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我國的傳統中,對于歲數有特殊的說法,不同年齡,有相應的詞來形容,例如豆蔻年華、花甲、耄耋等等。其中,在形容歲數比較大的詞中,有一個詞叫“白壽”。那麼,你知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白壽指的是多少壽辰嗎?到底白壽是什麼意思?一起來了解。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白壽指的是多少壽辰
白壽
九十九歲。之所以是叫白壽,是因“百”字去掉上邊的一是“白”字,“百”數去一為九十九,故雅稱九十九歲為“白壽”。在我國傳統的壽稱中,常見的有“花甲”(六十歲)、“古稀”(七十歲)、“耄耋(讀”冒叠“音)”(八九十歲)、“期頤”(一百歲)等,而“喜壽”、“米壽”、“白壽”、“茶壽”的壽稱則鮮為人知。
喜壽:七十七歲。因“喜”字的草書近似豎寫的“七十七”,故稱。
米壽:八十八歲。因“米”宇拆開來剛好是數字“八十八”,故稱。
白壽:九十九歲。因“白”字乃“百”字去“一”,故稱。
茶壽:一百零八歲。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入”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稱。
不同年齡稱謂的由來:
年齡稱謂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龆龀”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于《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幹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并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于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曆史和今天的區别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