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僅是最早被确立的節氣,最古老的節氣,也曾經是最隆重的節日,甚至“冬至大如年”。
什麼是冬至?南北朝時期《三禮義宗》:“冬至中者,亦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冬至有三層含義,一是陰極之至,陰氣最盛的時候;二是陽氣始至,陽氣萌生的時候;三是日行南至,陽光直射點最南的時候。
在人們以陰氣和陽氣衡量氣候的古代,冬至被視為“陰極之至”,所以到了冬至,人們便生活在萬千禁忌之中。一個總的原則,是“不可動洩”。
人們安身靜體,“以養微陽”,呵護微弱的陽氣。各種“工程”也都叫停了,冬至時“土事無作”,别動土,别弄“鑿地穿井”之類的事情,不要“發天地之藏”。萬物都在閉藏、休眠,大家相互之間最好能夠做到“靜而無擾”。
所以冬至時,“萬物閉藏,蟄蟲首穴,故曰德在室。”似乎冬至時節,好好在屋裡待着,便是一種美德。既是呵護自己,也是愛護“别人”。
“冬至前後……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似乎除了時光之外,一切都封凍了。
冬至是陰氣至盛、陽氣始生的日子。人與自然同禀一氣,一陽複始之時,人需要與這個氣候節點同步呼應,人體是小天地,需要順應大天地之陰陽流轉,不要耗損而要充注生命的能量。
從前進入冬至,人們開始數九。一天天數着日子,可見是最難熬的日子。
從前,冬天可能是最能打磨人們心性的季節。農耕社會,春播、夏管、秋收,繁忙勞碌,人們往往無暇品味時光。隻有冬季,是一段長而閑的時光。在寂寞的自處中,人們才有着一份氣定神閑的狀态。
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了。就如現代詩所雲: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古時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據說這一天,官府要舉行“賀冬”儀式,官員互賀稱作“拜冬”。官方放假,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在民間,人們則親朋相互拜訪,并以美食相贈。這一天,後輩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呢。
冬至還是一個傳統的祭祀之日。據說,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則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民間在這一期間同樣有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故而冬至才被稱為“小年”。
回想一下,我們會發現曆朝曆代的傳統節日,無論大節也好,小節也罷,都包含着一個必不可少的内容,那就是祭祀亡靈,寄托哀思。由此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是一個重情重義重親的民族,特别是在人們歡樂喜慶的日子裡不能忘記先輩。如此看來,一個民族的親和力、凝聚力,正是在這樣一個又一個節慶中得以延續,得以傳承。我也曾浪漫地想,随着科學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智能化水準的不斷提升,人的勞作也将逐漸地被“機器人”所替代,那麼,富起來的人們幹什麼呢?怎樣才能将賦閑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豐富多彩?最靠譜的方法,就是從傳統的節令之中尋找答案。
冬至裡最為普遍的風俗,便是吃餃子了。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據說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有喝羊肉湯的習俗。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則吃大蔥炒豆腐。總之,一年将盡,新春即來,忙了快整整一年了,人生的滋味、工作的辛勞、創業的艱難、人際的糾結,等等,等等,可謂是酸甜苦辣鹹,喜怒哀樂悲,嘗了個遍。到了冬至,這種種的擔子要放下了,喘口氣,歇一歇。不是累嗎?放下就輕松了,心情自然就好。有道是“好受不如倒(躺)着,好吃不如餃子”。上街買肉包餃子喽。其實,每到農曆十一月的時候,在街頭,在集市,已經可以看到賣春聯,或代人寫春聯、寫福字的攤子了――這就意味着,這年呀,就快要到了。
古人在冬至這天對一年的回首往顧,也常有懷舊情結。
南北朝詩人鮑照在《冬至》中雲:“舟遷莊甚笑,水流孔急歎。景移風度改,日至晷回換。眇眇負霜鶴,皎皎帶雲雁。長河結瓓玕,層冰如玉岸。哀哀古老容,慘顔愁歲晏。催促時節過,逼迫聚離散。美人還未央,鳴筝誰與彈。”通過日晷影移的變化,反映了冬至日的到來,同時描寫了鶴負霜、雁帶雲、長河結冰的冬至景色,抒發了時節易逝,人生難免聚散離合的愁情思緒。
同樣的情感,不隻鮑照所有。杜甫寫的一首《冬至》詩:“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古代冬至,亦稱“至日”。白居易也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流露出:“邯鄲驿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兩位大詩人都在冬至這天動起了思鄉之情。
冬至日也意味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嚴寒天氣,古代先民認為,從冬至起,每數九天算一個“九”,數到九個“九”,共計八十一天後,春天便翩然而至。由于古人以九九的形式概括冬天寒冷的變化,故而也産生了一些與數九相聯系的諺語、俗語、歌謠。人們比較熟悉的是《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文人雅士則會以圖、表或填影格等形式來表示氣候的變化,稱之為“九九消寒圖”。清代夏仁虎寫有《消寒圖》詩,頗有意思。詩雲:“亭前垂柳待春風,珍重親塗一畫紅。九九圖成春已至,宸居真可亮天工。”這首詩,描寫了九字消寒圖的制作和塗法。“九字”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按繁體每字九畫,計八十一畫,每天塗一畫,塗完這九個字,數九寒冬也就結束了。這就是“九字九九消寒圖”。
據說這九個字曾被康熙皇帝引用過。那是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心境複雜的老皇帝于當年冬至日,在乾清宮鋪了一張紙,每天來此寫一筆就走,共寫了九九八十一天,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寫畢,春天來了,康熙宣告太子複位。可以說,這個冬至對康熙來說肯定是思慮重重,憂心忡忡,于所思所憂所煩所惱的種種糾結中度過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