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17:10:24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1

點擊「箭頭所指處」可關注

sfzn8888

你要的書法知識都在這裡

等你來關注

《南宮縣學記》是我國晚清時期的書法大家張裕钊先生,于光緒12年(1886年)為重修南宮縣學而撰寫的記事碑文,是張裕钊創造的“南宮體”書法的代表作品,成為傳世名帖之一。據悉此碑已不存在,拓帖也極為少見。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2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3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4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5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6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7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8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9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10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11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12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13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14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15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16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17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18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19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20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21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22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23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24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25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26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27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28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29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30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31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32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33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34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35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36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37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38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39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40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41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42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43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44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45

散氏盤與顔真卿楷書的聯系(創始人張裕钊楷書南宮縣學記)46

張裕钊(1823-1894),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人,官至内閣中書。張氏生平以治文講學為事,研究訓政、專主音義、潛工古文,曾先後主講武昌經心書院、勺庭、保定等8所書院,是我國明清時桐城派古文八大家之一和傑出的學者。張氏又善書法,他從寫《張猛龍碑》入手,勤奮鑽研,不斷進取,成為清代一位有成就的著名書法家,張氏書法風格自成一體,獨樹一幟,對北碑書法藝術,是一個卓越的創造和發展,在國内外都有着較大的影響。

近代書法大師康有為曾高度評價張的書法。“廉卿書事古渾穆,點畫轉折,皆絕痕迹”,“審其落墨運筆,中鋒必折,處墨必連,轉必提頓,以方為圓,落必含蓄,以圓為方。”弟子遍及海内外,日本的宮島大八先生是張裕钊的海外著名弟子,曾創辦書院,傳播張氏書法,成為日本書法的一大流派。

值得一提的是,《南宮縣學記》帖不但書法一流,而且碑文也寫得極好。特别是在文中擊中時弊,痛斥科舉制度之弊端,尤其令人欽佩。碑文中寫道:“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之必出于學,然今之學者,則學為科舉之文而已,自明太祖以制藝取仕,曆數百年,而其弊已極。”

張裕钊的這種論點,在康梁維新變法之前,有如此之高見,又有如此之膽量,實在難能可貴,不愧為一代大家之風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