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農業的概念起源于我國傳統的農耕文化,春秋時期,我國先民就懂得了“養地”、“物理除蟲”、“人工除草”等一系列生态耕作方式,這是最原始的生态農業。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意識到過度工業化導緻的生态環境破壞嚴重威脅人類生存,于是開始關注生态,按照生态學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研究農業生産,最終實現經濟、生态、社會三大效益協調發展的高效農業,造福人類。我國也同步開展了生态農業研究,這是基層林業根據九十年代初期參加某次培訓時學習筆記整理的内容,現在讀起來還有所啟發,别有一番感慨,不信,您讀一讀。】
生态農業是根據生态學原理建立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産方式。它的基本點就是最大限度地固定太陽能,充分利用光合作用産物,及人畜的糞便和各種生産消費過程中産生的廢棄物,讓它們進行“能”與“物”循環,靠農業系統内部循環來形成生态平衡,以利于農業生産的增長,達到高産、穩産、高效益。
一、生态農業的特點1.生态農業着眼于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化率
一切農産品的能源都來自太陽能,一切農産品的構成物質都來源于農作物的無機環境。因此,追求生态農業的更高經濟效益,就是要重視太陽能和自然界各種無機生态因子要素的充分利用,這是形成農業生态經濟效益的物質基礎。為了提高生态農業的經濟效益,從事生态農業生産,應抓好以下兩方面工作:
(1).提高農業的植物生産效率
擴大綠色植物對太陽能和自然界各種生态環境物質的農業利用規模,其中既包括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擴大各種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也包括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間作、套種等方式,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質和空間,以便把更多的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把更多的無機物變為有機物,擴大農産品産量。這種擴大對太陽能和自然界物質的直接利用,是生态農業的外延方面,是“開源”的方面。
(2).提高農業有機物質的利用效率。
加強綠色植物所吸收的太陽能和自然界各種物質的轉化利用程度,其途徑是利用生态系統的“消費者”與“生産者”之間的食物相依關系,延長生态系統的“食物”鍊條,擴大現有生物能的轉化和再轉化的利用次數,通過對自然界能量和物質的多次重複利用和循環利用,使有限的光合産物在農業生産上發揮最大的作用,為人創造出更多的農副産品。
2..生态農業重視生态系統的總體功能。
生态系統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特點,組成生态系統的各個部分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因此,追求生态農業更高的效益,要把農業生産看作一個生态系統的整體,重視合理安排農業生産的結構與布局。例如:根據生态系統食物鍊的原理,在農業生産中安排各種“投入産出鍊”和農副産品的各種“加工鍊”,加強生态系統的能量和物質轉化,促進再次和多次分層利用,從而提高生物能和生物有機物的利用率,在經濟效益和生态效益統一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産的經濟效益。
二、生态農業的優越性
1.生态農業不僅包括種植業和養殖業,還包括農商産品加工業、商業、運輸和服務業。各地要根據現有資源,實行農畜産品循環利用,還要不斷開發新産品,增加産品産量,使農村經濟日益繁榮,共同富裕。
2.生态農業的生物再循環系統,可以将有機廢物轉化為有機物和能源。
3.生态農業向縱深發展,可以把解放出來的剩餘勞動力轉移到以有機廢物為原料複合生産部門和其它産業中去,拓寬農村勞動就業門路。
4.生态農業對有機廢物實行多層次利用,使生物産品實現無廢物,消除污染。
【現代生态農業理念強調了“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突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多樣性、高效性、持續性”,将農、林、牧、副、漁有機結合,并與農村一産、二産、三産相融合,使它們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從而實現經濟、生态、社會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環,深度拓展農業綜合發展空間,在保護生态環境的同時,最終實現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