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号的細長管身彎曲呈渦輪狀,層層疊疊的結構隻看一眼就讓人覺得它的複雜和難度。它也确實是銅管組樂器中演奏難度非常高的一種。
01,演變進化史
圓号比小号還要古老,它源于早期狩獵時使用的、動物犄角制成的“獵角”。
17世紀初出現的“自然圓号”是現代圓号的雛型。這種盤式圓形的狩獵号角在當時的宗教、王室、軍隊活動中頻繁使用,其後也被運用到了樂隊演奏當中。
自然圓号沒有活塞裝置
需要替換不同的“附管”改變基本音高
18世紀,為了達到更豐富聲音效果,演奏家和樂器制造商們對圓号的彎管、導管以及吹奏技術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直至19世紀,活塞式銅管樂器被發明并運用到了圓号上,才有了我們今天常見的現代圓号。
02,彎曲複雜的結構
部分圓号的喇叭口是可拆分的
圓号的管身細而長,彎曲構成圓形的軀幹,尾部則擴大成漏鬥狀的喇叭口。
圓号的喇叭口很大,演奏者演奏時可以輕易地将右手插入,一來起到固定的作用,再者能夠調節細微的音高起伏,這也是圓号獨特的演奏技術之一。部分圓号的喇叭口可以拆分,方便攜帶。
管身彎曲折疊成圓盤
是不是和一盤意大利面有些神似呢
圓号的管身将近4米,彎曲折疊為圓盤。機械部分的轉閥式活塞,按下後能夠使活塞回轉接通旁路管以達到延長管身的作用。現在使用較多的是雙調圓号(也叫雙排圓号),它擁有内外兩套的旁路管,兩者長短不同,分别對應降B調和F調,演奏時可以按壓按鍵切換。
與複雜結構相對應的,是圓号高難度的吹奏方式。高音、低音的吹奏方法差異大,需要很多的訓練才能掌握;細長彎曲的管身則對吹奏時的氣息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圓号成為唯一需要左手按鍵的銅管樂器, 右手需要插入喇叭口做靈活調整; 較小的漏鬥型号嘴也加大了控制嘴型松緊的難度。
03,銅管與木管間的橋梁
之前我們說雙調圓号可以在降B調和F調間切換,而圓号的這兩種調性具有不同的聲音特質。降B調具有銅管的音質,較為明亮、有力,适合進行曲;F調則有木管的屬性,溫柔渾厚,相當适合于抒情的樂句。因此,它的音色很好地成為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之間的紐帶,也成為了室内樂木管五重奏中唯一的銅管樂器。
此外,圓号還有幾種常用的特殊音色,它們是随着演奏手法的不同而産生的。例如圓号可以發出類似狼嚎一般的聲音,因此也有人戲稱為“狼号”。在普羅高菲夫的音樂劇《彼得與狼》當中,就是以三支圓号來代表狼的。
圓号,也常被稱為法國号,但并不是因為圓号誕生于法國。其實圓号起源于英國,但最先是由法國音樂家将其運用在歌劇當中,因而得名“法國号”。
圓号細膩、柔和的音色使它能很好地融入管弦樂隊,将銅管和木管樂器的聲音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它有極其豐富的 表現力,但也有很高的演奏難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