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
圖/來源網絡,與文無關,侵删
-
曾看到知乎上有人問:“一個人最好的心态是什麼?”
印象最深的回答,是出自《金剛經》的六個字:“不驚、不怖、不畏”。
細細品味,深以為然!
就像大學者曾仕強在講座中曾提到,自己曾兩度失業,陷入困境。
但因為受到家教與信念的影響,不管發生什麼事,他總能坦然面對,不驚慌、不害怕、也不畏懼。
一個人最好的心态,是無論遇到怎樣的變故與打擊,都能保持不驚、不怖、不畏。
這樣的人,也必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不驚,藏着你的格局和擔當
叔本華說:
人生每個階段都會遇見各種各樣的變數,但最終決定我們人生走向的,是我們用怎樣的心态去面對它們。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
王先生外出參與投标一個辛苦籌備一年的項目。在招标現場,他精彩的彙報得到主辦方認可。
王先生感到志在必得,正當他暗自竊喜時,發生了一個意外。
在主辦方準備的答謝宴上,服務生不小心将茶水濺到了他的西裝上。
在這個極為重要的場合,王先生情緒激動,不顧服務生道歉将酒店經理找來評理。
這一切都被主辦方看在眼裡,對方認定他是一個遇事不冷靜且不靠譜的人。
最終,王先生得到了西裝的賠償,但項目卻涼了。
原本勝券在握的項目,就這樣輸在了他的态度上。
相反,另一個90後女同事小麗的故事卻讓人佩服。
小麗畢業後自主創業,結果項目虧損賠掉十幾萬。
她沒有驚慌失措、怨天尤人,甚至沒有将這件事情告訴父母,而是淡定地出去尋找工作。
最終,她入職了一家很有發展的企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一年多時間過去,她将所有的欠款還清,重新開始自己的職業人生。
一個人處理事情的态度裡,藏着他的格局與眼界。
生活中的很多人在遇到棘手問題時,總會驚慌或是心浮氣躁,甚至做出一些有失理智的行為。
有人說:
與其慌張抱怨,不如穩下心來,努力在困境中為自己開啟一扇窗。
遇事不驚不慌,處事從容淡定,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格局與擔當。
不怖,給自己應對變化的勇氣
當一個人在舒适圈中待得久了,往往會心态固化,安于現狀,不想做出改變。
他們害怕變化,也害怕變化帶來的不确定性。
一個遇事不害怕的人,往往擁有對未知的果敢與勇氣。
一次采訪中,董卿提到自己在29歲時放棄在上海的工作,隻身一人闖蕩北京,當時家中隻有父母支持她的決定。
正如董卿自己所言:
但她依然遵從内心的決定,放棄穩定和名氣,選擇更大更高的舞台。
進入央視後,董卿主持西部頻道的綜藝節目,兩年多的時間裡她鮮少被人關注。
直到她連續主持了百場節目,在2005年的青歌賽中,她才開始走進大衆視野。
2006年,她站上了春晚的舞台,從此被大衆熟悉和喜愛。
如今,董卿感謝自己,如果沒有當初堅定走出舒适圈的決心,或許永遠都想不到自己可達的高度。
對于我們自身,越溫柔對它,它越柔軟。如果能快速用力地擊打它,它反而會迅速變得堅硬起來。
長久地待在舒适圈裡,内心越安逸、就會越脆弱,隻有那些無懼的人,才會變得越堅硬。
一個人隻有在不确定中,才能成長為最堅硬的自己。
不畏,人生才能勇往直前
有句話說,失敗是這個世界上最不缺少的。
失敗并不可怕,真正令人佩服的,是那些遭遇挫折和失敗時無畏艱險、勇往直前的人。
蘇翊鳴,年齡最小的冬奧會冠軍,他的人生無畏無懼。
在他的成長紀錄片裡,人們會發現成功的背後,是訓練中各種各樣的“家常便飯式”的摔倒和受傷。
這些失敗和受傷讓蘇翊鳴越挫越勇,内心越來越強大。
有人說,失敗就像天上掉下來的大石頭,足以把他砸得暈頭轉向;
但蘇翊鳴卻認為,這些“石頭”完全能夠鋪成一層層台階,讓他踩着走向更高。
比如,曾有一次胫骨摔變形了,醫生告訴他隻能重新訓練肌肉和關節,蘇翊鳴認真聽了醫生的話,并且一直保持穩定情緒,加緊康複練習;
再比如,一次資格賽中,最後一跳時,蘇翊鳴因出現重大失誤,無緣決賽。
賽後采訪中,他隻是淡定地說非常可惜,但他初心未改,永遠是朝着第一名的目标去努力。
蘇翊鳴坦言,對于失誤和受傷,自己從來沒有感到恐懼,反而會更多思考是哪個動作導緻了失誤的發生。
在每一次失敗中汲取經驗,不斷地超越自我,最終他達成目标,登上了冠軍的領獎台。
正如尼采所說,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将使你變得更強大。
當一個人抱有不畏懼的心态時,他才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坦然面對發生的一切。
▼
做一個不驚的人,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甯靜,在努力中為自己開啟一扇窗;
做一個不怖的人,在不确定中,給自己勇氣,在未知中找到成長的盔甲。
做一個不畏的人,在挫折與失敗中,堅持心性淡定,在思考中抓住命運的轉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