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數學英才”可以訂閱哦!
無窮的直覺
人們無法設想整數列的盡頭,隻好試圖宣稱“數列是無窮的”。 數列似乎是無窮的,但這是一種潛無窮。我們能描述得更精确一些嗎?能否說出所有整數的數量,并計算它們?聖奧古斯丁認為,上帝且隻有上帝才能做到:“神的智慧能夠處理所有的無窮,不用心算就可以清點無數的生命。”繼他之後經過了漫長的時期,人們“實現”了 這種潛無窮:19 世紀,康托爾關于集合的理論和著作終于給無窮下了一個定義,或者說,定義了什麼是“基數無窮”。
這時出現了另一個類似問題,與之前的問題略有不同。對于無論哪個數字,似乎總可以給出一個更大的整數,但人們想找到一個“比所有整數都大的數”。如果這個說法是有意義的,這個數隻能是一個無窮數。這樣一種無窮可以稱為“序數無窮”,與上文提到的 “基數無窮”相對。
漫長的曆史将數學家們引向了“序數無窮大”與“基數無窮大”,但數學中的無窮還有其他表現形式。我們将在第 3 章講述無窮小和連續性的問題。在此之前,大家應當先認識到,一些有窮數字的運算需要借助無窮的概念,比如“無理數”問題,也就是不能表示成兩個整數之比的數。
無理數
在公元前 6 世紀,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古希臘數學家們都認為,所有物理或幾何的量都是一個整數或是整數的比值,稱為“有理數”。很快,他們意識到自己需要用到一些不同于有理數的數。 比如,我們可以用一個數與其自身相乘,得到它的平方;相反的運算可以得到平方根。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有理數是 2 的平方根;然而,邊長為 1 的正方形的對角線正是這個值,記作 √2。同樣,為了用栅欄圈起一塊 2 平方千米大的正方形場地,你要準确計算場地的周長,計算結果是 4√2 千米,這也是個無理數。一個直角邊為 1 米和 2 米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為√5 米,這也是個無理數。( √5-1)/2 的值被用來定義最美的人體比例。傳統上,這是分割一段長度的最完美的比例,其定義方法是:較長部分與全長的比值等于較短部分與較長部分的比值——同樣是個無理數。事實上,所有無理數與某一有理數進行加減乘除運算後得到的仍是無理數。
無理數的發現導緻了數學史上第一次危機。其實,在實際應用中,無理數和整數、有理數一樣必不可少。然而,無理數的定義、書寫表達與無窮的概念有關:沒有一個無理數能用有限的小數書寫。
要寫出一個無理數,需要将它的所有小數羅列出來。然而,這個數列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無窮性:如果數列是有窮的或是無限循環的, 就證明這個無理數可以被寫成兩個整數的比,那麼這就應當是一個有理數。無窮性的特點隻體現在小數的書寫中,但是它說明了一個事實:這些數字的确是一個無窮過程的結果。假設我們想确認兩個無理數是否相等, 那就必須将兩個無理數的小數一位一位地比較——這将是一個無止境的工作。對無理數的所有運算得到的結果都是無理數。無理數既是有窮的也是無窮的,這取決于我們的思考角度:從長度角度來說,線段是有窮的;但從構成線段的點的數量角度來說,線段又是無窮的。
盡管無理數的定義涉及無窮,今天,我們對 √2 這樣的數字仍可以随心所欲地進行運算。我們将這類數字定義為一列無窮的有理數極限,或者,如果我們願意的話,還能将其定義為一個擁有無窮小數的數。構造無理數的無窮性徹底被掩蓋,而對我們來說,這些數完全是有限的。
一些小數……
最簡單的數字是正整數,如 1、2、3……用 N 來表示正整數集合。對正整數進行減法(與加法相對)運算可以得到負整數 -1、-2、-3……同樣,除法(與乘法相對)運算可以得到分數或者有理數,用集合 Q 表示。所有有理數(也就是分數)可以寫成小數的形式。但是,這些小數要麼是有限的,比如 5/4 = 1.25, 要麼是無限循環的,比如 1/9 = 0.111111…是否可以設想一個無限但不循環的小數呢?答案是肯定的。它可以表示成分數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就是無理數。
超越數
在無理數中,還有一些數具有更複雜的特點——“超越數”,它們不能滿足任一個
的整系數代數方程。
π 就是這樣的數,它表示了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此外還有自然對數的底數 e = 2.71828…
萊布尼茨将微積分應用到解答物理學難題中,找到了超越曲線的解,也就是非代數方程的解。這些曲線就像超越數一樣是無窮的, 萊布尼茨說:“超越量的來源就是無窮。”從對超越曲線和無窮的研究來看,這些曲線作為某些物理計算的解,恰恰印證了一句話:“無窮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的确,數學中到處都有無窮的影子。否認無窮就得否認 π 和其他無理數:在圓中,在最短的一條線段中,在每個無理數中,都有無窮存在。
序列、級數與集合
序列主要存在于數學與物理學領域,也涉及無窮。以一個元素為基礎定義下一個元素的過程,得出了一個序列。如果說,序列最基本的原型是整數數列,我們也可以有偶數數列、質數數列、立方體序列等。這個推導過程是沒有終止的,所以序列是無窮的。序列的無窮特性帶來的局限之一是,我們不能解決其中所有元素的所有問題。
我們能否将一個無窮序列視為一個完整的對象?至少某些确實可以。比如,我們已經看到每一個無理數都可以定義為某種有理數序列,稱為“柯西序列”[1]。我們能像運算其他數一樣運算無理數,這表示我們至少能運算某些無窮序列。[1] 我們也可以将一個無理數看作其小數的一個無窮序列。
一旦開始讨論序列,序列極限的問題就來了:序列如果存在極限,它便是一個數;我們在序列中越來越靠近這個極限。事實上, 數學家定義了許多種“靠近”,而這又催生了一樣多的集合與極限概念。如果存在這樣一個極限,那麼序列會收斂并趨向于這一極限。上文提到過的無理數可以被定義為某些有理數序列的極限。
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總想計算一個序列中所有項的無限總和, 于是會用到級數。項的數量是無限的,但計算結果可以是有限的; 這樣一來,級數就是“收斂的”,它給出了有限和無限的集合。要确定級數是收斂的并不容易;如果它是收斂的,計算它的值也很難。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如下級數:S = 1/2 1/4 1/8 … 1/2^n,很難看出它是否是收斂的。然而,有一種“妙計”可以讓我們計算它 的 值 : 構 建 表 達 式 S - 1/2 = 1/4 1/8 … = 1/2(1/2 1/4 …)= S/2;由于等式 S - 1/2 = S/2 成立,其值為解,即 S = 1。這并不表明這一級數是收斂的,但當我們證明了其收斂性後,便可以計算它的值。
所謂的調和級數,即 1 1/2 1/3 1/4 …是發散的。萊昂納多·歐拉給每一項乘 s 次幂後,給出了一個更廣義的相似級數,稱之為 ζ 函數(源于希臘字母 zeta)。這就有了
原始級數符合 s = 1,換句話說,第 n 項的值為 1/n^s。如果s ≤ 1,這個級數是發散的;如果 s > 1,它就是收斂的。歐拉發現, 級數的第一個意義是它與素數緊密相連。但數學家黎曼進一步思考, 當 s 變成一個複數(不再是實數)時會發生什麼,于是就有了黎曼 ζ 函數,根據不同的 s 值,級數或收斂或發散。重要的是,一種名為“解析延拓”的數學方法可以賦予級數一個值,即便它是發散的。
“黎曼假說”中的這些值被視為數學史上最重要的難題之一。
級數 1 1 1 1 …自然是發散的,對應黎曼 ζ 函數值 s = 0; 解析延拓此時為 -1/2。同樣,1 2 3 4 …明顯也是發散的,對應黎曼 ζ 函數值 s = -1,也就是 -1/12。這樣一來,解析延拓以一種驚人的方式賦予了發散級數一個有限值。這并不是把發散級數與有限值相聯系的唯一方法,而歐拉(1707—1783)是最早考慮這種可能性的數學家之一。(未完待續)
作者 | [法]讓-皮埃爾·盧米涅 馬克·拉雪茨-雷
來源 | 節選自《 從無窮開始:科學的困惑與疆界》,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4
轉載自微信公衆平台“好玩的數學”
數學英才
中學生英才計劃
數學學科官方公衆号
推送數學微慕課和學習資料
shuxueyingca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