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黃本經逢源?三、十三點:失心癲【十三點】她一出場就是“彩旦”,是一個善良、風趣,而又有點象上海人所說的“十三點”的性格——也許還可以說,也還有一點象廣東人所說的“巴閉”氣質(夏衍《<香羅帕>是一出好喜劇》),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雄黃本經逢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三、十三點:失心癲
【十三點】她一出場就是“彩旦”,是一個善良、風趣,而又有點象上海人所說的“十三點”的性格——也許還可以說,也還有一點象廣東人所說的“巴閉”氣質。(夏衍《<香羅帕>是一出好喜劇》)
巴閉 ,“鬧哄哄”,吵吵鬧鬧,大聲吵鬧,達到叫人難于忍受的程度。(歐陽覺亞、周無忌、饒秉才《廣州話俗語詞典》)
(一)解義
1.【十三點】①<形>形容言行輕浮,不合情理。吳語。上海。滑稽劇《三毛學生意》:“大清老早嘩啦嘩啦唦,這不是‘~’嗎?”江蘇常州。浙江杭州、甯波。甬劇《打窗樓》:“因為侬(你)人,老公勿要擡轉還來。”
粵語。廣東廣州。(漢語方言大詞典)
②<名>指傻裡傻氣或言行不合情理的人(罵人的話)吳語。上海。叠(這)個人是個~。獨角戲《拉黃包車》:“我八千塊勿坐,出侬(你)一萬元,我是~是(口伐)。”
2.【十三點】①(詈)做出輕浮不入眼、令人不快的舉動或有此類舉動的人。②(詈)說出輕浮不中聽、令人讨厭的話或說這種話的人:侬看伊叽叽喳喳亂講,~啦!(錢乃榮《上海話大詞典〔拼音輸入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3.【十三點】吳方言。舊時計時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自有鐘表計時後,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十三點,即下午一點。有人不知其意,就被諷為“缺心眼”、“癡呆”。後詞語多作罵語或譏語:①指言語、行為癡呆,不合情理(引《三毛學生意》)②傻裡傻氣或言行不合情理的人(引《拉黃包車》)電視連續劇《禮儀小姐出租公司》:“那個老頭真是~,自始至終隻給喝了一杯檸檬汁。”(漢語非本義詞典)
(二)理據成說
1. 1922年《上海指南·滬蘇方言紀要》雲:“癡”字共十三畫,故滬人以“十三點”隐指“癡”。(百度百科)
按:“癡”字出現得較早,今為“癡”的簡筆,見于《玉篇·疒部》:“癡㾻,不達。”《正字通·疒部》:“俗癡字。”
2.吳語區常以“十三點”隐指“癡”,除了形容人做事沒腦子或舉止輕浮,也指口無遮攔、傻得可愛的人,像趙薇扮演的“還珠格格”恐怕是最标準的“十三點”了。但是,當這個詞在異性間跳出來時,意思就變得暧昧起來,表面上是罵人癡頭怪腦,實際上卻不是真的怪罪,而是“嗔怪”,也就是說不是魯智深打鎮關西的“殺博博”一拳頭,而是王熙鳳扇琏二爺的嗲溜溜一記耳光。
所以,“十三點”多半出自女人之口,罵的時候往往女人臉上笑眯眯,眼裡泛着“侬哪能個能介個啦”的挑逗光芒,被罵的男人也常常骨頭更輕。(百度百科)
3.為何“十三點”多出自女人之口?“婦人”共計“十三筆”。
4.“十三點”來源于賭具牌九中的“幺五”(6)、“幺六”(7)兩張牌。這兩張牌都是“短對”,碰在一起不配對,暗指人的言行“不對”。六和七加起來是十三,還可成為一句歇後語,如“他這個人有點幺五麼六”,故意把“十三點”這個不入耳的話“歇”去。(同上)
5.“十三點”是上海市井俚語,因為解放之後大量上海人南移,才變成趣怪廣州話。“十三點”初時意謂“敲亂鐘”。原來舊時的時鐘,每逢一小時便報時一次,例如下午四時,鐘擺便會敲響四下,五點敲五下,至多系十二點,也不過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響,唔通有十三點不咩?當然系出咗問題,正如俗語所講癫癫地!所以,“十三點”就系代表人既性格“癫癫地”。(同上)
6.上海灘上對“十三點”另有一種“戲說”性的解釋。《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梁山伯與祝英台十八相送”一折戲中,祝向梁反複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幾次三番向梁表露求愛之情,可梁竟傻乎乎的無動于衷。這是劇作者的藝術手法,故意為後來的悲劇所作的鋪墊和伏筆。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與“兩三八”諧音,這三個數相加(2 3 8)是十三,譏諷梁山伯是“十三點”、“侬真是梁山伯,伊主動對侬有意思,侬還格能戆搭搭! ”梁山伯身邊的書童“四九”名字加起來也恰好是十三。(同上)
7.在四川部分地區為了更為方便的運用,将“十三點”簡稱為“十三”。又為了其更具有趣味性,一般加上兒化音讀作“十三兒”。在這部分地區,“十三兒”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意義,有無、糟糕和垃圾等意思,例如“有十三兒啊”、“這下十三兒了”、“你吃個十三兒”……而近年來,随着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已很少談及“十三兒”這類罵人的粗話,于是“十三兒”被更诙諧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差點就八加五了”。(同上)
這有點像稱“酒”是“8 1”或“10-1”一樣。
8.《漢語非本義詞典》說法。見前。
(三)衍生說法
順着鐘點理據,衍生出幾個詞。錢乃榮《上海話大詞典》雲:
1.十一點八刻:同“十三點”。但較之诙諧。“八刻”為“兩小時”,因稱。
2.十二點六十分:指“十三點”(戲谑語)。
3.十二點多一點:指“十三點”。
4. B拆開:戲稱“十三點”。
5. 老十三:(詈)“十三點”加重的詈語(僅指人,不指行為語言)。
6.“電話聽筒” (舊電話聽筒中設13個小孔)等。(百度百科)
(四)理據新解
“十三點”恐怕就是“失心癲”,也就是“神癫癫”,與西南方言“神瞪兒/神燈兒”也很接近。
衆公差便說:“原來是個失心瘋的漢子!我們拿他去何用?”(水浒傳三九)
原來這宋江是個失心風的人,屎尿穢污全不顧,口裡胡言亂語(同上)
你敢失心瘋了?将樂有用的銀子,置這樣無用的東西!(二刻拍案驚奇三七)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卷一一:“癫病,俗謂之失心瘋。”我們一般隻知道“失心風/瘋”:少知道“失心癫”:
郁金、白礬,治失心癫。(明末清初安徽歙縣吳昆〔山甫〕《醫方考》,刊于1584年)
每五十丸,治失心癫症。(清安徽休甯汪昂〔讱庵〕《本草易讀·白礬》)
治失心癫狂:真郁金七兩,明礬三兩,為末,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滾湯下。(清趙學敏〔恕軒。1719~1805〕《串雅内編》卷一“截藥内治門”,1759)
明之西湖漁隐,真名不顯,但是杭州一帶人則可以肯定,那是吳方言區的人了。
“癫人”(浙江溫州)、“癫兒”(浙江紹興)、“癫子”(浙江嵊縣太平)、“癫則”(紹興),瘋子,均是吳方言的說法。因此,“十三點”很大可能是“失心癫”。
西南方言的“神癫”、“神癫癫”,方言詞典多收“神撮撮/神戳戳/神濁濁”,未見收錄“神癫癫”的。黃陂塗光祿主編的《貴州漢語方言特色詞彙彙編》“神撮撮”條雲:
(思維及言行怪異)的生動形式為“神撮撮、神癫癫、神不愣登”等。
雖未能單獨立目,也算是為此詞留了個影兒。
四、二十五
(一)一種解釋是:十二、十三均是“呆傻”之義,那麼,“12 13=25”,如此解釋最簡單,猶如解釋“十三”裡的“8 5”、“4 9”、“2 3 8”之類。
(二)“二十五”疑為“二四五”。“二、四、五”均“愚也”之義,詳“草不黃俗話說”126-127《二四 二百五 二五眼(一-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