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了!
昨日,鼠年北京迎來了第二場雪!
瑞雪兆豐年,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當前特殊時期,不要出門,
遇上下雪天,更要待在家裡,不要出門。
雪天路滑,老年人尤其注意。
老年人腿腳不便非常容易滑倒,摔倒後容易出現髋部骨折,而髋部骨折對于老人來說這些是緻命性的,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據統計發生髋部骨折的老年人,一年内的死亡率可能會超過20%,最高甚至能達到 50%。
髋部骨折為何如此可怕?
年輕時,我們的骨骼堅硬,髋關節周圍有強有力的肌肉保護,除非是十分巨大的暴力作用,這個地方并不容易發生骨折。
一旦上了年紀,骨質開始變得疏松,肌肉開始萎縮,特别是絕經後女性,情況更加嚴重。這時候髋關節就處于一個十分脆弱的狀态下。當一腳踩空,發生摔倒、滑倒,身體扭轉倒地,股骨近端就很容易受到損傷,造成股骨頸骨折。
年輕人坐個“大屁蹲兒”可能沒什麼,但是對于本身就有骨質疏松症的老年人來說,這種骨折是非常可怕的。
老年人骨折後翻身和坐起十分困難,一旦長期卧床,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深靜脈血栓和褥瘡等并發症,不論發生哪種并發症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
老年人骨折,多數人都想的是“年紀那麼大了,怕承受不了手術這麼大的打擊」”所以,都願意「不做手術」,或者是「能不做手術就不做手術」。
但其實,在符合手術指征的前提下,老年髋部骨折應優選手術治療。
所謂保守治療
護理難度大:老年人長期卧床,需要在腿上穿過鋼針做牽引,絕對不能下床,大小便也要在床上。每一次挪動身體或者是翻身拍背都會引起骨折部位劇烈的疼痛。對病人和家屬都是一種折磨。
卧床時間長:一般髋部骨折通常要床邊牽引制動 2~3 個月甚至更長,患者常常苦不堪言。
并發症多:長期卧床壓迫臀部、腰背部會引起局部血供不良,産生褥瘡;長期制動會導緻肌肉萎縮;肺炎、泌尿道感染等發生率也會大大增加,嚴重者危及生命。
治療效果欠佳:除少數骨折位置特殊,患者又積極配合的輕度骨折以外,多數患者的骨折容易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影響以後的生活質量。
更有多個研究發現,老年髋關節周圍骨折的病人采取保守治療之後的死亡率接近 50%。
任何手術都有風險,但周全的術前準備可以把它降到最低限度。身體重要器官的狀況術前會詳細地檢查,有慢性病的先将病情控制之後再手術也來得及,術前有貧血的可以輸血,有炎症的也可以先抗感染治療。
即使如此,醫生在術前仍會評估手術風險,隻有風險可控,才會建議手術治療。
目前對于股骨頸骨折一般采取人工關節置換術,對于粗隆間骨折多采用髓内釘内固定,兩種手術都很成熟,手術時間一般在一個小時之内,出血量也不大,絕大多數老人都可以耐受。
手術後的老年人,可以讓其早期活動早期下地,預防上述并發症。
其實,對于預防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頸骨折、粗隆間骨折),除了預防骨質疏松,更重要的是防跌倒。
最容易摔倒的7個時刻
一、着急接電話時
據統計,發現在卧室摔倒的老人,八成以上是因為着急去接電話。
二、起夜時
據臨床統計,老年骨折患者超半數是起夜摔傷造成的,究其原因,一是光線昏暗及錯誤的家具擺放,二是起夜時身體機能處于半睡眠狀态,反應遲緩。
三、洗澡時
老年人身體弱、平衡力差,多數還患有心髒病、高血壓等,如果浴室狹小、地面濕滑、溫度過高,很容易摔倒。
四、等車時
等公交車往往需要長時間站立、排隊,老人由于體力不支,關節不靈活,加上公交車進站時突然快速移動,人群擁擠,極易摔倒。
五、冬季外出時
冬季天冷路滑,穿得多活動不便,戴着圍巾、帽子視野受限,不能及時觀察路況,這些都會增加老人冬季外出摔倒風險。
六、服藥後半小時
老人在服用某些藥物後,血壓、意識、視覺、平衡力等會受到影響,增加跌倒風險。
雪天,學習企鵝的走路姿勢
技巧關鍵是:
走路搖擺
這麼做的目的是控制身體平衡。
還有,要雙腳不停地小步向前走路,
外八字是最好的,
保證自身重心在腳下,
步伐短,曳步走。
萬一摔倒,用手撐地
相對于臀部着地或一側身體着地,用手撐地給老人造成的傷害以及治療的難度要小得多。
如果摔倒的時候,用手撐地,往往損傷的是腕關節,頂多導緻尺骨遠端或桡骨遠端骨折。這種手臂骨折在護理上不需要卧床,而且康複訓練也容易做,更不會發生緻命的并發症
總結:
能不出門就不出門,
如若必須出門,
下雪天就學企鵝走路,
萬一摔倒記得用手撐地,
特殊時期,
為了自己和家人,
咱再忍一忍,
别出門!
待春暖花開,
疫情消散,
我們再相聚!
參考資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