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體會?古語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古人常會以此句教導自己的後代,旨在訓誡子孫,要秉持堅強的意志,成就一番事業在貧困、外界壓力重大之時,更是需要我們砥砺意志隻有真正具有鋼鐵一樣的意志,我們才能在無論何時何地,都保持自己,保持前進,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體會?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語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古人常會以此句教導自己的後代,旨在訓誡子孫,要秉持堅強的意志,成就一番事業。在貧困、外界壓力重大之時,更是需要我們砥砺意志。隻有真正具有鋼鐵一樣的意志,我們才能在無論何時何地,都保持自己,保持前進。
範仲淹是我國北宋時期的名臣、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他在《嶽陽樓記》中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廣為世人所知。範仲淹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幼年便失去了親生父親;到了四歲時,他随着朱姓繼父遷到了長山。因為貧寒的家境,年輕的範仲淹在醴泉寺獨自發奮苦讀,盡管過着“斷齑(jī)畫粥”的日子,範仲淹也并不覺得苦澀,反而因此更加上進。
範仲淹幼時不知道自己的家世,長大成人之後,才從母親那裡獲知自己生父早逝的情況。年輕的範仲淹聽到這些之後無比傷感,更加下定決心,苦讀成才,出人頭地。于是,他辭别了母親,到應天書院攻讀經典。範仲淹的努力程度,為其他人難以超越。冬天,他也會在讀書的時候感到困倦疲憊。但是,為了早日讀書成才,他能狠下心來,把冷水朝自己的臉上潑去——清醒之後接着回到自己的書桌之前。因為家貧,範仲淹在應天書院讀書的時候,往往隻能以稀粥度日。然而,其他人認為痛苦不堪的寒微求學之路,範仲淹卻沒有叫過一聲苦,而是将這些看起來是災難的東西一一咽下。終于,在應天書院攻讀4年之後,範仲淹進士及第。
範仲淹從此進入官場,開始了他憂國憂民的為官生涯。當時,北宋名臣晏殊聽說了範仲淹的才學,就邀請他到應天府學任職,執掌他曾經在此學習過的應天書院的教席。範仲淹主張士大夫應嚴以律己、崇尚高尚的品德和節操,從此應天書院和範仲淹,在全國範圍内開始享有盛譽。
範仲淹不貪圖個人榮華富貴,一心為國為民。從27歲進士及第到55歲主持新政,在漫長的官宦生涯中,範仲淹一直保持着對政治的關心。每遇國家大事,範仲淹總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為,曾在八九年間三次被貶。範仲淹雖然三次被貶官,但有趣的是,他每被貶一次,時人就稱他“光”耀一次,于是第一次稱為“極光”,第二次稱為“愈光”,第三次稱為“尤光”。範仲淹認為,“甯鳴而死,不默而生”。因此,範仲淹不會對國家大事保持沉默,他的慷慨直言,正體現着他不會為個人榮辱所動的堅強意志。他雖然經曆重重磨難,但仍然保持着“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初心。
評說
“甯鳴而死,不默而生”,範仲淹的這句話中,體現出了他剛硬、堅定的氣節和意志。他不因為條件的難苦、外界的壓力改變自己,無論身處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他都始終如一。他的形象,永遠矗立在曆史長河之中,永遠光彩奪目。堅強的意志,便是這樣讓一個人永垂不朽的,這也是範仲淹最讓我們感到敬佩的地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