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珍梅 通訊員 王妍 邵先鋒 左安源
她們是實驗室裡玩轉精密儀器的科研先鋒隊,為海底隧道“滴水不漏”保駕護航;她們是課堂上講透原理與應用的好老師,潛心育人點燃學生心頭的火種。在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有一支由全國教學名師王燕教授領銜的敬業愛生、矢志科研報國的女教授團隊。多年來,這支20餘人的團隊圍繞鋼結構設計、工程地質學、高性能防腐塗層新技術等問題集中攻堅,把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引入課堂。作為科研工作者,她們以攻克重大科研項目為己任;作為教師,他們帶領學生打開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的大門。
齊做大道同行的同路人
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是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國家級特色專業、山東省“泰山學者優勢特色學科”、山東省“一流學科”和“高峰學科”建設學科。其辦學曆史最早源于1931年青島禮賢中學設置的高級工程科,在學院長期辦學過程中,始終活躍着這樣一支講奮鬥、談堅守的女教授團隊,深受廣大師生歡迎。
團隊領軍人物、全國教學名師王燕教授是學校首批工民建本科專業畢業生。1983畢業留校任教後,王燕把對母校的真情和對土木工程行業的熱愛,傾注在了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用女性特有的堅韌與細緻助推學校和行業的發展。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建築行業從不被重視的傳統小行業,飛躍發展成為社會高度重視的大行業,作為高校科研工作者,王燕緊緊抓住“鋼結構建築的春天”,一邊研究國内外行業規範,一邊把規範和實際案例揉進課堂教學。在互聯網尚未興起的時代,知識查詢和學習隻能通過去書店、圖書館借閱、抄寫完成,王燕教授利用假期跑遍了建築專業書店,密密麻麻的寫下了15本圖文并茂的手寫注解,研究成果先後納入《鋼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7-2017)、《鋼結構高強度螺栓連接技術規程》(JGJ 82-2011)等3部國家标準。
“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作為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我們更應該主動站在立德樹人第一線,把愛字融進‘土敦木華 ’的院訓。”王燕說。
“我想像王燕老師那樣,把我的個人奮鬥融入學校的蓬勃發展,融入行業的美好前景。”1994年,工民建專業優秀畢業生田礫推掉了10餘家單位伸來的橄榄枝,毅然留校任教。先後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寶鋼優秀教師、山東高校十大師德标兵,多項成果獲國家級、省級科技進步獎。“田老師知識淵博、才華橫溢,極具人格魅力”,學校2013級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王君昌這樣評價田礫,“我永遠不會忘記田老師在開學典禮上說過的話,要把大學當作人生的加油站,心懷明晰的理想,用好大學的學習資源,主動攫取知識,學會質疑和判斷。”在本科畢業20年的同學聚會上,有同學問田礫:“老班長,咱們同學可都掙大錢,成大老闆了,你當年拒絕的那些單位都是上市公司了,你後不後悔?”“我當然不後悔,我愛我的工作,我愛我的學生,20年了,我見證了一批批的建築行業企業家走出校門,這不是最幸福的事嗎?”
為了這份幸福的責任,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這個團隊。山東省教學名師呂平、時偉,博士生導師萬小梅,香江學者郭思瑤等一大批女教授,接續傳承愛和立德樹人初心。她們傾注課堂,矢志科研,積極推動成果轉化,促進建築業蓬勃發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立德樹人,培養了一批既有紮實理論功底,又有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土木人……她們就是土木工程學院女教授團隊。
勇做駐守講台的“大先生”
團隊成員高度重視教書育人,敬畏課堂,不負三尺講台,不斷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團隊成員時偉教授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注重言傳身教、治學嚴謹,在曆次教學效果評價中均獲優秀,曾獲“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第四屆山東省教學名師”“中國建設教育協會優秀教師”學生最喜愛的老師獎等榮譽稱号。
團隊成員萬小梅教授始終以學生為主體,重視研究性學習、協作學習等現代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的應用。萬小梅的課堂上,總是“人聲鼎沸”,“天壇回音壁的秘密是這樣的……”“我知道水泥标準稠度測定儀的使用方法”,萬小梅通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采用讨論式、參與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打造沉浸式教學課堂,将傳統作業與專題讨論、開放式作業、研究型專題作業有機結合,互相補充,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專業自豪感、責任心,把學生引向土木建築領域的壯美天地。
開展專題研讨、碰撞思想火花、凝練成功經驗……團隊自發組織“大土木”架構下的磨課研課,在師德師風、思政教育、教學能力、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共聯互動,真正建設成為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堅強戰鬥堡壘。
萬小梅注重将科研成果和先進的技術理論融入到教學中,使教學内容緊密結合專業發展方向和動态,以自身的科研工作為平台,積極指導本科生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指導本科生組隊獲得第三屆全國高校無機非金屬材料基礎知識大賽二等獎。
為了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剛升入學院的新生了解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發展曆史和辦學特色,由田礫教授牽頭主編《嗨,同學你好——給未來的土木工程師》一書,把三尺講台延伸到了油墨噴香的指尖。書中精選了曆屆優秀畢業生及輔導員、任課教師、學院書記、院長的共計80餘篇精彩文章,從不同側面講述了“土木人”的所思所想所得。該書作為入學禮物成為新生錄取通知書的一部分,一經推出,廣受學生和家長的好評。2021級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孫洪武,“我還沒有入學,就想象到了未來的樣子,我想趕緊開學,學我愛的專業,見我想見的老師。”有學生家長評價道:“老師們用一本書凝聚了每個土木學子的心。”
願做教學相長的“知心姐姐”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女教授團隊陪伴學生邁過學習、生活、情感上的人生關卡。2020年1月9日,凜冽的寒風中,天剛蒙蒙亮,這天是土木工程學院本科生由市北校區搬遷到西海岸新區主校區的喬遷之日,誰都沒有注意到,有一支特殊的搬遷服務隊,她們有的幫助學生打包、分類,有的指揮學生用更省力的方法搬重物……她們悄悄地來幫忙,忙完後,靜靜地離開。多年來,她們已經習慣和學生一起搬行李、上自習,給考研的學生送文具大禮包做鼓勵、發朋友圈“刷屏”為學生聯系合适的用人單位。
在20餘年的教學生涯中,田礫時刻不忘的就是這個“愛”字,她心裡滿滿的都是學生。剛參加工作時,一位學生患肝炎入院,她跑前忙後地幫忙,墊資住院、沒課的時候日夜陪護,為了替學生減輕經濟負擔,讓這位學生的姐姐住在了自己的宿舍。2017年,一個畢業3年的男生在QQ上聯系到了田老師,通過交流,她敏銳地捕捉到了男同學言語間的消極情緒,經過徹夜交流,田礫将處于感情挫折中想走極端的同學勸下……這樣的事數不勝數,隻要學生有需求,都會立刻放下其他事,為他們排憂解難。在緊張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餘,田礫多年來一直兼任班主任,為班級每個同學記錄了詳細的成長檔案,記錄下學生的考試成績、班級特色活動、學生思想波動、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等,被學生親切的稱為“知心姐姐”。
敢做科研創新的排頭兵
理論源于實踐,時代需求是科研創新的驅動力。團隊成員将自己的研究領域與國家的建設發展緊密結合,研究成果在京滬高鐵、膠州灣海底隧道、奧運場館等國家重大工程上廣泛應用,真正實現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團隊成員呂平教授,曾榮獲山東省第六屆齊魯巾帼發明家優秀獎、青島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号,她長期從事結構耐久性研究與防護技術、全壽命防護材料、高性能塗敷材料與技術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工作。積累了大量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餘項,15項研究成果通過省部級以上鑒定,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國内先水平。
香江學者、山東省“優青”——團隊青年學者郭思瑤教授,在香港求學期間與青島理工大學結緣,通過幾次與學校的深度學術交流,被理工人文關懷和“博學砺志,土敦木華”的土木工程學院院訓吸引,毅然放棄了香港優渥的工作、生活環境,來到了青島理工大學。郭思瑤領銜團隊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該團隊研發的裝配式綠色輕質牆闆體系,與傳統的ALC闆相比具有免蒸壓和蒸養的節能優勢,大幅降低了生産成本,響應了國家碳達峰政策的号召,推進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了建築業經濟的發展。
2019年6月24日,正值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入夏高溫時節,郭思瑤跟随“百名專家進鄉村進企業”團隊,進駐企業一線,變身成果轉化“科技特派員”,頂着烈日進廠房、下車間,與一線工人在一起“沉浸式”幫助企業解決問題。臨沂優優木業股份有限公司李非說:“真的要感謝郭思瑤教授,把石墨烯新材料帶給了我們,給我們企業注入了高科技含量。接下來,我們會在無醛、防水、絕緣、難燃、抑菌、自發熱地闆等多個方向做突破。”
在郭思瑤挂職青島西海岸新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期間,實現了自主研發的系列新型納米輕質建材成功在青島鑫隆集團得以應用并轉産,年營業額将在1億元左右,“挂職能充分發揮專業所長,走進企業一線,了解行業所需所盼,把高校的科技成果盡快轉化”郭思瑤如是說。
甘做俯首躬行的孺子牛
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團隊老師經常會找一些工程事故的資料跟學生一起研究并告誡他們:作業錯了可以改;考試沒通過,可以補考,可工程上任何一個小差錯,都可能是人命關天。在老師們看來,責任心的培養、認真嚴謹的工作态度對于土木人來講,比一百分更重要。
從青藏鐵路到港珠澳大橋,從500米大跨度射電望遠鏡“天眼”鋼塔架到500米以上超高層鋼結構建築,再到裝配式建築、新基建,團隊收集整理了大量生動案例,既注重前沿理論又強調思想浸潤,融入相關知識點的講解傳授,詳細展示和傳播我國工程建設領域中的新成就新成果,深入挖掘和提煉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增強學生“科技報國”使命擔當和愛國情懷,激勵和培養學生為建設強大國家而努力學習的堅定信念。
“講台上講的有激情,課堂上聽的有滋味!”一堂堂内容鮮活、過程自然、形式生動的課堂,直擊領域發展、飽含深沉情感,将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完美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培根鑄魂。
團隊成員積極引導教師和學生,在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同時回報社會。汶川地震後,團隊多位成員赴災區進行震害調查援助;為了打赢“脫貧攻堅”戰,成員趕赴“第一書記”幫扶村捐物、捐錢、利用專業知識為村民義務評估房屋安全……哪裡需要奉獻,哪裡就有土木工程學院女教授團隊的身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