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曆史文化造就了許多數不清的傳統民俗,像是精緻的剪紙,洪亮的民歌、好聽的戲曲和好看的秧歌等等,一直從我們中國古代流傳至今,可謂是源遠流長。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盤點一下山西好玩又有趣的十大民俗,看看你都知道哪幾個?
剪紙
“镂金作勝傳荊,翦彩為人起晉風。”山西民間剪紙是一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它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随窗而異,小的寸許,精緻靈巧,雅趣橫生。
剪紙在民間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生活習俗是促進剪紙發展的社會因素,同時又形成了豐富的剪紙内容和不同的剪紙樣式。
民間社火社火,作為最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着數千年的曆史,它來源于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産物,是古時候人們用來祭祀拜神進行的宗教活動。"社"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能驅邪避難。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山西民間社火是中國傳統大年—春節期間的民間自演自娛活動,其由來已久、源自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 土地神;火為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由此民間産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并且年年歲歲流傳至今。
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起源于堯舜時期,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演奏者情态激奮,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懷抱金瓜,十八般武藝引人入勝,表演起來鼓聲如雷、粗犷豪放;钹音清脆、蕩氣回腸;鑼鳴镗镗、排山倒海,融音樂、舞蹈、技藝于一體,富有民族特色,體現民族精神,有着“天下第一鼓”的美稱。
民歌
山西民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以歌唱曆史人物或曆史傳說故事為主。相傳于堯天舜日之時就有傳錄的,如《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詩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風》、《唐風》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民歌。
戲曲
“山鄉廟會流水闆整日不息,村鎮戲場梆子腔至晚猶敲”。這副來自晉西的舊戲台楹聯,可以說集中反映了山西人民對戲劇的強烈愛好。這種愛好,源遠流長,已經形成一種代代相因的傳統風尚了。
早在北宋年間,當北宋王朝的國都汴京的演出場所還被稱作“勾欄”、“瓦舍”、“樂棚”的時候,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磚木建築、被稱作“舞亭”、“舞樓”、“樂樓”的正式戲台了。宋 、金 、元、明、清以來,山西戲台屢有所建,雖然年深月久,幾經滄桑,現今古戲台仍在百座以上。特别是明代中葉以後,山西地方民間戲曲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民間唱戲之風日盛。
山西戲曲,山西省的地方戲曲藝術曆史悠久、種類繁多,在中國戲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是山西地方戲曲的四大支柱,成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異枝,一脈相承,為梆子腔的正宗。積澱并代表着地方戲曲藝術的曆史文化價值,同時也反映出流傳區域的地方民風民俗。
炕圍畫
炕圍畫又稱牆圍畫,牆圍。是一種中國民間常見的室内裝飾畫。在中國北方較流行。作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強的造型藝術形式稍後又以顔料做底,色彩畫花,桐油塗罩。既鮮豔亮豁,又堅固耐久。日常髒污了,以濕布揩擦,則又光亮如新。因此,炕圍畫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了。晉東南地區、呂梁地區、晉中地區、忻州地區、雁北地區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縣的炕圍畫最為著名。
刺繡山西民間刺繡曆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内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山西民間刺繡,有着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圖案純樸、色彩豔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多樣、繡工精緻,名揚海内外。
源遠流長的山西民間刺繡,在其後的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中,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工藝技巧也日臻完美。唐人胡令能以七絕詩詠頌當時民間刺繡水平:“日暮堂前花蕊嬌,争拈小筆上床描。繡成安向春園裡,引得靈莺下柳條。”
山西民間刺繡無論晉南還是晉北,山區或是平原,都因其古老文化和地理條件的影響,顯得率真、淳樸、熱烈、犷野。尤其作為服飾刺繡,是與人的性格相協調、相适應而存在的,因此它既是一種造型藝術,又是一種環境藝術;既是一種燦爛的民間文化,又是豐富多彩,真真切切的民俗生活。
平陽木版年畫
平陽木版年畫是一種民間美術樣式,它始于宋金,盛于元代,至明清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平陽木版年畫包括中堂畫、門畫、影壁畫、門頭畫、窗花、條屏畫、竈龛畫、桌裙等多個門類,其題材以傳統内容為主,畫面主題突出,形象誇張生動,色彩明快豔麗,顯現出較強的裝飾性,給人以豪放灑脫的印象。
面塑
山西民間面塑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以造型藝術的身份出現是近幾年的事,過去它隻是一種被裝飾過的食品,故從曆史上講既無作品記載也無珍品傳世,實在是一大憾事。面塑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澱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當今面塑稱之為藝術,并且以它絕美的身姿備受世人青睐,這正是因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積澱和創作者絕無的功利思想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為一種出于俗而脫于俗的樸素文化。
祁太秧歌祁太秧歌是晉中盆地,以祁縣、太谷為軸心,輻射周邊10餘縣的鄉土小戲,是民間自編自演的小曲、雜說、歌舞、戲曲的綜合體藝術。它以農村生活故事、民間習俗、傳聞轶事等為題材,以優美的曲調和表演形式,真實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它是我省戲曲花籃中一支絢麗多彩的奇範。
民俗文化,不僅僅是曆史文化發展的縮影,更是各種民俗符号代代相傳,最終凝結而成的獨特的“集體記憶”。傳承民俗文化,留住那些關于鄉愁的記憶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