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猶記兒時放“天燈”
上個世紀七十年中期,在農村老家讀書時,逢年過節尤其是春節、元宵節,農村老家有放“天燈”祈福許願的習俗。
“天燈”也稱孔明燈、許願燈、祈天燈、祈福燈、平安燈等等。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被公認為熱氣球的始祖。
那時,農村老家的生活條件比較差,農業生産效率低,基本上沒有什麼經濟來源,所以農村錢比較實,集市上售賣的天燈比較“昂貴”,村民們舍不得花錢買,就自己動手用白紙、鐵絲、漿糊等制作“天燈”。
首先,準備好大白紙、細鐵絲、漿糊、剪刀、竹條等材料。制作“天燈”最關鍵就是燈罩底部的竹圈,過重了不行,太輕了也不行。過重了,天燈飛不上天;太輕了,天燈升空後,在空中不斷翻筋鬥,甚至一頭栽下來。一般天燈不能做的太大,天燈做的太大了不好掌控。燈壁需要整張紙,最好不能有接頭,以免接頭粘接不好“漏風”,天燈在空中不穩。
另外,在天燈的制作過程中,燈芯也非常重要,人們就地取材,一般采用家鄉盛産的粗棉花繩,燃料采用煤油、柴油和酒精。之後,将三張大白紙上下對齊疊放,豎着将寬度對折,在兩邊分别用筆勾畫出弧形,将邊角料剪下後,用漿糊将裁剪好的紙粘成一個錐形狀,把細鐵絲彎成一個圓形,中間用鐵絲固定成十字,并預留出放燈芯的位置,在做好錐形的底部周邊塗上漿糊,将圓形細鐵絲固定住,放好燈芯,就“大功告成”了。
燃放天燈時,先把紙撐開,再點燃燈芯,燃料燃燒使周圍空氣溫度升高,密度減小上升,從而排出天燈中的空氣,使自身重力變小,空氣對它的浮力把它托了起來,冉冉地升起飛向蒼穹,遠遠望去,溫情浪漫,甚是奪目。
節日的夜晚,人們在“天燈”上寫下自己的心願,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庭幸福、愛情甜蜜、事業有成……。用放飛“天燈”的方式,以祈求心願能實現。
不過,村民自己動手制作的“天燈”雖然便宜省錢,但是,由于技術技巧有限,制作的天燈大小不一,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制作的天燈美觀漂亮能迅速飛向高空,有的制作的天燈沒有升空幾米就一頭栽下來,還有的村民制作的天燈由于質量不過關,根本就“飛”不起來……
那時燃放“天燈”,人們在娛樂祈福的同時,也經常會發生一些“意外”,有的天燈不是挂樹上,就是落到村民的房頂上,有的甚至掉在村民的柴草垛上,引發火災……
現在,随着經濟不斷快速發展和放“天燈”引發的山林、液化氣站、加油站、交通等意外事故安全隐患越來越多,我國各地陸續出台了禁止燃放“天燈”的有關法規和規定,節假日燃放“天燈”的越來越少,逐漸消失,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難再看到燃放“天燈”的景象了。
小時候,農村老家逢年過節燃放“天燈”,為節日增添了不少的樂趣,成了抹不去的童年美好記憶。
壹點号 壹粉春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