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你不懂詩,就怕你不懂裝懂。在詩詞圈,筆者曾遇到過很多自以為“有文化”的人。
走進他們的辦公室,牆上赫然挂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如果你問他作者是誰,詩名是什麼,是陶淵明在什麼情況下寫的,他一問三不知。
走進他們家裡,則總是能在案前找到一本《全唐詩》。但當你問到“小李杜”是誰,詩魔和詩鬼又是誰時,同樣是一問三不知。
對于這些,他們則習慣性地用“好讀書,不求甚解”來解釋,卻忘記了陶淵明的這句名言後,還有一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學富五車的陶公隻是謙虛一把,卻被當了真,當真是悲哀得很。
那麼,對于這些明明一知半解,卻總愛裝文化的人,咱們遇到了該怎麼治呢?關于這個問題,筆者曾跟不少資深詩迷讨論過,大家答案不一。
近日,筆者則特意就這個問題,問了一位語文老師。她給我的答案是:遇到裝有文化的,就跟他談“離離原上草”,一準兒能把他說懵圈,因為他們大部分不懂這詩的意思。
這位語文老師為何這麼說呢?原因有二:
首先,咱們都知道這句詩出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别》,是小學甚至幼兒園小朋友都會背的作品。看起來這麼簡單的作品,如果都不解其意,那他自然不好意思再裝下去。
其次,咱們别小看這句“離離原上草”,其實頭兩個字“離離”到底何意,很多人都不知道。當年《中國詩詞大會》考“離離”時,百人團有一半以上的選手答錯。
可見,用這句詩來考驗是否真的懂詩,實在是太合适了。至于這“離離”究竟何意,我們先來讀一讀白居易的全詩: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這是白居易的送别詩,因此很多人便想當然地認為:“離離”肯定是離别的意思。但事實上,在古典文學裡“離離”另有深意。
首先使用這個詞的是《詩經.黍離》,其中有詩雲: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而後,再接上幾句形容自己心情不好的詩句,最後默默地加上:知我者,謂我心憂。在這首詩裡,“離離”是用來形容稻草茂盛的樣子。
咱們都知道,《詩經》在古代的影響力有多大。有了這首詩後,很多作者開始模仿并使用“離離”,比如清代的“極目離離,遍地濛濛”,元代的“鄂王墳上草離離”,都是這種用法。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當然也是指草茂盛的樣子。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形容稻草茂盛的詞彙那麼多,為何《詩經》,包括後來的文人都習慣用“離離”呢?原來很簡單:為了追求聲律之美。
古代的詩詞基本都是譜曲傳唱的,特别是《詩經》,收錄的基本都是各地民歌。因此作品裡的拟聲詞,包括拟形詞就特别多,傳唱起來也更加優美。
白居易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别》,一開篇就用一句“離離”,使全詩既接地氣,又使音律自然流暢。與最後一句的“萋萋滿别情”,更是實現了完美的呼應。大家可以試一下,換成任何詞都達不到這樣的藝術效果。世人皆說白居易是詩魔,為了寫好詩以緻口舌生瘡,之所以會如此,正是因為他愛推敲字眼。
因此,筆者也希望那些不求甚解的“假文化人”,對古典詩詞能多一些真正的了解。至于那些确實懂詩的朋友,則能多多傳播。這兩點,與諸君共勉。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