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是很多家長的苦惱。
為什麼孩子總是漏題、記錯題?
其實這些都和孩子的專注力水平有關。
影響專注力主要有以下五大關鍵因素:遺傳、發展水平、興趣與動機、情緒與意志、特别注意。
遺傳 孩子的任何發展都和遺傳有關,有的孩子天生專注力特别好,做什麼事情都能夠特别專心,而有的孩子專注力能夠持續的時間較短。家長在讨論孩子的專注力之前,要考慮到不同孩子的特質。
發展水平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專注力水平不同,7-10歲在20分鐘左右,10-12歲在25分鐘左右,12歲以後能穩定在30分鐘以上。小學40分鐘的課堂,加入了課程導入、課程主體和課後練習環節,也是在考量了學生的專注力水平後做了拆分。
特别注意 “特别注意”是家長們容易忽略的一點。在小學階段,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在學習時有坐不住、丢三落四、沒有耐心、難以持續的表現。如果家長發現孩子長時間存在這些問題,就需要對專注力進行特地培養。
興趣與動機、情緒與意志,是互相影響的兩個方面,都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也是親子互動中的重點。
面對孩子的“不專心”,家長通常會怎麼做呢?我們常常看到以下三種回複:
一. 淳淳教誨類
“作業早晚都要寫的,你早點寫完,就可以玩了。”
二. 暴跳如雷類
“就這些作業都要寫這麼久!速度快點!”
三. 心灰意冷類
“你不想學就别學了,将來成績不好是你自己的事。”
以上這些方法,好像都有用,但是效果不佳,即便孩子完成了作業,也是在怒氣中把作業寫完了。那麼,家長還能做些什麼來達到積極的效果呢?
在家長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減少生氣和焦慮呢?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看問題。很多事情的結果不取決于事情本身,而是取決于我們怎麼想的,從什麼角度思考的。
比如當孩子寫作業分心了,我們會有什麼反應呢?
第一種:“這孩子寫作業怎麼一點都不上心?這樣下去學習跟不上了。”伴随着這種想法,我們會産生憤怒、着急的情緒,對孩子也會忍不住吼他、責備他。這時候孩子會覺得:“父母不相信我,我辦不到。”面對作業也會産生畏懼和擔憂。
第二種:“這孩子在琢磨啥呢?是不是在學校遇到困難了?”帶着對孩子的關心,我們的态度就會有改變,就願意和孩子聊一聊,了解他的心理狀态。
孩子往往比我們更在乎父母的看法和态度。很多時候孩子有非常多擔心,擔心自己表現得好不好,父母是不是喜歡,這些擔心積累在一起,容易消耗孩子的專注力。
增加孩子的積極體驗,讓孩子學得更有興緻,是促進專注力提升的重要方法。
在學習中,我們常說“把學習還給孩子”。如何讓孩子知道他該學什麼、怎麼學呢?首先就是讓孩子有目标感。
無論是眼前的還是長遠的,目标的制定都離不開家長的幫助。目标要具體、可實現,并且激發出孩子的主動性,讓他在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看到孩子的問題,卻忽略了他們的優點,這樣容易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爸爸媽媽看不到我的好。
三年級以下的孩子的年齡特點就是在意外界的評價。他們需要外界的評價填充對自己的認知,希望老師、家長、同學看到他的好,因此我們鼓勵家長時常誇獎孩子,進行正面記錄。
對于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傾聽”就顯得特别重要。每天花20分鐘聽孩子講講煩惱、趣事,隻作傾聽,不作評價,此時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而不是具體的建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港灣,給予孩子們更多耐心,更多陪伴,我們的孩子終能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