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中關于學問的句子

論語中關于學問的句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3 12:18:05

論語中關于學問的句子?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論語中關于學問的句子?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語中關于學問的句子(有情有義有人生19-16)1

論語中關于學問的句子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矣”是一個助詞,表示感歎語氣。可以譯為“啊”。

曾子說:“儀表堂堂的子張啊,難以跟他一起達到仁的境界”。

我們先來認識下曾子這個人。曾參(公元前505年至公元前432年),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故授之業,作孝經,死于魯。”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他進一步理解、發揮了孔子思想,成為孔子思想的主要繼承人,被後世尊為“宗聖”。曾子和“複聖”顔回、“述聖”孔伋、“亞聖”孟轲一起被稱為“四配”,和“至聖”孔子一起享受祭祀。

認識了曾子,我們再來看這章句《論語》。曾子說:“堂堂乎張也。”

“堂堂”在《漢語大詞典》給出的解釋是九個義項:①形容廣大;②形容容貌壯偉。儀表堂堂,專門引用曾子的“堂堂乎張也”這句話;③形容志氣宏大。

……

下面的義項,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可見,這句話的“堂堂”,是儀表堂堂的意思。曾子說子張這個人外表端正、舉止大方、姿态威嚴,這讓人想起了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的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比喻一個人隻要飽讀詩書,學有所成,氣質才華自然橫溢,高雅光彩。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也就是子張所展示出來的精神風貌不同凡響;當然也可以指子張的着裝,穿戴很正式。現在,我們往往将“堂堂”與“正正”合用作“堂堂正正”。

也有人把“堂堂”理解為行止高峻,高不可攀,意思是子張這個人注重外表的穿戴,不注重内在的修養,這樣理解的依據,似乎合乎了孔子說子張有“辟”和“過”的缺點。但我們可以做一點拓展理解的,子張比孔子小48歲,孔子去世的時候,子張才25歲。而《論語・子張篇》記載“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夏都已經收徒弟了,時間應該是孔子去世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了,這時候的子張應該比較成熟了,如果還拿孔子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的話來看現在的子張,似乎缺乏與時俱進的思想。更何況《漢語大詞典》上也沒有這種解釋的,所以,我是不贊同這樣的解釋的。

子張的“堂堂”,在《孔子家語•弟子解》也有相應的記載,“颛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為人有容貌,資質寬沖,博接從容自務居,不務立于仁義之行。”(颛孫師,字子張,陳國人,比孔子小四十八歲。為人容貌威儀,與人交往寬宏豁達,廣交朋友,處事鎮定,生活上不拘小節,不講究外觀禮儀,不追求衣冠整潔美觀。)如此來看,子張的相貌,一定是差不了。

《孔子家語•五帝德》記載,子曰:“吾欲以顔狀取人也,則于滅明改之矣;吾欲以辭言取人也,則于宰我改之矣;吾欲以容貌取人也,則于子張改之矣。”(孔子說:“我想要憑容貌來判斷人,到澹台滅明這裡才知道改正;我想要憑言語來判斷人,到宰予這裡才知道改正;我想要憑長相來判斷人,到颛孫師這裡才知道改正。”)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子張太注重外表而有一些異詞的。潛在的意思是儀表堂堂,但對于儀表的内涵——“禮”的躬行,有些不足的。

對于子張的外貌,《列子》也有記載。子夏問孔子曰:“顔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賢于丘也。”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辯賢于丘也。”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于丘也。”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于丘也。”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何為事夫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辯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子夏問孔子說:“顔回的為人怎樣?”孔子說:“顔回的仁慈之心比我強。”又問:“子貢的為人怎樣?”孔子說:“端木賜的辯說能力比我強。”又問:“子路的為人怎樣?”孔子說:“仲由的勇敢程度比我強。”又問:“子張的為人怎麼樣?”孔子說:“颛孫師的莊重嚴肅比我強。”子夏離開座位問道:“那麼這四個人為什麼要來做您的學生呢?”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顔回能仁慈卻不能狠心,端木賜能辯論卻不能沉默,仲由能勇敢卻不能怯弱,颛孫師能莊重卻不能随和。把四人的長處合起來交換我的長處,我也是不幹的。這就是他們拜我為師而不三心二意的原因。”)

綜合上面的說法,年輕時的子張似乎有些太注重儀表了。但我們知道,後來,子張開創了韓非子所說的戰國儒家八派之首的“子張氏之儒”。從這一點來說,子張也算是大師級别的人物了。而《荀子》記載:“弟佗其冠,祌禫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帽子戴得歪斜欲墜,話說得平淡無味,學禹的跛行,學舜的快走,這是子張一派的賤儒。)似乎又覺得子張并不那麼注重自己的外貌。但不管怎麼說,子張取得的成就,還是有目共睹的。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一名顯士。

“乎”的本義是用于加強語氣。是形容詞或副詞後綴,在《論語》中很多這樣的用法,如“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論語・泰伯篇》)(多麼高大呀!隻有天是最崇高偉大的,而隻有堯才能夠效法它。他的恩澤真是廣博啊,老百姓無法用言語來贊頌他。多麼崇高浩瀚啊!他所取得的豐功偉績。多麼光輝燦爛啊!他所制定的典章制度。)“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篇》)(它的人文精神是多麼盛美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

在給予子張的儀表進行點贊之後,曾子對于這位師弟也給予了必要的提醒,說他是“難與并為仁矣。”

“難與并為仁矣”的“難”字,是難以做到、不容易的意思。

“與”是“跟”的意思,它的後面省略了一個“之”。

“并”有四個義項:①合在一起,如并攏、合并、兼并;②一齊,平排着:如并駕齊驅、并重、并行;③用作連詞,表平列或進一層:并且。④用在否定詞前,加強否定的語氣,表不像預料的那樣:并不容易。“并”,這裡是一起的意思。

“為仁”也就是“行仁”,一起達到仁者境界的意思。

曾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難以跟子張一起達到“仁”的境界。

“仁”的境界是很難達到的。孔子說自己是“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論語·述而篇》)(若說到聖與仁,我怎麼敢當!不過是向聖與仁的方向努力實踐而不厭煩,教導别人而不倦怠,這些,或許我還可以做到。)孔門弟子中,也就是顔回“三月不違仁”,其他弟子“日月止焉而已矣”。

學習《論語》,我們知道,當時的社會是禮崩樂壞,盡管孔子“憂國憂民憂天下”,想推行仁義于天下,但諸侯王之間都忙着争地盤,争權奪利,誰還講什麼道德仁義啊?大家都不接受孔子的思想。孔子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還是“明知不可而為之”,孔子最讓人感動的就是他既有理想,又有為理想而奮鬥的堅韌意志。也許是跟着老師學習的時間長了,子張也有些理想主義化。比如,交友吧,他主張是“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篇》)(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衆人;能贊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這是君子交友的标準。一般人平常都能做到。子張拿君子交友的标準來教化子夏的門人,這些門人是顯然做不到“尊賢而容衆,嘉善而今不能”的。一般人做不到,這就不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實,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仁”,如果不“中庸”,就不符合“仁”的标準。

曾子覺得;子張有些時候,好為人師,這是在以後的修行中需要注重克服的缺點。因為儒家強調最多的是“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篇》)(古代的學者是為了修為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展示給别人看。)一個人追求極緻,追求完美,其實并不是“錯”,但如果用這樣的标準來要求别人,這就不符合孔子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顔淵篇》)(自己不想幹的事,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别人)的要求。這也就是有些“過”了。這裡的“過”不是過錯的意思,而是過了頭,做事情超過了界限、超越了标準。“過”和“不及”,都不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就不是“仁道。”

本章句《論語》,曾子說“堂堂乎張也”,說子張是一個傑出的人物,是一個追求極緻的人,用現代奧林匹克的精神來诠釋,那就是“更高,更快,更強。”但一個人過于理想化,總是以很高的标準行事,甚至要求别人,這是一般人不可能達到的。曾子“難與并為仁”這句話,子張是有些“過”了。這也是在勸勉子張,用《論語・顔淵篇》中的話“忠告而善道之”,希望自己的這位小師弟能在修行的路上“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不斷精進!

對于一些人理解為這章句《論語》,是曾子在貶低子張,我覺得不妥的。試想,如果要貶低子張的話,那麼前面“堂堂乎張也”就顯得沒有必要了。更何況曾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他做什麼事都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那還有什麼心思去閑談人家的是是非非呢?

我們學習《論語》知道,一個人的外表很重要,但最關鍵的還是内在的修為!子張“堂堂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儀表上下了不少的功夫,但内在的功夫似乎少了一些。一個人外表本來就不錯,再加上内在的修為,豈不是更好嗎?

曾子、子張的老師是孔子,他們又有共同的志向——弘揚老師的大道。他們之間既是朋,又是友,相互鼓勵,取長補短,不斷進取。儒家“廢寝忘食”的學風和“以友輔仁”的精神,真的令人感動!對于我們很多人,在修行的路上,有誰和你一路前行,且能給予你及時的鼓勵和“忠告”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