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劉老師,今天開始我給大家講講漢字的演變和有關的文化知識,讓大家了解一下,原來漢字這麼有趣!
今天我們就看看中國漢字裡的十個數字吧!
在文字出現之前,我們的先民就用繩子打結的方法來記錄事情。“結繩記事”這是人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掌握的技能,人們把它作為記錄和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流傳下來。比如,今天出去打到了一隻獵物,他們就用繩索打一個結表示“一”;到河邊捕到了兩條魚,就打兩個結來表示“二”;抓到了三隻小兔子,就打三個結表示“三”……所以,“一”“二”“三”這些表示數字概念的象形文字就出現了。
甲骨文“一”
甲骨文“二”
甲骨文“三”
有的小朋友就會問啦,既然先民用繩子打結的方法來記錄數字,按照這個律,“四”應該寫成四條橫,“五”就是五橫,“六”就是六橫呗?但是,這樣太麻煩了,容易看花眼,所以聰明人很早就想到了:用一個同樣讀音的漢字替這些超出三根的“橫”!因此在漢字發展成熟後的數字體系裡,除了“一”“二”“三”明顯是與數字有關,“四”到“九”都是用跟數字本沒有關系,但讀音相同的漢字來代替的——這種方法叫“借用”!原來“四”“五”“六”“七”“八”“九”都是數字的“臨時工”啊!
那我們就來看看“四”到“九”被“借用”之前的“真面目”吧!
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裡的“四”都是四條短橫,表示計數“四”——
甲骨文“四”
金文中,還有“四”寫成了四合的樣子——
金文中的“四”
“四”的本義就是“鼻孔”。所以“四”的古文字像“鼻孔”的形狀!
“泗”這個字就是鼻孔裡流出的水——鼻涕!
篆文的“泗”
唐代詩人杜甫的《登嶽陽樓》中有一句“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涕流”就是眼淚(涕)鼻涕(泗)一起流。
因為“四”被借用成了數字,所以“四”做偏旁時也可以用來表示數量。比如“一言既出,驷馬難追”裡的“驷”,就是指四匹馬拉着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比喻話說出口無法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篆文的“驷”
古文字的“五”,上面一橫表示“天”,下面一橫表示“地”,中間交叉強調“天地相交”。所以“五”本來的意思是“相互交叉”。
甲骨文的“五”
篆文的“五”
比如說“五花肉”,并不是五種花色的肉,而是肥瘦相間的肉。“五光十色”也不是指五種光十種色,而是交錯的光、各種各樣的色。
看“六”的古文字,你能猜出它是什麼嗎?
甲骨文“六”
篆文“六”
“六”原本像一座簡易的房屋,上部的點橫表示屋頂,下部的撇、點是起支撐作用的牆壁。“六”原本不讀作“liu”,而讀作“lu”。安徽有個地方叫“六安這裡的“六”就讀作“lu”。可以造房子的地方就是陸地,所以“陸”的繁體字“陸”裡面就有一個“六”,你能找到嗎?
好啦!明天我們繼續講“七”“八”“九”“十”哦,喜歡看的朋友就關注我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