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蓮
蛋白質、脂肪含量都不高,生糖指數約為42,也不算很高,但在所含成分中,有2/3是糖。對于血糖高、有高血壓或者低血壓、心功能不佳、胃腸道潰瘍的人來說,吃榴蓮仍需謹慎,最好能減飯量再吃榴蓮,以免攝入熱量超标,加重原有疾病。
菠蘿、芒果
都是常見的熱帶水果,生糖指數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二者又同屬于緻敏食物,過敏體質的人僅僅接觸果皮,也有可能過敏,因此過敏體質者要慎食。菠蘿和芒果用鹽水浸漬後食用,并不能減少過敏發生機會,隻能改善口感。
牛油果
提子皮和提子籽内含有抗氧化物質,對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預防作用。糖分含量高,十個提子的熱量相當于二兩米飯的熱量,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
火龍果
富含維生素B1、B2、B3和維生素C、胡蘿蔔素、花青素,并含有鈣、磷、鐵等微量元素和水溶性膳食纖維,可預防便秘、助通便,也被作為“減肥水果”。但由于含有的天然葡萄糖容易吸收,糖尿病人一餐不宜多吃。有腸胃功能紊亂、容易腹瀉的人,也應少吃。
山竹
富含羟基檸檬酸、山酮素等成分,羟基檸檬酸對抑制脂肪合成、抑制食欲和降低體重有良好功效。但過量攝入,其中所含的氧雜蒽酮有增加酸中毒的可能性。一般一次吃四五個山竹即可。
吃水果的5大誤區
誤區一、防農藥得削果皮
AH
真相:削掉果皮太可惜。因為水果皮和其皮下部分往往是營養最豐富的部分,扔掉未免可惜。事實上,大家不用過分擔心果皮上的農藥殘留。我國已明确禁止在果蔬等直接入口食品中使用高毒農藥,而且大部分水果在采後數日甚至數月後才被食用,農藥基本已經分解。吃水果前可以反複沖洗,或在淘米水裡浸泡一會兒,祛除其表面殘留物質。
誤區二、多吃沒壞處
AH
真相:水果吃太多易胃寒、胃痛。醫師指出,每天食用水果在200克左右為宜。大部分水果的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吃太多會引起胃痛、腹脹。此外,胃腸虛寒的老人不可多吃柑橘;胃腸不好或便秘的人應少吃柿子。有些人吃了菠蘿會誘發過敏,胃腸病和凝血功能障礙者不吃為好。香蕉含糖量較多,血糖高者和腎功能不全者要少吃。
誤區三、水果當飯,養顔美容
AH
真相:水果當飯不利健康。醫師介紹,水果中蛋白質、脂肪以及鈣、鐵等含量較少,長期拿水果當飯,必定造成蛋白質、脂類等攝入不足,造成營養不良和貧血。
誤區四、“洋水果”更營養
AH
真相:本地水果好吃又營養。“洋水果”運輸、包裝、儲存費用高,售價也高。為了賣相好看,這類水果可能會用保鮮劑處理,或在表面打蠟,保持外表光鮮亮麗,但營養成分還是會在運輸中逐漸損失。因此,水果最好吃本地、應季的。
誤區五、水果能代替蔬菜
AH
真相:水果無法代替蔬菜。雖然水果與蔬菜的營養很相似,但水果不能代替蔬菜。如白菜、菠菜的維生素C含量,要比蘋果、桃、梨等高出10倍左右。可如果想滿足人體一日的維生素C推薦量,則要吃5公斤蘋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