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明如何正确的上墳祭祖

清明如何正确的上墳祭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3 13:12:52

農村俗語“清明上墳禁忌多,祭掃之後三不做”,應該說,這種說法隻是一些地方的說法,且不同的地方,說法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祭掃之後不讓做的事可能不隻三件,有的地方祭掃之後不讓做的事可能一件也沒有。

清明如何正确的上墳祭祖(清明上墳禁忌多)1

本文就我老家所在的地,與周邊地區的一些地方的清明掃墓祭祖習俗進行對比,就可以知道,這裡為什麼說:“十裡不同風,五裡改規矩”了。

清明節快到了,我們這裡的一些農村,有的地方從這個星期開始,已經上墳掃墓了。他們要趕在清明節之前完結。真正的清明節,他們的傳統習俗,倒不能上墳掃墓了。

我的老家所在的小區域沒有清明節前必須完成掃墓祭祖這種規矩。我老家清明掃墓祭祖,講究“三月清明挂在前,二月清明挂在後“,即清明節在農曆三月時,一般來說要在清明節前,完成掃墓祭祖,而清明節在二月,則掃墓祭祖,一般要放在清明節以後的十來天。今年是二月清明,就是說,即便過了清明節,還有十來天的時間可以掃墓祭祖。

我老家清明掃墓祭祖同時還講究“前三後四”。也就是說,清明節的前三天(清時節前一天為寒食節,一般來說不能上墳掃墓除),及後四天是挂青最好的時間。

這些說法,就給農村人們清明掃墓祭祖,比較靈活的時間,可以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進行安排。讓人感到非常榮幸的是,我們老家清明掃墓祭祖正好與國家法定假期相吻合。就不像我家鄉周邊的一些地方,必須在清明節前完成清明掃墓祭祖,回家掃墓祭祖,不能在清明假期,不得不另行向單位請假,實在有點不太方便。

至于有的地方風俗習慣,清明節掃墓祭祖時,有很多禁忌,這是客觀存在的地方民俗。我倒覺得我老家的清明節掃墓祭祖,與其他祭祀節日相比而言,算是禁忌的節日最少的祭祀節。可以說是一種比較開放型的祭祖方式。地方禁忌習俗不多,人們在清明掃墓祭祖時,除了體力上比較勞累外(要給老祖墳砍青,是體力活),精神上都比較輕松愉快。

清明如何正确的上墳祭祖(清明上墳禁忌多)2

比如,我們周邊一些的地方清明上墳時,按當地的傳統習俗,男男女女不能穿鮮豔奪目的衣服,要穿素服,以示對祖先的尊敬。我們老家則沒有這樣的說法,随便你穿什麼衣服都可以。家族挂青掃墓(稱之為挂公青,家庭掃墓稱之為挂私青)時,還要專請一對童男童女,穿着平時演戲的戲裝,後面跟着三四個人也同樣穿戲裝,一路敲鑼打鼓 ,後面的擎着各式的彩旗,可以有說有笑地走向墳山,是一種比較歡快的場景。家族挂公青如此,自家挂私青就更加自由和輕松。在掃墓祭祖那天的時間上,也沒有上午、下午、傍晚的時間限制。

再比如,有的地方掃墓回家後,忌諱到别人家去串門。我的老家正好相反,掃墓回家後可以相互串串門,坐下來閑聊一會兒。主要形成原因可能與老家是很多地方(外地或外省)同族人的祖籍地有關。他們回祖籍祭祖掃墓後,到老家到處走走看看,包括看看老家人的生活情況,這就不免要深入到老家的住戶看一看,走一走,這就是串門,其實也在外遷的人們的一種尋根。像這種情況,你難道攔住這些人家不準進門不成?這可不是老家人的待客之道。當地人對遷居外面回原籍掃墓的人,每進一家門,都要熱情接待。如此一來,這裡也就沒有了祭祖掃墓回家後,忌諱串門的說法。

清明祭祖掃墓,一是緬懷祖先,知道自己的生命的源頭,二是增強宗親之間的相互交往和了解,加深族人之間的感情。

清明如何正确的上墳祭祖(清明上墳禁忌多)3

我們周邊還有一些地方,清明祭祖掃墓時,不管是嫁進來的女人,還是外嫁女不能到墳頭上去,那天隻能呆在家裡給上墳的人準備飯菜,或者酒席。我老家則允許嫁進門的女人到墳頭上去祭祖掃墓,她們往往是在墳頭上做事的主要勞動力。按我們老家的說法,嫁進來的女人就是以後子孫後代的“祖婆”,她們有這個權力到祖墳上去。但我們老家也有一種陋俗,外嫁的女兒,如果有兄弟,是不允許回娘家祭祖掃墓的。不過,現在農村家庭的兒女都比較少,這種所謂的“規矩”已經不起作用了,很多外嫁的女兒也開始回娘家祭祖掃墓。

還有的人說,清明節祭掃回家後必須換衣服。其實,這根本不是什麼禁忌。清明掃墓是一件很累人的活,尤其是那些老祖墳比較多的人,砍掉墳頭上的柴草,已是汗流浃背,柴草的毛刺沾滿全身,讓人身上癢得特别難受。試想,不換衣服和洗澡能做到嗎?

還有的地方,祭祖掃墓後,祭品不能在墳頭上吃。這種禁忌在我老家也不存在。老家祭祀後,在墳頭将熟食祭品分給參加祭祖的人吃,可以當場吃掉,也可以帶回家。其說法是,吃了祭祖後的祭品,可以讓參加祭祖之人身體健康,會得到祖先的蔭庇。這倒有點古代祭祖的遺風,春秋戰國時期,每次祭祖後,要将祭品分給族人。還有一些人掃墓祭祖時,因離家太遠了,午餐在墳頭上煮來吃,叫吃“挂青飯”。回家後再做一頓豐盛的晚餐,也叫“挂青飯”,可邀請外人來吃。

事實上,各種做法,隻是地方風俗的差異而已。也許,有人說,那種嘻嘻哈哈地挂青,穿鮮豔衣服,是對先祖的不敬。其實,老家也有人笑過周邊一些地方辦喪事的場景。那些地方辦喪事時,又是唱大戲,又是嘻嘻哈哈的大笑,把喪事當成喜事來辦,沒有一點失去親人感到悲傷的表情。他們認為,那樣做才是對先人的不敬。為此,兩個風俗不同的地方人,相互交往中,還有過激烈的争論,最後也沒争出一個結果,誰也改變不了這種地方習俗。

清明如何正确的上墳祭祖(清明上墳禁忌多)4

這就是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不同地方的人對喪事和上墳有不同的認知,形成不同的風俗。

你說哪個地方的風俗是對的,哪個地方的風俗是錯的,誰也說不清楚,誰也争論不出一個結果來。隻能說,各地有各地的習俗,我們要相互尊重地域性的風俗。古人早就有“入境問俗”之說。《禮記·曲禮上》說:

“入竟(同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這句話也就是說,進入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先要問清楚那裡的地方習俗,以便能夠很快地适應當地的情況,給人做事、與人說話,到别人家做客等,免得出現尴尬的情況,甚至出現因犯忌而被人驅逐等不愉快的事。

在我國古代四大祭祖節(後人稱為鬼節)中,禁忌最多的就是中元節和寒衣節,主要原因大部分是在家中祭祀,有些地方也上墳,如此的氣氛自然就要求莊嚴肅穆,各種禁忌也就多些。

古代最早的時候,上墳掃墓是在寒食節,清明節主要是遊樂的節日,也就是到野外踏青,玩一些遊戲。即便是寒食節,古人除了禁煙火外,也沒有那麼多的禁忌,人們除了上墳外,還有郊遊、鬥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鈎(即現在的拔河)等遊戲活動。後來,寒食節與清明節合在一起過,随着民俗的變化,清明節倒成了上墳祭祖節,而一些地方的寒食節卻不能上墳掃墓了,清明節已完全取代了寒食節。

清明如何正确的上墳祭祖(清明上墳禁忌多)5

今天一些曆史學家也有說是三節合一的說法,即上巳節、寒食節和清明節三個節日内容相似的節日,被後人合在一起。古代這三個節日都帶有郊遊、娛樂性質,屬于古代的“野祭”,也就是在山野祭祀,也就沒有了家中,或祖廟中的那種莊嚴肅穆,也沒有那麼多的禁忌。也就因為如此,上巳節和寒食節自宋代以後,就逐漸在民間消失了。今天我們能夠了解到這兩個節日的内容,都是在曆史文獻資料上看到的。

我老家掃墓祭祖,說完全沒有禁忌,那也是不可能的,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是不要做一件事:

那就是上墳燒紙錢後不能提前離開。在燒紙的時候,參加祭祖的人必須要把所燒的紙錢圍起來,要等紙全部化完後,變成灰燼了才可以離開。按迷信的說法,主要是怕所化的紙錢讓别人家的祖先或者孤魂野鬼搶走。其實這裡面的真實原因,是人們防範山火的一種有效措施。隻要有人在現場,且确認所燒的紙無火星後才走,可以大大降低火災發生概率。

現在提倡清明節文明祭掃,盡量不要燒紙錢,這種提倡是很正确的。如果因在墳頭燒紙錢引發山火,會給自己造成不良後果,那就是要承擔法律責任,包括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清明節還是文明祭掃的好,可降低自身的責任風險。

古代人的祭祖掃墓的民俗内容一直傳承不變,但民俗事象不斷發生變化。比如說,寒食節上墳祭祖,當時是禁煙火的,就是任何地方,包括家裡和山野,都不能見到煙火,連吃的東西都是冷食,這與現在清明祭祖掃墓的情形不一樣。隻是後來社會發展了,我國的祖先發明了紙,也發明了鞭炮,寒食節的内容移到了清明節,才有了後人掃墓祭祖時點香焟和燒紙錢、放鞭炮的習俗。也就是說,我國古代掃墓祭祖,在曆史上曾經有過一段時期,上墳祭掃是禁止見到任何煙火的。

清明如何正确的上墳祭祖(清明上墳禁忌多)6

現在的清明掃墓祭祖,我們可以同樣在保持民俗内容不變的情況下,可以讓一些傳民俗事象(即民俗外表形式)發生一些變化,可以用一些文明的辦法來取代一些陋習。古代人能随着社會的發展而讓民俗發生改變,我們現在的人,同樣可以随着社會的發展,在傳承傳統文化内容的基礎上,可以在外表形式上有所改變。這也是現在社會提倡文明祭掃的原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