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性格論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提出的觀點
衆所周知,人的血型是人們對血液分類的一種方法,普通人對于血型的了解,一般都局限于隻有相同的血型才能互相輸血,而有些人則認為血型決定性格、血型決定壽命,并對此深信不疑!那麼,血型真的決定人的性格與壽命嗎?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血型”的秘密。
血型性格論的前世今生
人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為血型和性格是有關系的呢?經過小編的多方考證,是從20世紀初期開始!當時的國際大環境中流行一種“用科學強化偏見”的戰略,比如在當時的德國,希特勒使用“日爾曼血統論”來激化民族矛盾,并鼓吹德國人是古代雅利安人的後代,身體裡流着與世界其他人種不同的血液。
古川竹二公
1927年,日本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古川竹二公開發表了一篇名為《基于血型的氣質研究》(The Study of Temperament Through Blood Type)的論文,這篇論文首次将“血型與性格”聯系在一起,該論文一經出版,便迅速地在日本傳播開來,而且得到了日本民衆的廣泛支持,盡管這篇論文中并沒有什麼能令人信服的證據,但它“聽起來卻很科學”!甚至連當時的日本軍國政府都以此為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希望通過找出最适合士兵的血型和最适合不同血型的戰術分組來提高部隊的戰鬥力,但是這項研究的結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後來這項計劃也就擱淺了。
在中國寶島台灣被日本侵占期間,台灣人民奮起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血型性格論”創始人古川竹二還進行了一項臭名昭著的研究,古川竹二通過對台灣原住民血型分布的調查,發現在反抗日本人統治的台灣人中有41%的人血型是O型,而順從殖民統治的愛努人隻有24%的人血型是O型,為了消滅台灣人民的抵抗意識,古川竹二建議日本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減少台灣人族群中O型血的數量。
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古川竹二的“血型性格理論”因為長期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逐步淡出了曆史舞台。
圖為:能見正比古
直到1971年,“血型性格理論”開始死灰複燃,起因是一名叫做能見正比古的廣播員,這位廣播員并沒有任何醫學知識基礎,但是卻是古川竹二的忠實信徒,他出版了一系列關于“血型性格論”的書籍,這些書中寫的内容并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而且書中的結論也是含糊其辭,這些書雖然受到日本學界的猛烈批評,但依舊沒有影響這些書成為暢銷書,并因此在亞洲甚至全世界又掀起了一輪關于“血型性格論”的流行熱潮,一直延續至今!
自“血型性格論”問世以來,無數的研究者為之着迷,并且不斷有研究者對此觀點進行研究和論證,但是從該學說提出至今,雖然已有近百年的時間,卻并沒有發現任何直接證據證明血型與性格有關。人的性格受遺傳、家庭、社會環境、生活經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性格是由血型決定的這一理論,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人的血型會發生改變嗎?
一般來講,人的血型在一生中都是保持不變的,隻有在極特殊的情況下人的血型才會發生改變,比如惡性腫瘤或自身免疫病引起的抗體增加或抑制、骨髓移植。
血型是否與人壽命的長短有關?
人的壽命長短與性格一樣,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生活習慣、飲食、情緒、環境和基因等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人的生活習慣是影響人類壽命長短的關鍵性因素(約占整體的60%),而非血型!
本文系鄭州市首屆少兒科普征文大賽投稿入選作品
作者:蔣楊楊
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