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不同兵種的衣服頭盔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部隊不用穿防彈衣,有的部隊就必須得穿,有的部隊不僅得穿防彈衣,還必須得穿加厚的,要不然上了戰場就頂不住。這事換古代也是一樣,比如同樣是穿盔甲,不同的部隊,盔甲也不一樣。拿南宋時期來說,當時的部隊有各種兵種,但粗略劃分的話就三種,負責格鬥的步兵,負責騎馬作戰的騎兵,負責射箭的弩兵。而這三個兵種的盔甲,那也是不一樣的。
南宋初期的《翠微北征錄》對這事做出了詳細的闡述。書中說,騎兵和步兵的铠甲,那是大大不同,這個不同是怎麼産生的呢,主要是因為,兩者的作戰姿态有根本區别。步兵打仗,那是昂首挺胸,站着打,不太需要彎腰,騎兵打仗,那是騎在馬上,坐着打,并且時不時還得彎腰控馬。這個站和坐,以及彎腰和不彎腰,就造成了兩者的铠甲必須有所區分,你要讓他們穿一樣的铠甲,輕則延誤戰機,重那就不好說了,吃敗仗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兩者的铠甲,必須有明顯區别。
南宋時期的铠甲以鐵片或皮片綴成的劄甲為主,這種劄甲用一條條長方形的甲片編成,按照官方樣式,步兵的身甲有五道甲片,也就是說,從上往下數,一共五排,而騎兵身甲隻有四道,也就是比步兵少了一排。那你問騎兵也整五道行不行?答案是不行,如果那樣的話,騎兵騎在馬上彎腰的時候,甲片可能就會頂到腋下,影響胳膊活動,或者頂到兩胯,影響轉身。這是第一個區别。
第二個區别,就是步兵的甲裙要長,因為如果短的話,步兵的腳就露出來了,就容易受傷,但騎兵就恰恰相反,甲裙得短,否則騎在馬上,甲裙拖沓,就影響動作。當時的铠甲是跟衣服一樣的對襟結構,那對襟結構,要麼是左邊壓右邊,要麼是右邊壓左邊。在這點上,步兵和騎兵也有區别,步兵是右邊壓左邊,這樣穿衣服時候用右手操作,更方便一些,但騎兵有個問題就是得上馬,上馬先跨左腳,如果右邊壓左邊,這動作就不方便了,因此騎兵得左壓右,這樣有個問題就是得左手操作,不過這個也沒辦法,隻能湊合一下了,當然,左撇子那是美了。這是第三個區别。
第四個區别,就是騎兵的腿裙是單獨安裝的,可以拆卸,步兵腿裙跟身甲連成一起,這倆各有用處,連成一起的作用是穿脫方便,而可拆卸的話,使用起來更加靈活,因為騎兵一是對靈活性要求高,能不穿腿裙那就不穿,因此騎兵的腿裙做成可拆卸的,平常不戴,遇見敵人再挂上,更有利于機動性。
這四個區别,就是南宋時期步騎兵甲胄的區别,有道是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講,這在軍隊裡面,就得再加一條,就是衣服也不能亂穿,否則打了敗仗,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