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裡,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這本書裡說:人的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而尋求優越感也是人的天性,書裡提供了很多幫助我們提高優越感的小方法。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那種很自卑的人,或者你自己是不是一個自卑的人。但書裡說,每個人都曾經自卑過,但這并不是你人生的終點。人生可以通過自我改變,改掉自卑的習慣,從而走向自信。
關于作者作者阿德勒是奧地利非常著名的精神學家,憑一已之力建造了個體心理學。他當年的很多思考到今天都受用。了解他的經曆,首先要從書裡的一個故事說起:
有一位小夥子,從小就體弱多病,得了肺炎,差點死了,還得過佝偻病,個子很矮,運動能力也差,已經很慘了,比這個更慘的是,年紀輕輕出了兩次車禍,學習成績一塌糊塗,很自卑不敢跟人接觸,經常把自己封閉起來。但這個孩子沒放棄,他通過後天努力學習,從班上的倒數成了尖子生,老師很喜歡他,因為身體不好,他就想當醫生,考上了維也納大學的醫學博士,實現了理想。
1902年他參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論會,弗洛伊德當時是大師級别的人物,想見他太難了,結果這小男孩跟着他學習了整整9年,後來成了一代心理學大師,最終創立了一個新的心理學流派。
他就是《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這套體系,就是在他自己身上長出來的,阿德勒創立的這套理論,就是書裡介紹的“個體心理學”。後來,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三巨頭”。
關于圖書《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是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它的英文版書名如果直譯過來,應該是叫“人生對你有什麼意義”(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那為什麼會翻譯成“自卑與超越”呢?這是因為,阿德勒把自卑感看做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有本書叫《自卑向左,自信向右》也這麼認為,他們認為自卑感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并且人人都想超越這種自卑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翻譯成“自卑與超越”。
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提高自信心的書。人的自卑感與生俱來的,而尋求優越感也是人的天性,書裡提供了很多提高優越感的小方法。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将一起探讨這麼幾個問題:
一個人超越自我的動力是什麼?
如何改變行為來實現自我超越?
怎麼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實現人生的意義?
(圖片來自網絡)
超越自我的能力一旦一個人有了自我超越,他就不自卑了。一個人超越自我的動力究竟是什麼?
在阿德勒看來,無論你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處于什麼樣的環境中,都一定不滿足于自己的現狀,一定想超越自我。
這話現在看起來也并不全對,因為現在已經有了佛系少年、想躺平。無論處在什麼環境中,都挺滿意的,但不論你是什麼樣的人,都會想着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好一點,但你發現你沒有辦法達到你想要的哪種狀态、生活,你就很容易自卑。如你追女孩子,你就是追不上,老被拒絕,你肯定就會自卑。
阿德勒說,千萬不要覺得自卑感是個别人有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類文化的基礎,人因為有了自卑感,才有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所以在他的個體心理學裡,自卑感是一個核心概念。每個人都有,隻是說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狀态不一樣。
哪個孩子害怕獅子?
舉個例子,有三個孩子第一次去動物園,同時看到了獅子、獅子牙齒、爪子這麼鋒利,他們仨小孩表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狀态。
第一個孩子就躲到媽媽背後,說“媽媽我要回家”,爸爸去哪兒了。
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都吓白了,媽媽就問他,孩子你怎麼臉這麼白?孩子說,廢話,我是白人。你怕嗎?我不怕?真的嗎?“我真的一點都不怕”。
第三個孩子更有意思,瞪着眼睛,跟獅子對視,然後“呸”,吐了口口水。
問你,這三個孩子哪個孩子害怕獅子?
答案是這仨孩子都怕,都心虛,但表現方式不一樣。有人說第三個孩子怎麼也怕,這是另一個概念,叫恐懼導緻攻擊。
有些人看起來很自負,實際上是因為内心很自卑。他又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沒辦法,所以隻能自欺欺人,強行自我相信“我比别人厲害”,展現出一種自負的狀态,所以越自卑的人,越自負。
在個體心理學看來,人人都有自卑感,隻是表現形式不同,自卑感不是不好,它是人對自身狀态的一種不滿,不是一種貶義詞,也不是一種不好的心态,而是一個中性詞。自卑很正常,你對自己不滿,想做點什麼,特别好,最可怕的是你什麼也不做,你光自卑,這就挺無奈了。
除了自卑感以外,還有一種人人都有的心态,叫優越感,也有人叫自戀感。這兩種感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優越感也不是壞詞語,一個人追求什麼樣的優越感,也就是想實現什麼樣的目标,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也跟他個人的自卑感有關。
書裡說:你采取怎樣的辦法彌補自卑感,實現優越感,就體現了你的性格,體現你的人生态度。所以自卑感就像是一個在背後提供推力的發動機,優越感就像是一個在前面牽引着你的火車頭,這兩種感情,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動力,讓你在提升自己的軌道上飛奔。
不要進入自卑情結的誤區阿德勒在這裡特别提醒注意一個問題,就是自我超越當然好,但是千萬不能跑脫軌了,跑錯方向,進入自卑情結的誤區。
什麼叫自卑情結呢?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不敢面對困難,那就隻能把這個問題擺到一邊,暫時逃避,但問題還在啊,然後回過頭來,從亂七八糟的小事尋找優越感,如今天吃了兩個漢堡,明天喝了六瓶酒,今天寫了首歌……沒用,自卑還在,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但這樣也能獲得一點優越感,隻是自卑還在。所以當人遇到問題時,應該勇敢面對,而不是走向誤區
阿德勒在書裡記錄了自己一位病人的故事。這位病人是個16歲的問題少女,她從六七歲就開始偷東西,12歲開始夜不歸宿,天天出去跟男人鬼混。阿德勒跟她聊天,發現這個少女從小就沒得到什麼關愛,2歲的時候父母離婚,媽媽根本不愛她,也不關心她,所以她就心生怨恨。最後這個女孩自己承認了,說“其實我不喜歡偷東西,也不喜歡跟那些男生鬼混,我做這些就是想讓我媽看看,讓她知道她管不住我”。她其實是在利用這些行為,報複自己的母親。
阿德勒說,這其實就是一種自卑情結。
因為她在跟自己的母親作對,但是又的确沒有自己的母親強大,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所以隻能用如偷東西,夜不歸宿的方式,來彌補自卑感,獲得優越感。其實他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是讓自己好好學習,以後早日獨立離開她母親。
追求優越感的時候跑錯方向,自卑感還在。
書裡說什麼自閉行為、犯罪、懶惰、青春期叛逆,都是在彌補自卑感、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之中跑錯了方向。
(圖片來自網絡)
怎麼做才能實現自我超越通過創造性地解讀自己的經曆,改變自己的思想
隻要你稍微聽說過一點弗洛伊德的理論,肯定知道,弗洛伊德非常強調童年經曆對人的影響。他說一個人的人格,在你五六歲的時候就基本形成了,如果你成年後有什麼行為上的問題,如膽小害羞,那就要往回思考,追溯你的童年經曆,看看是不是小時候被什麼事情或者是陌生人吓到了,被人欺負、校園暴力,總之,就是往以前看,認為過去的經曆會決定人的性格和行為,所以弗洛伊德的結論是很讓人絕望的:他說人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是很難的,小時候都注定了。
個體心理學的理解完全不一樣,阿德勒也非常強調童年經曆對人的影響。他跟弗洛伊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别就是:阿德勒認為,人的經曆有影響,但不能決定人的行為,因為人可以對自己的經曆進行創造性解讀和理解。同樣的事兒,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比如今天摔了一跤,有些人就會覺得,我今天真背,肯定一天都沒什麼好運氣,另一些人說,我出門就這麼背,接下來肯定都是好運氣。
同一件事,不同的解讀,一切都會不一樣。
阿德勒說,小時候環境因素不能決定我們的命運,我們可以通過解讀自己的經曆,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他還經常告誡老師和家長,千萬不要說是遺傳或者經曆在決定孩子的能力,不是的,真正束縛一個人能力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這句話我們再總結一下:你可以通過創造性地去解讀自己的經曆,改變自己的思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行為。
要想改變行為,首先要改變目标
真正決定一個人行為的,是我們想要達到的心裡的那個目标。要想改變自己,就要認清自己的目标,一旦校準目标之後,你就朝着那條路走,自卑感會慢慢降低。作者說,一直以來,我們矯正人的行為,或者治,都是從行為本身來入手,要改變行為,先改變目标。
舉個例子,他說有個男人,經常頭疼,一直都治不好。阿德勒說,是因為這個人把頭疼當成了逃避問題的辦法,他頭疼的目的是擺脫眼前的問題,他其實并不想治療頭疼。比如一頭疼,他就不用出去見陌生人了,還可以借機對妻子或者同事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對這個男人來說,頭疼不是病,是一筆财富,能滿足他的好多需求,他怎麼舍得放棄這個毛病呢?
如果不讓這個男人意識到這一點,不讓他改變自己的目的,老是治療他的行為,沒用,要從目标下手。就算治好,他也會再得其他的病,比如失眠、抑郁,繼續用這些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個體心理學看來,通過創造性地解讀自己的人生經曆,我們就可以改變思想,擺脫過去的經曆對我們行為的影響,就有了改變自己的可能性。
把主動權抓到自己手上之後,再通過樹立目标,讓自己的行為為目标服務,就能激發起自己的改變行為,實現自我超越。
怎麼在自我超越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這個話題比較寬泛,但在書裡還是濃墨重筆了。
個人覺得這一部分有點跑題,沒有說太多自卑的事情,說了很多超越。
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理解一樣,在作者眼中,到底什麼是人生的意義。人生中可能面臨的所有困難,都可以歸納成三個問題:
第一是職業問題。我們各自有不同的分工,要互相交換對方的工作成果才能活下去;
第二是人際交往問題。每個人都活在社會之中,必須跟周圍的其他人交往,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這都是必須要面對的;
第三是婚姻問題。
人類有男有女,我們一生都繞不開婚姻和愛情這些事情。如果人類要想生存下去,那男人跟女人就必須妥善結合。
書從這裡開始,就濃墨重筆聊分工合作了。
大家看這三個本質都是合作,職業問題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合作分工,人際關系問題涉及到不同的人之間相互打交道,婚姻問題需要我們跟伴侶合作。職業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婚姻問題,在作者看來,歸根結底同,都屬于合作問題。
作者的定論也特别有趣,一個人的意義,隻能在跟别人的交往、合作中才能體現出來。
如果把你自己跟别人分割開來,那你的人生意義就等于零,所以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唯一的意義,就在于對别人和整個社會做貢獻。
現在看起來有點極端,但還是有一些道理,單獨的個體很容易産生自卑和不超越,和别人合作,群體生活,才是讓一個人更好的方向。
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是合作問題。人生的意義,就在于給整個人類社會做貢獻。要實現人生的意義,就要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跟他人建立合作,不要過度關注自己,而是時時刻刻想着合作方的利益。
你看,是不是很有趣。
合作讓人能走到今天,互助能讓我們走得更遠。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