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注釋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注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00:03:50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注釋(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1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内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并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澤光書院 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注釋(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2

第11章 無之為用

【原文】

三十輻①,共一毂(gǔ)②,當其無,有車之用。埏(yàn)埴(zhì)以為器③,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④,當其無⑤,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注釋】

①輻:車輪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車的鋼絲。三十輻,是一個車輪直棍的數目。

②毂(gǔ):即車輪中心穿車軸的圓木.北方叫它“車頭”。

③埏(yàn)埴(zhì):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飲食用的器皿。埏,借為“抟”,即抟土:埴,陶土。

④牖(yǒu):窗戶。

⑤無:這一章三個“無”,均作“空虛”解。

【譯文】

三十根輻穿在車頭,中間必須留出空處,才能裝上車軸,使車輪有轉動的作用。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間.必須留出空處,器皿才能發揮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導讀】

人利用事物“有”的那部分,卻不知道這功用正是“無”造就的。有無相生相成,才構成了能為人類所利用的世間萬物。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注釋(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3

【解析】

本章的核心問題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即“無”和“有”的辯證關系。無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沒有無也就無所謂有,本章旨在闡明有和無的對立統一關系。我們是處在有的層面,所以,解決矛盾時要以無為本。但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無和有與第一章講的無和有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和範疇。

老子通過車子、陶器、房子這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指出這幾樣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體現它們自身價值的卻是無形的空間,也就是“無”。有和無的關系,就是“利”和“用”的關系。利是使用價值的前提條件,用是使用價值的決定性因素。所謂“有無相生”,是就利和用關系而言,利和用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無,有“實”就有“虛”,在時間上沒有先後,在主次上也沒有本末。老子把無作為主要對立面來考察,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沒有車輪、瓷器、房子這些有形物體的存在,中空的無在哪存在呢?又如何發揮作用呢?所以片面強調“無”的作用也是不合理的。但是,我們看待問題的時候,必須以無為本,以有為未,崇本而舉末。這是因為,我們是處在有的層面的,隻有守住其對立面的無,才能利于有。倘若以有為本,以有治有,就會加速有向“沒有”的方面轉化,這是不符合辯證法的。

老子對無和有的辯證關系的論述,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就治身而言,要想健康長壽,就不能隻是強調用有形的佳肴來厚待有形的身體,而根本在于關注無形之法身,隻要守住法身,健康長壽就會成為必然。人體就像房子,法身是房子的主人,隻要主人不去,房子就不會倒塌。

就治國而言,其根本在于神聖的法律,而不是有為的統治者;隻要具有了高度發達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國家自然就會保持持久的繁榮和穩定。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把虛無缥缈的無當成有,為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徒生煩惱、憂愁,比如有人幻想天上掉下了金元寶,原本一貧如洗的人,卻存為如何利用這筆巨額意外之财而躺在床上苦思冥想。當别人都去辛苦打拼拼的時候,他卻躺在床上,沉浸在自己美麗的幻想裡,但日子一天天溜走之後,他依然躺在床上做着美夢,直到最後他餓成皮包骨,在臨死之前還在幻想山珍海味正在桌上。

在現實生活中,究竟該怎樣正确對待有和無呢?隻有始終保持虛無的态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亂用,這樣才能達到“以無為有”的境界。因為有和無是互相轉化的,我們擁有的東西也會瞬間化為烏有,隻有保持虛無的心态和境界對待自己擁有的東西,才能真正地擁有它們。所以,我們是處在有的層面的,解決矛盾時要以無為本。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注釋(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4

王弼《道德經注》

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統衆也。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為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

毂之所以能夠固定三十根輻條,是因為它上面有空無的部分能夠用來插輪軸和輻條。因為它能夠低調被動地接受外物,所以能夠自己統禦那麼多根輻條。木頭、粘土和牆壁之所以能夠制成車毂、容器和門窗,都是因為在其上開辟了空洞的部分而産生了用途。切實存在的事物要借助無才能發揮它們的價值和作用。

蘇轍《老子解》

竭智盡物以為器,而器之用常在無有。非有,則無無以緻其用;非無,則有無以施其利。是以聖人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知兩者之為一而不可分,則至矣。

用盡智力和物力來制成器物,而器物發揮作用常常靠它空洞不實的部分。沒有實際存在的物質部分就無法使用,沒有空洞不實的部分就沒法施展器物的功能。所以聖人常常從無概念、無稱謂、無特征、不可辨的、無目的、無局限的宏觀角度,來觀察世界和萬物的奧妙;常常從有概念、有稱謂、有特征、可區分、有目的、受局限的微觀角度,來觀察某一特定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邊際,即萬物的複雜差異和千變萬化。人知道有與無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就完滿極緻了。

【經典解讀】

在本章老子舉了三個十分生動的例子,車毂、埏埴與鑿室,形象地說明了無的作用。古代大木車的車毂,中間是空的,三十根輻條連在這裡,正是因為它的空,才有了它作為中心支點的作用,使車子能夠遠行千裡,擔當重物,旋轉不休。這種車輪的形象極具啟發力,中間空無的原點,向四方延伸,等距離地聯結着真正接觸土地的輪圈。它虛實結合,而不偏不倚,它沒有固定的傾向,卻能運轉不休,永無止境。透過它,可以看到一種可用于修身治世的道:中心無物,通過自然的法則操縱萬物,無偏無倚,合和衆力。

埏填而成的器皿,其間空空如也,而人們利用的正是這種無。隻有心中放空,才能裝載萬物。我們常常用倒掉杯中水,來說明這一道理。清除心中雜念能專注于正事,消除心中偏見,才能容得别人,忘記過去的不快記憶,才能迎接新的生活。空,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老子反複講述有與無的關系,就是為了讓人們明白“有無相生”、“有之以為利,無知以為用”的道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隻往意實有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被眼前能看到的真相所迷糊,而忽略了真正事實。真正的智者并非隻注重所謂的“實在的”東西,他們知道在那些實在的東西背後有很多真正重要,卻未能顯示出來的事物。

當然,在重視“無”的時候,也不能忽略“有”的承載性。馮友蘭先生就曾說:“老子所說的‘道’,是‘有’與‘無’的統一,因此它雖然是以‘無’為主,但是也不輕視‘有’,它實在也很重視‘有',不過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認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無’的辯證的統一,這是對的;但是認為‘無’是主要對立面,這就錯了。畢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本來沒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沒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沒有了。”

王安石在其撰寫的《老子注》中也寫過一篇文章,他認為老子的觀點過于片面,毂雖以其“無”為車之用,但毂輻本身就是“有”,隻要工匠将其做出來,組裝起來,中間的空洞就自然出現了,也就是有了“無”的作用。

老子強調有無共重還是無更加重要,見仁見智,說法不一。但在現實生活中的确需要有無并重。對于自身修養來說既不能太過功利化,也不能成為一個空想家,立足于實際地生活在理想之中才是最好的處世方式;對于外部事物來說,要同時認識到它“有”的一面和“無”的一面,有時候正如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哲理引申】

《莊子,逍遙遊》中記載了惠子和莊子的兩段對話,其中闡釋了莊子對有用無用的看法,與老子在本章中的觀點一脈相承。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大葫蘆種子,我将其培植起來後,結出的果實就有五石容積。用它去盛水漿,它的堅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壓力。把它剖開做瓢也太大了,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放得下。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我因為它沒有什麼用處而砸爛了它。”莊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宋國有一善于調制不皲手藥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有個旅客聽說了這件事,願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裡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遊客尋到藥方,來遊說吳王。正巧越國發難,吳王派他統率部隊,冬氏跟越軍在水上交戰,大敗越軍,吳王劃割土地封賞他。能使手不皲裂,藥方是同樣的,有的人用它來獲得封賞,有的人卻隻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積的大葫蘆,怎麼不考慮用它來制成腰舟,而浮遊于江湖之上,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看來先生你還是心竅不通啊!”

惠子又對莊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幹扭曲充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适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現今你的言談,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它的。”莊子說:“先生你沒看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覓食或遊樂的小動物。一會兒東,一會兒西,跳來跳去,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上下蹿越,不曾想到落入獵人設下的機關,死于獵網之中。再有那斄牛,龐大的身體就像天邊的雲;它的本事可大了,不過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這麼大一棵樹,卻擔憂它沒有什麼用處,怎麼不把它栽種在什麼也沒有生長的地方,栽種在無邊無際的曠野裡,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樹旁,優遊自在地躺卧于樹下。大樹不會遭到刀斧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雖然沒有派上什麼用場,可是哪裡又會有什麼困苦呢?”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無所作為,整日飲酒厮混,連他的父親都認為他是個無賴。可後來,正是他攻入威陽,滅暴秦,興大漢,奠定四百年江山。姜子牙、郦食其、朱買臣等都是老年得志,年輕時“不務實事”,被身邊的人輕視、瞧不起;韓信未得志之時,受市井流氓侮辱,不得不接受漂母的接濟,從軍以後也長期不得志;管仲年輕時經商屢屢失敗,當兵又不斷打敗仗,除了鮑叔牙沒人相信他是個人才,然而這些人最後都建立了一番極其輝煌的功業,最終青史留名。

提起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人們立刻會想到愛因斯坦。如今人們認為作為現代物王理學創始人和奠基人的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一,然而在求學的年代,他卻是老師眼中最笨的學生,被校長認為“幹什麼都不會有作為”。愛因斯坦三歲才開始咿呀學語,而且說起話來還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的。父母一度擔心他的智商是否會不及常人,直到十歲時,才把他送去上學。在學校裡,愛因斯坦因為學習慢,反應遲鈍,飽受老師和同學的嘲笑,大家都稱他為“笨家夥”。有的老師甚至指着他的鼻子罵:“這鬼東西真笨,什麼課程也跟不上!”

然而這樣一個人卻最終成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被視為最聰明的人。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小能,每一個人在生命的長河中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你覺得自己笨,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發現自己的長處。如果,你覺得别人笨,那是你自己還不夠了解别人。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注釋(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5

歡迎關注@澤光書院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注釋(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