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錫劇“姚派”藝術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錫劇代表性傳承人姚澄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9年12月1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3歲。
姚澄,江陰人,1926年出生。家境貧寒,12歲學戲,後加入江蘇省錫劇團,主攻青衣,兼演花旦,反串小生。在六十餘年的藝術生涯中,她塑造了衆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設計、創造了許多脍灸人口的經典唱段,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姚派”藝術。如《拔蘭花》中的王鳳霞、《庵堂認母》中的智貞、《雙珠鳳》中的文必正、《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女巡按》中的謝瑤環、《孟麗君》中的孟麗君、《紅色的種子》中的華小鳳等。其中《庵堂認母》、《雙珠鳳》分别于1956年、1963年被拍攝成戲曲藝術片。出版了《拔蘭花》、《中國戲曲藝術家唱腔選》等音像制品。培養了衆多有較高藝術造詣的錫劇藝術人才。她的唱腔音色圓潤清脆,咬字準确清晰,優美動聽,聲情并茂,穩中求變。“姚派”藝術在廣大群衆中有着廣泛、深遠的影響,她的表演藝術深為廣大觀衆所贊賞,有“錫劇皇後”之美譽。
1959年姚澄去北京出席全國群英會 曉莊攝
1957年《紅樓夢》,姚澄飾演賈寶玉
提到姚澄的藝術成就,不得不提及她的先生:葉至誠,葉聖陶的兒子。“他在文化上影響我,幫我提高了素養;他是我的活字典,我不懂不會就問他。”姚澄生前常常說。兩個人經人介紹相識,相濡以沫半個世紀。兒子葉兆言曾透露,自己的名字就是父母愛情的産物。“我的母親姓姚,姚的一半裡面有個兆,父親名至誠,繁體字的誠有一個言字旁,父親和母親拿自己的名字開刀動手術,一人給了半個字。”
在18日舉行的追悼會上,葉兆言深情悼亡母。“過去的這幾天,我一直在想母親的一生。母親生前經常跟我講她的故事,她的一生是幸運的,甚至可以說是輝煌的,她喜歡錫劇,她趕上了錫劇事業最美好的年頭,并且非常幸運地為之奮鬥了一生。有太多值得回憶的曆史場景,我母親一生的輝煌,她的榮譽,她的歡樂,都與錫劇事業分不開。”
在絲竹鑼鼓的世界裡,姚澄低吟淺唱、顧盼生輝,用錫劇的語言,在舉手投足之中傳達出令人動容的情感。戲曲名家和戲迷紛紛在社交媒體上追憶姚澄的藝術人生,對她的離去表示惋惜和痛心。
“作為省錫劇團的第一代演員,她在錫劇藝術的推廣和傳承上,功不可沒。”省錫劇團團長周東亮在電話裡告訴記者,過去南京并沒有錫劇這個蘇南劇種的身影,1953年姚澄主演的錫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南京演出,是南京觀衆第一次欣賞錫劇,從此在南京的舞台上,錫劇得以與京劇、昆曲、黃梅戲百家共鳴,有了更為廣闊的藝術天空。姚澄的很多代表性劇目至今還在演出,而“姚派”弟子也遍及各個劇團。“我和姚老師一樣堅信,未來的十年、二十年,錫劇的觀衆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年輕。”周東亮說。
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倪同芳得知姚澄病逝的消息後十分悲痛,“我是被她帶大的,喂飽的。”倪同芳回憶,雖然自己不是師從姚澄,但15歲進團後耳濡目染,受益良多。“她非常刻苦,要求也極高,一個動作就要琢磨半天,可以說潛移默化傳給我們的都是無價之寶。”在倪同芳看來,姚澄不僅戲路寬,青衣、花旦、小生等都可以演,沒有局限,而且她的表演和唱腔風格大氣,特别講究人物塑造。她曾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複排姚澄的代表劇目《紅色的種子》,并大獲成功。“在排練場上,她手把手地教我,我永遠感激她。”
“來一段《拔蘭花》給我看看,步伐、演唱都要和在台上一樣,我看看你的分寸準不準!”提到恩師,錫劇演員許美霞泣不成聲。今年3月,60多歲的她去探望90多歲的姚澄時,還被老師當場“考”了一回。如今在戲校教學生的許美霞,還時常回想起初次跟老師學戲的情景。時值盛夏,酷熱難耐,當時已過耳順之年的老師披着一條白毛巾一遍遍給她示範動作,毛巾上滿是汗水,擰幹後再來,直至滿意。老師還常常叮囑他們,每演一個角色,不是換套衣服那麼簡單,要拿捏出人物的精髓,連音樂過門也要記住每一個音符,精心設計動作。
一代名角遠去,但她的聲韻唱腔早已穿透了歲月,回蕩在錫劇那方舞台上永不散去。(陳潔)(現場圖片由梁平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