘米,橫31.8厘米,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其中的七月景“桐蔭乞巧”(圖①,故宮博物院供圖)描繪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圖中的樓台房室建築采用焦點透視法繪成,在有限的畫面上擴展出無限的空間。

七夕之夜,仕女們以碗裝水置于庭院,然後将一束針散放其中,人們争相觀看在水中呈現的圖案。據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

鵲橋仙渡

清代粉彩“鵲橋仙渡”人物圖盤(圖②,北京藝術博物館供圖),現藏于北京藝術博物館。此盤口徑14.4厘米,底徑9厘米,高2.9厘米。造型為敞口,淺弧腹,圈足。采用拉坯成型工藝,形制規整,裝飾極為講究。不僅口沿塗金,其内外壁還采用了清中期十分流行的“粉彩軋道”工藝,即在天藍釉地上先剔劃出淺淺的卷草紋,然後再在其上飾以粉彩花卉紋與朵雲紋。盤内底置描金圓形開光,開光内以粉彩繪人物故事圖:畫中一青年男子坐于牛背上,正與左方的女子互述衷腸。背景襯托着祥雲、星辰與鵲鳥。外底施白釉,中心書紅彩“鵲橋仙渡”四字雙行雙方欄楷書款。

北京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楊俊豔介紹,此盤無論是裝飾工藝還是題材内容,均與清代文獻記載相吻合,從而為人們了解清代七夕節令用瓷的圖案形式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長毋相忘

按照民間傳說,七夕表達的是“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2011年從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陵十二号墓出土的“長毋相忘”銀帶鈎(圖③,南京博物院供圖),就是一件“愛的信物”。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陳剛介紹,古代的衣袍沒有紐扣,隻能用束帶從腰部系住衣袍,這件帶鈎出土于墓主人腰部位置,可以證明用來系連束帶的兩端。

此帶鈎銀質,為常見的琵琶形鈎體,模鑄,形體精小,整器長3.7厘米、高1.8厘米。銀帶鈎以中剖線為軸,自鈎首龍耳下開始兩側錯飾雲氣紋,鈕面亦做同心圓的錯銀紋樣。此帶鈎的精妙之處在于:既能沿中軸對半将一鈎分為大小均等的二鈎,也可以利用鈎首、尾兩端處突出的鉚釘符合成一鈎。在可分合的鈎身内面,鑄有“長毋相忘”四字吉願語,一側鈎身為陽文,另一側鈎身為陰文,兩鈎扣合文字便隐匿不見。又因兩鈎合并成一鈎使用時,将鈎鈕扣入革帶的細槽内卡緊,整器便密不可分了。這更令銀帶鈎含有一層“不分離”的寓意。

(綜合本報記者王珏、施芳、姚雪青報道)《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5日 14 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