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恩,動物與生俱來感人的反哺之情,令我們震撼和感動。但是,現在有很多人對于我國傳統的敬老愛心的孝心變得淡漠,甚至消失。
那麼,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卻換來的是孩子的不孝和冷漠。這就需要身為父母的我們進行一下自我反思,原因可能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在年輕時有些事情沒做好。
一、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導緻孩子長大後不孝順
老話常說,凡事有因必有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此,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習慣,都與孩子在幼兒時期父母的教育和言傳身教有着密切的關系。
1、寵狗上竈,寵兒不孝
八零後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批獨生子女,再加上生活水平都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吃穿不愁。開始湧現出了一種育兒模式,就是四個成人或者六個成人圍着一個孩子團團轉,忙前忙後,惟命是從。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發自内心的本能的表現。但是,不分對錯的給予孩子,滿足孩子就會變成溺愛。而過分的溺愛,隻會讓孩子曲解愛的含義,不珍惜父母的愛,變得自私自利。長大後失去獨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成為啃老族和月光族,還要靠父母養活自己,成為父母的巨嬰。
記得在一則新聞看到過一個因為溺愛釀成的悲劇,一個男孩由于是家裡的獨子,受到了父母百般的寵愛與呵護。原本生活農村的條件就不太好,在加上家境本身就不富裕,父母需要每天起早貪黑到田地去勞作,才能夠養家糊口。但是,貧窮的家庭卻不能夠阻止父母對男孩的寵愛,男孩到了上學的年齡,卻不喜歡去上學,于是,父母就讓男孩在家裡滿大街的跑着玩。吃飯時,男孩想吃肉,媽媽就把糧食賣了給孩子買肉吃。
在男孩十二歲時,爸爸暴病離世,男孩沒有一滴眼淚。家庭的重擔落在了媽媽一個人的身上,媽媽覺得男孩沒有的父親很是可憐,就對男孩更加寵愛。直到媽媽積勞成疾,病倒在床上,男孩子還在不停的抱怨媽媽不給自己做飯。不久,媽媽去世。鄰居看到男孩可憐就會時不時的給他些吃的,男孩長到十八歲仍然到鄰居家去要吃的。
後來,鄰居們沒有人同情他可憐他,一個月後,有人發現男孩竟然活活餓死在家中。
過分的溺愛導緻孩子喪失獨立能力,同時變得自私自利。孩子自顧不暇,談何贍養父母,敬老,愛老。這也就應了那就俗話,寵狗上竈,寵兒不孝。
2、經常打罵孩子
有很多的爸媽脾氣很是暴躁,經常性的對孩子責罰,或者打罵。在孩子幼小的心裡種下了怨恨的種子,而随着爸媽長久的打罵,孩子内心怨恨的種子也在日益的長大,直到開花結果。
等孩子長大後,爸媽也開始慢慢的變老,對孩子小時候的打罵感覺習以為常,甚至已經在記憶裡消失。但是,孩子卻記憶猶新,孩子對爸媽的怨恨日益劇增。自然也就不會出現爸媽所期盼的母慈子孝的溫馨畫面。
3、不孝敬長輩
有句話說的很有道理,爸媽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你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先把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
爸媽對待自己的長輩,愛答不理,不贍養老人。無形之中就會讓孩子耳濡目染到這種不孝的行為。等孩子長大後,受到爸媽的言傳身教,也會故伎重演。
4、不能一視同仁
老輩人一般都存在比較嚴重的重男輕的思想,對于生下的是女孩打心眼裡就不待見。而生下的是男孩的話,就視若珍寶,集百般寵愛于一身。好吃的不讓姐姐吃,偷偷的給弟弟吃。久之,男孩變得驕橫無理,任性暴躁。而女孩更多的是學會了隐忍,以及深藏内心的憤怒和不滿。
等孩子們都長大了,男孩依然不斷的向父母索取更多的愛,恃寵而驕。而女孩則會選擇嫁到遙遠的他先,從不肯登門看望父母。導緻父母的晚年得不到兩個孩子的照顧,孤獨終老,含恨離世。
都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是爸爸上輩子的小情人。可是,父母明目張膽的将兩個孩子形成兩極分化的态勢,順其自然的就會走向親子關系緊張的局面,更别提讓孩子孝順了。
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
1、言傳身教
都說身教要勝于言傳,确實如此。在孩子小的時候,多帶孩子去看望自己的長輩和父母。給予自己父母更多的關懷和包容,逢年過節帶孩子去和父母團聚,共慶佳節。通過爸媽的言傳身教,讓孩子感受到爸媽對長輩的愛,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2、有限制的付出
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發自内心的愛着他,但是,父母的付出是有限制的。不是毫無限制的不斷的付出,無限制的付出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管是為自己做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不要代替孩子做太多的事情,要及時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
3、正确的表達對孩子的愛
俗話說,父慈悲,兒孝順。父母以涓涓細流般的溫柔呵護孩子長大,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溫暖的愛,自然對父母也就會孝順。
生活當中有很多的嚴父,或者虎媽。對孩子的教育很是嚴格,苛刻,采用打擊式的育兒法。這種爸媽的教育宗旨是,寬是害,嚴是愛,不打不挨罵,不是愛。
這種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很難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一種充滿愛的教育,會讓孩子的一生幸福,而缺乏愛的教育,隻會讓孩子的一生不幸。因此,爸媽們要學會正确的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
4、讓孩子學會付出
培根曾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猛烈的力量,甚至能夠主宰人的一生。所以,在孩子幼兒時期就要通過教育讓孩子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同理可得,在孩子小的時候,爸媽就要培養孩子會付出的習慣。比如,當孩子自己喜歡的零食時,孩子會讓爸媽吃一口,這時爸媽就要趕緊接受孩子的愛,吃一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孩子長大後發現美食也會第一時間想到爸媽。當孩子給自己買衣服時也會想到要給父母添置新衣服,這就是一種付出的習慣。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父母把自己畢生的愛都傾注與孩子的身上,無怨無悔,任勞任怨。我們也要學會包容自己的爸媽,關愛自己的爸媽,為我們的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