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人們在長江揚州段六圩河口附近江面看到了一幕壯觀的場景,在靠近江邊的淺水水域,密密麻麻地都是魚,魚群長度蔓延20-30米。魚群時不時會躍出水面,附近還有大魚在遊動,人們猜測應該是大魚在捕食小魚。
在過去,魚群追逐嬉戲、捕食的場景非常常見,但因為過度捕撈,航運、大壩以及污染等多種因素,這些年來長江的魚群數量越來越少,規模也越來越少,像這樣蔓延20-30米的魚群更是罕見。
魚群枯竭的場景在2020年開始好轉,這一年我國正式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策略(部分水域早已經開始實施),長江實行全年禁漁,全段禁漁。
在這種保護措施之下,一些繁殖能力強的魚群率先開始恢複,比如:青魚每次産卵量在60-100萬粒;鲢魚每次産卵量20-25萬粒,1個繁殖季節就會産生大量後代。
除了魚群聚集之外,長江江豚出現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了。長江江豚是長江生态鍊的指示性物種,它們是頂級食肉動物,如果當地魚群數量減少,它們就會因為食物匮乏而逐步走向滅絕;反過來魚群數量較多時,長江江豚的幼崽存活率較高,種群就會慢慢恢複。
無論是長江魚群蔓延30米,還是長江江豚頻頻現身,這些都說明了長江禁漁效果顯著,生态環境整體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長江禁漁
除了長江魚群數量有所提升之外,長江沿途的一些湖泊魚群數量也有了明顯的提升,甚至有一些湖泊“魚滿為患”。
湖北在1月份時,在5個湖泊共捕撈1800萬斤魚。這些湖泊早在2018年時就已經開始禁漁,多年的保護給了魚群喘息之機,種群數量呈指數型上升。
然而,魚群太多也不是好事,以魯湖為例,該湖泊最佳生态承載量是350萬斤,但該湖泊内卻生活着700萬斤魚,為了保護生态,當地對其進行合理捕撈。
魚群數量多雖然代表着生态變好,但魚群過多也會危害生态環境,養殖魚的人都知道,當魚群過多時,對飼料的需求量也多,而自然湖泊内又沒有人工投喂食物,這些魚群對食物的消耗量大于食物的生長速度,就會導緻魚群因缺乏食物而死亡。
死亡後的魚群又會污染水質,造成水質進一步惡化,導緻更多的魚類死亡。
事實上,這些湖泊之所以魚群泛濫,主要原因是生态失衡。
不同的魚類,繁殖能力不同,種群恢複速度也不同。其中以四大家魚為代表的食草性、濾食性等魚類繁殖速度較快,而且本身種群數量就較多,在保護措施得當的情況下,它們的種群數量也會在短時間恢複。
但是食肉性魚類,比如:鲥魚已經難覓蹤迹,即便種群數量也在慢慢恢複,但恢複速度非常慢,無法控制住四大家魚的數量。
比如:同樣是保護陸生動物,野豬的種群數量并不少,再加上繁殖能力強,現如今已經泛濫,而老虎原本就非常少,再加上繁殖能力弱,至今還是瀕危生物。因為老虎種群少,無法約束野豬種群,所以野豬才會泛濫。
長江剛剛禁漁雖然就已經出現成效,魚群數量開始增多,但前期增多的主要是食草以及濾食性魚類,肉食性魚類的恢複還需要一段時間。
事實上,生态鍊的恢複是一個需要持續很長時間的工作,比如:陸生野生動物禁獵了幾十年,但很多地方的生态鍊依舊沒有完全恢複,“豺狼虎豹”四大猛獸的種群數量并沒有顯著提升,尤其是豺,從前非常常見,但現如今蹤迹難覓。
長江禁漁10年,在這10年間長江魚群肯定會顯著增多,但這其實有好有壞,好的方面是魚群較多,以長江江豚為代表的食肉性生物食物變多,對于它們的種群數量提升有好處。
但壞的方面是,如果魚群過多,它們對食物的需求量,超過了食物的再生速度,就會導緻大量的魚因為饑餓而死亡。
不過對于長江而言,這種事情很難發生,因為長江内的食物鍊還算是比較健全,除了江豚,食肉性魚類之外,水鳥們也在積極捕魚,長江魚類魚滿為患的可能性并不大。
禁漁10年之後呢?
對于長江10年禁漁,很多人是比較支持的,但還有人認為10年禁漁之後長江該怎麼辦?要知道現代化捕撈方式非常先進,一旦放開禁漁立即又會過度捕撈。
對于這一點,專家其實也有考慮過,事實上10年禁捕隻是開始,10年之後專家會繼續評估長江生态資源,會根據長江魚群的實際情況調整保護方案。
即便10年後放開捕撈,也會對漁網網眼大小,捕撈季節,捕撈品種等做出要求,不會再像過去那樣野蠻式捕魚了。
#長江##魚##釣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