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官方賬号術語中國在網上宣布中國古代史名詞正式公布。中國古代史名詞經中國古代史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批準。這本書中的涵蓋有通論、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遼金元、明清8部分,共3576條規範的中國古代名詞,每一個名詞都有定義或注釋。
術語中國也發布了十條中國古代名詞的預覽,比如“社稷”“三公”“雅樂”“郡縣”等,都是我們在學習中國古代曆史時常見的專有名詞,《中國古代史名詞》均給出了規範的拼音、英文翻譯和定義。不過有一條名詞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讨論,那就是“九錫”這個詞。不少網友表示,自己在上學時老師教的讀音都是“九錫(cì)”,因為這裡的“錫”為通假字,通“賜”,“我明明記得就這個是讀九錫(cì)啊,現在專家把讀音給改了?”“錫在古代不就是賜的意思嗎,難道不應該讀賜的音嗎?”
“九錫”是什麼?按照《中國古代史名詞》中的定義,“九錫”為天子賜給諸侯、大臣的九種象征性器物。西周以來是給大臣的最高禮遇,所賜包括:車馬、衣服、樂懸、朱戶、納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其形制、規格與天子器物相當,各有道德、功勳、權位等象征意義。從中文定義來看,這裡的“錫”的表示的确實是“賜予”的意思,直白的來看這個詞是概括的說九種天子賞賜給諸侯大臣的東西。
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
網友們所說的“錫”通假為“賜”也沒有錯,在古文中“錫”通“賜”的例子很多,比如《離騷》,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課本中,《離騷》這一篇裡“肇錫餘以嘉名”編者将“錫”注釋為“賜”, 中華書局•王力主編《古代漢語》中也将《離騷》這一句中的“錫”備注為“賜”。有趣的是,著名詩人劉禹錫名字的“錫”可能也是取自“賜”的字義,按照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中的說法,劉禹錫名字的由來是“禹錫之名,取於書禹貢:’禹錫玄圭,告厥成功’。”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中把這一句解釋為“堯舜賜禹玄圭”,這裡的錫就是“賞賜”的意思。
照這麼看來,“錫”讀作cì似乎合乎情理,那麼為什麼不讀“九錫(cì)”而讀“九錫(xī)”?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先生的學術專著《文字學概要》中對這一讀音做了詳盡的分析。在關于通用字讀音這一節中,裘錫圭提及,在先秦時代文獻中常見“賜”通“錫”,實際上對于這一對通假字存在兩種看法,有的人把“賜”看做“錫”的音近同義字,因此按照錫(xī)來念,有的人把“錫”看做“賜”的通用字,因此按照錫(cì)來念,裘錫圭認為,即使把先秦文獻裡當“錫”将的“錫”讀為“賜”,漢以後文獻裡當賜講的“錫”也還是應該讀它的本音,因為當時人一般都是這樣讀的。如果把漢以後文獻裡的“九錫”讀為“九賜 ”,就鬧笑話了。裘錫圭總結認為,在處理通用字讀音時,原則上應該恪守相通用的字必須讀一個音的準則,首先應該注意不要把沒有通用關系的字說成有通用關系,一旦确定某個字是某個習用字的通用字,就要按照那個習用字的音來讀它。
由此來看,“九錫”一詞在先秦時作為賜的通用字使用,與之同音,在漢以後文獻中的“錫”取的是“賜”的意義,規範讀音還是應為“九錫(xī)”。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王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